周末陪孩子在游乐场玩,旁边有一对母女,妈妈在低头刷手机,小女孩在一旁玩积木。
快到中午饭点了,妈妈催促女儿:“不玩了,现在要去吃饭。”
女儿正在拼积木没回应。妈妈生气了,怒斥道:“你听到没有!我们现在要去吃饭,一会人多,要等很久!”
这时候小女孩突然抬头,也吼道:“你又说减肥!整天就知道吃吃吃,越吃越肥!”
小女孩的语言尖酸得像刀子,锋利伤人。然而在她刻薄的语气里我又莫名感到一阵熟悉——这像极了她妈妈的语言。
妈妈脸上出现了一阵尴尬表情,可是,她能否意识到:孩子如此缺乏教养的背后,最大的祸首很可能是她自己?
一、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养启蒙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在孩子三岁前,他的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80%左右。而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就是语言,尤其是父母的语言。
父母教育启蒙书《父母的语言》一书指出,儿童语言中86%-98%的词汇都来自父母。
也就是,孩子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学习语言。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在不断地被孩子吸收内化,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通常孩子长大后的言行会和父母很像,就是这个道理。
01 恶劣语言会极大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讲到,“恶劣的语言会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消极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三岁时的智商。”
这是因为孩子发育中的大脑具有高度敏感性,极容易受到刺激。
在一个充满恶劣语言的环境下,孩子的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压力荷尔蒙,也叫皮质醇,它会侵入孩子大脑,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身体健康状况。
可是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样的语言环境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因为调皮捣蛋,父母和他们翻脸,对他们大喊大叫,责骂甚至是恐吓。
我有一次在街上,看到一位母亲因为孩子不听劝要买玩具,母亲就把孩子扔在那里说:“我不要你了”。自己转身就走,小女孩吓得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不断追妈妈。
试想象一下,当我们听到父母这样说话时,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心理学表明,小时候被父母说过“不要你了”“把你丢掉”“让某某人把你抓去”这类话的孩子,他们内心会产生一种“被丢弃”感,长大以后往往缺乏安全感,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是恶劣语言带给孩子的巨大又难以修复的伤害。而一个不曾被父母温柔善待的孩子,又很难学会善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02 良好的语言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大教养
科学研究表明,在孩子3岁之前,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就开始发挥作用,而语言发展是大脑发育的开始。这时候,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起到关键的助推作用。
每个人与生俱来有一千亿条神经元,在婴幼儿时期,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这些神经连接会影响到我们所有的大脑功能,包括记忆力、情感、动手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一个良好的亲子语言环境会帮助大脑的神经元更充分地完成连接,进一步促进大脑的充分发育。
它具备这两方面的特点:
1⃣️词汇量丰富
良好的语言环境里,父母与孩子互动多,并在沟通互动过程中,父母会用到大量的词汇与孩子进行交流。
比如,父母给孩子换衣服时:
- “来,穿裤子啦!伸左脚进来,再伸右脚进来,对啦,真棒。这就是你的左脚,这就是你的右脚”;
- “你看,你裤子的颜色是蓝色的,妈妈裤子的颜色是白色,我们裤子的颜色都不一样的呢”;
- “哇,你的裤子上有好多漂亮的小车车呀。这个白色的是小汽车,这个红色的是消防车,还有这个绿色的是清洁车。让我们来数数,1—2—3,一共有三辆小车呢。”
当父母用这样丰富的表达方式来交流时,孩子就听到了大量的词汇,听得越多,孩子对声音越敏感。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学到更多词汇,日积月累,孩子的语言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同时大脑将孩子听到的每一个词语与当下发生的事情进行有效连接,有助于智力发育。
这是零星片语,或简短语言(比如:“来,穿裤子!”)所无法达到的。
2⃣️语言积极向上
在良好的语言环境里,父母会更喜欢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给到孩子正面肯定的反馈。
孩子们会经常听到:“你是对的”、“很好”、“加油”等口头鼓励和称赞,以及充满父母爱意表达的话语。
有研究表明,当父母温柔慈爱地呼唤孩子,比如:“你是爸爸妈妈最珍贵的小宝贝”时,孩子大脑的神经元回路和神经元突触会产生奇妙连接,它能让孩子产生非常愉悦的体验,并且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这些语言是孩子大脑进行丰富发育的必需营养素。
在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下,孩子的智商、词汇量、语言处理速度、学习能力、成功能力和潜力都将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想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从“父母礼貌对待孩子”做起
模仿是人类才有的高级行为,对于孩子,尤其如此。
我曾在一家早教中心看到一句话:孩子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可追溯源头,这个源头就在父母。
因此父母想要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就需要从自身言语改造开始:学会礼貌地对待孩子。
1⃣️常常对孩子表达感谢
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发现,孩子终其一生所寻求的就两样东西:一个是归属感,一个是价值感。归属感是父母爱的表达,而价值感来自于父母的感谢。
父母的感谢可以让孩子感到:我对这个家很重要,我在这个家里是一个全方位存在的人。
所以,当孩子为我们做了事情,比如帮我们开门,帮我们拿东西,帮我们做家务,陪我们散步等等,我们要向孩子真诚地表达感谢,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宝贝,妈妈特别感谢你这样做。
而积极的反馈可以给到孩子正面的鼓励,正向的心理暗示,还可以给予孩子家庭的存在感。
这是帮助孩子确认他价值感的最重要方式。
2⃣️常常对孩子说“请”
当我们需要孩子配合时,对孩子说“请”:“请你帮忙一起收拾玩具好吗?”“请你帮忙一起打扫卫生好吗?”“请你帮忙拿下东西好吗?”
可是孩子并不会每一次都配合,我们的请求很有可能会遭到孩子拒绝。这样做就无效了吗?
并不是。
因为我们的目的,并不单单是想获得孩子的配合和帮助,更在于教会孩子如何正确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当他自己也同样需要别人帮忙和配合时候,就会从父母和他的交流中知道如何表达。
我3岁的儿子就常常对我说:“妈妈,请你陪我看看书好吗?”“妈妈,请你帮我泡牛奶好吗?”
我听到孩子这样说,心理既舒坦又欣慰。
3⃣️不说强制、命令性语言
强制命令型语言是一种封闭式语言表达,比如“不要”、“不行”、“我数三下”、“马上过来”、“住手”、“不许说话”等。
在这样的语言表达环境下,孩子除了服从,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也就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无法与父母产生良性互动,起不到教化作用。
《父母的语言》的作者达娜.萨斯金德,曾提到一个建议,“当父母要制止孩子做一件事时,最好方法是运用因果关系来解释说明。”也就是让孩子明白这里面的因果关系。
比如,开水很烫,相比于我们大声喝止“不要碰”,更有效的是告诉孩子开水很烫,让孩子尝试摸摸装着开水的玻璃杯,告诉他碰到会怎样,会烫伤手,让孩子将它们的因果联系起来。
这是命令、强制型语言所无法做到的。
4⃣️不批评孩子的人格
白宫“结束成绩差距”项目发起人达娜.萨斯金德认为,父母的每一句话,渐渐变成了孩子未来的模样。
“你就是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你就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等等——这就是属于人格批评,也是给孩子贴标签。
父母经常这样说话,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他会慢慢认同父母的评价,并在这样的语言驱使下慢慢变成这样一个人。
那么孩子出错也不能批评吗?
可以批评,但需要就事论事批评。
例如,孩子大吼大叫时,父母可以说:“这样行为在我看来就是不礼貌的”——这是基于事情的批评,而不是说“你就是一个没有礼貌的人”
这能够帮助孩子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行为,快速建立道德边界。
写在最后
每一颗种子都有潜力成长为参天大树,但最终的结局,还得看它们是否得到了恰当的照料。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一样。
孩子大脑的发育依赖于适宜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能给到孩子温暖的回应,让孩子时刻感受来自父母的温暖和爱,而这样的温暖和爱才是孩子得以茁壮成长的最佳保障。
父母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孩子。这是父母语言的力量,也是父母终其一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语言环境的使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68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