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代高官中的天主教徒,教会史书称他们为中国天主教的“三柱石”

明代高官中的天主教徒,教会史书称他们为中国天主教的“三柱石”

明代的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三人被称作是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柱石。三人都是进士出身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天主教信仰,不同于文化水平较低或缺乏文化的人;是在对天主教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基础上信奉天主教的。

徐光启是明朝后期的官员和儒士中第一个信仰天主教的。他是上海人,嘉靖四十一年生,万历九年考中秀才之后,因家境贫困在家乡教书。万历二十四年,徐光启曾去过广东韶州(今韶关)。在那里他结识了耶稣会会士意大利人郭居静。第一次获知天主教教义以及西方的科学知识。但当时,他只是对西方科学产生了兴趣。第二年,徐光启参加顺天乡试,因为受到主考官的赏识而名列榜首。万历二十八年春,徐光启赴北京应试,途经南京,拜会了耶稣会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通过与利玛窦的交谈,徐光启对天主教教义和西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万历三十一年徐光启再次前往南京拜访利玛窦。但利玛窦已经在万历皇帝的默许下留居北京了。虽然没有见到利玛窦,但徐光启在南京聆听了耶稣会会士葡萄牙人罗如望的宣道。接着,徐光启用了8天的时间仔细研究了利玛窦结合中国某些儒家思想所写的天主教教义书—《天学实义》。经过一番钻研,徐光启接受了“天学”,他向罗如望提出领受洗礼的请求。罗如望同意并为他付法,取圣名为“保禄”,从此以后,徐光启终身虔诚地信奉天主教。入教第二年,考中了进士,此时他已是42岁的人了。

李之藻是浙江杭州人,嘉靖四十四年出生于武官之家。万历二十二年中举,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第五名,任南京工部员外郎。上任后的第二年(1599年),李之藻来到北京。大约在两年之后,他结识了利玛窦,对利玛窦所介绍的西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跟随利玛窦学习西方科技。李之藻是一个好学不倦、知识广博的人,他对天文、地理、军事、水利、音乐、数学、物理、化 学、哲学、宗教都有研究。李之藻跟随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天主教教义。在与利玛窦的交往中,李之藻逐渐接受了天主教教义。

万历三十一年,利玛窦的第一部汉文宗教论著《天学实义》出版,李之藻为这部论著作了序。万历三十六年夏,李之藻又为利玛窦的《畸人十篇》作序,这时他已非常了解天主教教义了。李之藻与利玛窦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因为有妾的缘故,他迟迟没有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是主张一夫一妻,不准纳妾的。万历三十八年二月,李之藻在北京忽然得了一场重病,病情之重让他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于是提笔写下遗书。在前去探病的利玛窦竭力劝导下,李之藻受了洗礼,取圣名为“良”,这一年李之藻46岁。

杨廷筠是李之藻的同乡,字仲坚,号淇园,别号有井寒子、郑圃居士、泌园居士等;26岁中进士,曾经担任过任知县、监察御史等职。他最初好佛,对僧人十分敬重,远近的佛家寺院都收到过他的施舍,但后来其改信天主教,是明朝有影响的佛教徒中弃佛而信天主教的第一人。大约在万历三十年,杨廷筠在北京认识了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一样,最初是对西方科学产生了兴趣。他曾经向利玛窦学习几何,但是没有学懂。杨廷筠也听过利玛窦的宣教,但没有立刻信教。

万历三十九年已信教的李之藻因父亲去世,告假返回故乡。李之藻邀请郭居静、金尼阁两位传教士到他在杭州的家,为父亲举行天主教追悼仪式。杨廷筠是李之藻的好友,这时正巧在杭州家中闲居。他前往李之藻家吊唁,看见李之藻毁掉泥木佛像,不请僧、道为父亲超度,觉得十分惊异。在李之藻的家里,杨廷筠遇见了郭、金二人。交谈投机,他便请郭、金二人到自己家做客。他向郭、金二人学习天主教教义,并提出了领受洗礼的请求。但杨廷筠也是有妾的人,在没有弃妾之前,郭、金两人拒绝其接受洗礼。

杨廷筠为此事苦恼、犹豫。他是因妻子没有生育子嗣,才娶妾的,现在为信教而抛弃已生了两个儿子的妾,实在使他踌躇不已。丁志麟在《杨淇园超性事迹》中记述了杨廷筠幡然顿悟,毅然弃妾、受洗入教的经过。当时杨廷筠私下里对李之藻说:“泰西先生乃甚奇,仆以御史而事先生,夫岂不可,而独不能容吾一妾耶?若僧家者流,必不如是。”李之藻回答说:“于此知泰西先生,正非僧徒比也。”他直率地向杨廷筠指出纳妾是违反天主教戒规的,劝杨廷筠放弃带妾入教的奢望。杨廷筠听从了李之藻的劝导,将妾妥善安置别处。郭居静和金尼阁见杨廷筠信天主教是诚心诚意的,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由郭居静给他付洗取圣名“弥额尔”。这一年,杨廷筠55岁。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三人信教后,致力于天主教的传播。他们将传教士引进家乡,劝化自己的亲友和乡人信教。如徐光启在万历三十六年邀请郭居静到上海传教,郭居静为徐光启一家及其岳父施洗。郭居静因此成为第一个到上海的天主教传教士。徐光启的夫人成为中国天主教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女信徒。李之藻邀请郭居静、金尼阁到家乡杭州,为去世的父亲举行天主教的追悼仪式。杨廷筠不但自己弃佛信教,而且还让他的夫人吕氏以及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领洗入教。杨廷筠的女儿长大以后,在南京创立了贞女院。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还在家乡建立教堂。如徐光启最初在自己家中设立教堂,在其家人、亲友、佃户中发展教徒,成为天主教传入上海的开端。天启元年61岁的杨廷筠奉献自己的家宅作为圣堂,第二年他又奉献自家的祖茔作为教士的墓地,金尼阁、郭居静等不少耶稣会会士死后都葬在那里。天启七年秋,杨廷筠还建起了一所华丽的教堂、两处西方传教士的住宅和一所修道院。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还参与了天主教宗教书籍的译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译写了一些介绍西方科学的著作。李之藻在去世的前一年,编刻了中国第一部天主教丛书—《天学初函》。杨廷筠著有《圣水纪事》、《代疑篇》等书,其中《代疑篇》一书是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关于天主教教义的书。《代疑篇》还有续篇,在当时,在所有介绍天主教的书籍中,它流传得最广。

明朝末期,由于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的笃信与力传,天主教开始在上海、杭州一带传播,并且还在福建引发了一场天主教与佛教的大争论。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在当时的明帝国算得上是士大夫中的“异类”。一般教会史书则基于他们对于天主教传布的贡献,按照其入教的先后,把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称做是中国天主教的“三柱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6323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