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现。
网约车这个名词出现在近两年。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是顺风车,顾名思义就是提供一个平台,大家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要去哪里的消息,然后正好也有人在那个时间段也要去,一起乘车,乘车人出点有钱,让出行的汽车利用率更高效。
我常年在外地工作,每个月回家几次,路途500公里,加上油费,高速费,来回就不少钱,很早的时候,就是跟同事一起拼车,正好有一起回去的就一起拼车回去。不过呢,也并不是每次都有人能和你一起走,毕竟是一个单位的,人群基数还是太小。
后来知道了有滴滴顺风车,走的时候提前发布消息,路上有一路同行的就可以一起走。
这是我最早知道的。
后来呢,网约车开始发展,从最初的形态发展到,可以短途叫车的模式,可以从手机叫出租车,慢慢的可以叫到私家车,那时候优惠卷满天飞的年代,各种优惠,各种一元打车,本来手机叫车就挺方便,再加上各种优惠,大家就适应了,私家车司机加入,滴滴打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形成了趋势。
人越多,形成市场,就会有人管,就会有人研究这里面的事。
最后就是,如何发展,是否应该让网约车存在。
咱们的大领导层研究后提出,私家车介入是个好事,本来咱们就是一直在抓环保,每个城市都在努力压制城市汽车保有量,出租车已经多少年没有增加车辆了。
方便人们出行,并且还不增加汽车保有量,起到了,环保,绿色,城市拥堵等诸多问题。网约车合法,就是在这个时候,大领导层提出的。
所以在很多开放的城市,营商环境好的城市,政府是大力支持网约车模式的,也是间接接受新的事物,也间接给城市出租车提供了竞争。
曾经我一个出名的记者,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大力支持网约车的城市,那么这个城市营商环境就更加好,更加公平,更加能接受外部事物的存在。不能接受的说明,这个城市有很多垄断资本,营商环境需要谨慎评估。而且一度形成很大的讨论点,大家众说纷纭。
实际上网约车的初衷刚开始很简单,就是让大家方便拼车,在拼车过程中收取信息费,顺便挣点钱。国家支持的点,就是环保,减少城市拥堵,绿色出行。那个年代,过年拼车回家,上过央视新闻的。
2
资金介入。
资本永远是逐利的。当网约车形成一定的市场,产生一定的效益,初衷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滴滴出行,首约打车,嘀嗒,易到,曹操用车,高德地图打车整合。
滴滴出行还是跟另一个打车软件合并的。因为背后的资产是阿里巴巴和腾讯集团。
有一期访谈是采访他们的,他们说砸钱砸的太猛,所以合并了。各路资金入场,蛋糕越做越大,网约车不再是之前的初衷,各地运管开始要求纯私家车不允许介入,要办理营运证书,运管要实行监管。
无利不起早!
网约车公司也开始出现,可以以租代购,可以零首付购买电动汽车。又是再整合,看上去都很美,实际上一个个套路开始出现。
网约车市场已经发展为可以和出租车这个垄断市场同台竞技的两大板块。出租车司机突然发现以前的网约车不在那么可爱了,而是已经长大,开始蚕食自己。
各个城市也已经开始让接入电动汽车,私家车可以退出了。这个时候,初衷已经完全变了,进入的车越来越多,道路拥挤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新问题。原则在哪里?
未来还会发生变化,无人驾驶汽车如果通过资金运作的方式进入,那么城市道路会更加拥堵,这是毋庸置疑的。
凡是资金运作的方式,基本都是迅速推广,没有给市场循序渐进的机会,资金一窝蜂的到来,完事后一地鸡毛。一切都是急功近利的,就像股市那样,从来啊出现慢牛,而是炒作完毕,一地鸡毛。
也许未来会更好,祝愿未来会更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