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曾国藩传》,一个从平头百姓到总督的逆袭之路,曾国藩的一生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样的启示?
01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这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话,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为对于所有近代的人,我只佩服一个,就是曾国藩。
提到曾国藩,相信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原因是,这个名字多次出现在中国近代史里。诸如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都会看到他的身影。说他陌生是除了名字之外,在很多人眼里几乎是一个空白。
幸运的是,有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填补这个空白。他在二十年前就开始研究曾国藩,博士以及博士后论文主题都是曾国藩。他就是张宏杰,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师从著名学者葛剑雄。后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秦晖授。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曾国藩传》这本书就出自张宏杰之手,这本书与其他自传类书籍不同,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侧重呈现曾国藩个人心路历程,而不是对其生平和事件的研究式复原。二是对曾国藩的一生突出重点,而不是均衡叙述。
02
接下来我将分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的精华,让你对曾国藩一生功名事业和心路历程有更深的了解。
第一个部分:从平头百姓到京城要员
第二个部分:从副部长到湘军领袖
第三个部分:从巡抚到总督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从平头百姓到京城要员。
人最难的是从零到一。
对于曾国藩来说,从平头百姓到成为京城里的官员用了十二年。说实话,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曾国藩从童生到秀才,却足足用了九年。这里稍微拓展一下历史知识,科举制。
从隋唐开始,科举制才开始实施,主要目的是为各级官吏选拔人才。明朝时,逐步发展完善达到鼎盛。直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如果顺利通过这套选拔机制,需要参加五场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者分别对应获得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放在现在来说,相当于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研究生考试,博士考试。
曾国藩初升高就用了九年时间,连续六次考秀才失败,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并不是聪明过人。相比之下,他的老乡左宗棠在二十岁就已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在书中作者讲了一个流传在湖南乡下,关于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据说曾国藩从小读书很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就不睡觉。有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一小偷潜入他家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背了很久都没把这篇文章背下来。
小偷后来等得在房梁上睡着了,醒了后一看,曾国藩居然还在那儿背。听来听去,连小偷都背会了。最后,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说完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
当然这个故事有夸大的成分,不过侧面再次反映一个事实:曾国藩天资确实不高。但也反映出曾国藩的两个特点:倔强和努力。
03
失败是成功之母,曾国藩在第六次考参加府试后,痛定思痛。他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题作文逐字对比,看来看去,最后总结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
这一点其实与他的父亲教育有关,他的父亲曾麟书非常强调死记硬背,但创新不足。大家一提到八股文就以为毫无新意,实际上在历史上也有很经典,很出彩的八股文,它们也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这可能是曾麟书直到四十三才获得秀才的原因吧。
回到曾国藩身上,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曾国藩说过:“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意思是是,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这也是值得你我学习的地方,正所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苦尽甘来,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充满了荆棘,他的升官之路却像是开了外挂。清朝的官制一共是“九品十八阶”,每一品级有从品和正品之分。从官阶上看,曾国藩从翰林院检讨的七品,升迁到礼部侍郎的正二品,只用了九年。用他自己在家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个升官速度,创造了道光朝的纪录。
04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曾国藩的官场之路如此畅通呢?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四个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
第一点:善于内修。
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每日清单。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绝不赖床。
二是静坐。每天静坐一个小时。
三是读书不二。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问题,绝不改变。而且不读完这本书,绝不摸下一本。
四是谨言。时时警惕不乱说话,每句话都要慎重。
五是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节欲,就是节制欲望,说白了,就是节制房事。节饮食,吃饭也要有节制。这是养生的办法。
六是每日记笔记,找一个笔记本,起个名,叫茶余偶谈,专门记朋友们聊天时谈到的各种有启发的事情。聊天也不能白聊。
七是每个月要做几篇文章,写几首诗,有固定任务。
八是练字。每天早饭之后,要写半小时的字。
九是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在这九条中,有五条与学习有关,更准确的来说,与他的升官有关。在清朝的翰林官员升不升官,主要还是靠考试。而且这种考试的时间并不事先通知,而是临时安排。很多人往往都没有准备,而曾国藩时刻准备着。
05
第二点:善于外联。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所谓外联,就是社交,结识朋友。在古代,一个人获取知识信息,在外想获得帮助,全要靠朋友。朋友的多少,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能有多宽广。曾国藩曾在家书里提到: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曾国藩在结交朋友上,非常大方并且乐于助人。如果朋友有困难,遇上需要花钱的时候,他绝不会犹豫。比如老乡陈源兖一次大病,由于身边没有他人,于是他天天守在身边,并且把这位老乡的儿子接回到自己的家中,雇乳母喂养。
第三点:遇到贵人。
如果说前两点是每个人都可以效仿的,那么第三点,这个看运气。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生中总会遇到几个贵人。曾国藩也不例外。他最重要的两个贵人有两个,一个是穆彰阿,一个是道光皇帝。
前者是曾国藩最重要的一次翰林大考总考官,在那次考试里,曾国藩犯了一个小错误,引经据典的时候弄错了典故。但身为总考官的穆彰阿不仅没有处分曾国藩,相反做出了特殊的举动,让曾国藩把考试写过的试拿给他看。后者对曾国藩非常欣赏,多次召见,并让曾国藩当任文学持从。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从童生到秀才,曾国藩用了九年。在科举之路上,曾国藩屡屡受挫。但从七品到正二品,曾国藩也只用了九年。升官记录创造了道光年的记录。那么,为什么他却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湘军领袖呢?这是接下来要分享的内容。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为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49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