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细数小学语文书里的“假课文”!被骗十几年,重读毁三观

细数小学语文书里的“假课文”!被骗十几年,重读毁三观

在我们学习过的小学课文里,有很多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很多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只是那时的我们天真无邪,不知道有很多课文是虚构杜撰的,如今再重读,简直感觉智商欠费。


1、《爱迪生救妈妈》

在爱迪生7岁那年,他的妈妈得了阑尾炎,由于情况紧急,他的妈妈来不及去医院,只好在家里进行手术。

医生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

于是,聪明睿智的爱迪生就和小伙伴们拿了很多面大镜子来聚光,依靠爱迪生的机智过人,妈妈得救了。

这篇文章没有注明作者,但根据爱迪生的出生年份是1847年,他7岁时救妈妈的时间就在1854年左右,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则要到1886年,远远晚于爱迪生救妈妈的时间。

2、《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篇文章在开头写道:“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然而查阅历史资料发现,在1989年,洛杉矶根本就没有发生地震。

在后来的教材中,这个开头里的时间被修改成了1994年。这一年,洛杉矶的确发生了地震,但是地震的时间却是凌晨4点半,和故事的情节完全不符。

然后,在后续的修订中,这篇文章的开头变成了“有一年”……

3、《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下落速度快”,而这一观点也长期统治着学术界,而伽利略为了证明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在嘲笑声中走上了比萨斜塔。他同时释放了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最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但事实上,没有任何文献可以表明伽利略做过比萨斜塔实验。

这篇课文的初衷是希望学生们不要迷信权威,像伽利略一样敢于提出质疑,但讽刺的是,他也成为了向学生传输假故事的权威。

4、《乌鸦反哺》

乌鸦反哺的故事出自《本草纲目》,由于非常适合作为宣扬孝顺长辈的材料,因而乌鸦反哺的故事广为流传。

然而,比较科学的解释是:乌鸦在自己已经吃饱的情况下,会把食物分给同类,这只是为了集体的繁衍,但被放大想象成敬爱父母。

5、《华盛顿与樱桃树》

这篇课文讲述了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少年时期的一则小故事,小华盛顿对的父亲送了他一把锋利的小斧头,为了试一试这把斧头,小华盛顿砍倒了花园旁的樱桃树,他的爸爸看到被砍倒的小树非常社鞥器,但是小华盛顿勇敢地承认了错误,于是父亲原谅了他。

“好孩子,你的诚实让我很欣慰,因为即使是一万棵樱桃树也比不上一个诚实的孩子啊。”

虽然这篇课文是为了宣扬诚信,但是它本身就是假的。根据在华盛顿故居考古了三年的考古专家的观点,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华盛顿家附近种植过樱桃树,在文献角度上,除了这篇课文外,也找不到任何可以证明这个小故事的文献。

据推测,华盛顿砍樱桃树是美国出于政治需要而杜撰的故事,无独有偶,苏联还仿造了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

6、《天火之谜》

在这个故事里,富兰克林在雷雨交加的一天让风筝飞上了天,被电了之后刻欣喜若狂地喊:“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但查阅《富兰克林自传》,发现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的书之所以名声鹊起,是因为达里巴尔和德洛尔两位先生在马尔利把书中建议的从云层吸引闪电的实验做成功了。”

另一句话是:“不久之后我在费城用风筝成功地做了类似的实验。”

由于富兰克林对此语焉不详,没有人知道他所谓的类似实验到底是怎样做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富兰克林并不是第一个用实验来捕捉闪电的人。

7、《长城砖》

这篇课文里最有名的莫过于一位宇航员的话:“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只能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如何在太空中分辨仅仅宽5米的长城?杨利伟和NASA都曾明确表示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但是民族自豪感却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这个误会广为流传。

8、《旅鼠之谜》

在位梦华写的这篇文章里,旅鼠是繁殖速度非常快的动物,为了维持鼠口,它们会集体自杀,具体表现为:停止进食,毛色变红,主动挑衅天敌,以及旅鼠死亡大迁移。

原文描述道:“旅鼠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将下去,被汹涌澎湃的波涛吞没,直到全军覆没为止。”

2003年一篇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献证实,旅鼠并不会像课文里描述的那样集体自杀。

最重要的是……旅鼠他瞄的会游泳啊!

9、《尊严》

课文大意是:一个年轻人流浪到了一个小镇上,镇长想送给他食物,但是年轻人拒绝了,表示要用劳动来换食物。镇长很是赞赏,过了两年,镇长把女儿许配给他,并预言他会成为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20多年后,这个年轻人果然成了富翁,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哈默出身富裕家庭,从来没有失魂落魄到讨饭度日。哈默的先后三位妻子中,也没有哪位是镇长的女儿。

10、《小摄影师》


1928年的夏天,一个自称是少先队员的小男孩想为高尔基拍照,高尔基特别地接受了他的请求,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后,却发现胶卷落在家里了。高尔基告诉他自己这里有很多胶卷,但是小男孩还是走了。

晚上,高尔基拒绝了另外一位摄影师,并告诉秘书:“来的如果是一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但根据史料显示,直到1930年苏联才有能力生产相机,由此可以推测,课文中1928年的相机属于十分稀有的物品。

自从十月革命,苏联就开始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相机和胶卷这样的私有财产应该被没收,于是这篇课文讲的其实是高尔基和资本家子弟勾结的故事。但是高尔基是无产阶级文学导师啊,是不是很讽刺?


我们知道,有些虚构是为了文学需要,宣扬正能量无可厚非,但如果用了拙劣的欺骗手法,引起严重的误会,很可能使下一代被误导。

宣扬美德与尊重历史、科学并不冲突,希望那些课文可以被出版社重新审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363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