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心里想着光雾山的红叶,还未来得及细看南江的晨景,车已上了盘山公路。
路面十分平顺,但是路窄弯多,不由得让人想起“无限风光在险峰”,不畏艰险,反而好奇心更加强烈。对于千里大巴山,这不过是一小小褶皱,有幸借机穿越,也为一大乐事。上面没有庐山的“天生一个仙人洞”,倒有无限期待在心中。
车速慢,降下车窗玻璃,飘进饱含负氧离子的冷气,清新宜人,精神振奋,瞬间也让人感觉到大山的鲜明个性,冷就冷,从不遮遮掩掩。
大山苍茫,重峦叠嶂处,云天一色,沿途不断有车靠边停留,人在大山之中,心在云海之上,感受飘渺,尽享仙人之乐。大山雄浑,横卧千里,亘古不变,方觉生灵的渺小,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油然而生敬畏,心生平静,杂念欲望悄然滑落。大山神秘,顺秦岭山脉而生,望旭日而长,分南北而立,可称希望之山。
红四方面军在这里看到了希望,游击队员在这里看到了希望,南江县三千零五十三名红军烈士的亲人们,已经用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不觉秋风冷,只缘山上树,树也不撩人,只是色打眼。群山之中的树林,开始或红或黄,斑斑驳驳,也足以惹人驻足停留。我的心,却早已跑到了路的尽头。
陆旭的车先到,杨中花和修玲玲在群里说,她们已经加入买门票的长队。偌大一个停车场,车快停满,保安很是轻松地说,地下还有,共四千余个车位,可以放心停放。
再往前走,就要进汉中了,我想,我心中的那一片红叶,应该已经不远了。
从排队买票,到排队进景区大门,再到排队上摆渡客车,人都多,但秩序井然。天气寒冷,人们都显得安静,我觉得,更像是在大山面前,在见红叶之前,显示出来的一种虔诚。
看着往来穿梭的摆渡车,流水线似的运转,心也开始跟着翻腾。十四公里的上山路,曲曲弯弯,满眼的青绿苍翠,有充足的时间,让人体会什么叫望穿秋水。车行至一个转弯处,突然一停,就有人开始尖叫。一片金黄,挤满右侧的各个车窗玻璃......
仿佛是一个大大的调色盘,以黄为主、绿、红、橙、蓝样样齐全,就在十几米开外的山坡上,触手可及,仿佛是面前的一幅画,你可以立即执笔着色。用身临其境来形容,体现不出它的热烈,用人在画中来形容,体现不出我的激动和心跳。
看那人群,照相的,自拍的,录像的......还有披着婚纱的新人,准备猎取秋色,把它装进自己的婚姻,为自己的爱情和人生着色写意。
一阵忙乱之后,发现前面才是第一个景点“天然画廊”。原来,刚才的画面,只不过是光雾山给我们的一个见面礼而已。
林中树木,以台湾水青冈为主,直径六十余公分,高达二十多米,从下至上,满身飘黄,通体熟透,株株直立,又在空中友好握手,像是在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又像是在向秋天骄傲地说着再见,树下人流,像是专程来为它们送行。我想,人们依依不舍的,可能不是秋天,而是这树上的一叶秋黄吧。
顺游廊从上往下,或走或停。人们语音各异,却也热情友好,错身借道,笑脸相迎。都在与大自然默默地说着悄悄话,或在秋天藏下一个秘密,或在秋天的见证下,播种一个希望。人太多,要想拍个单人像,几乎不可能。
“兰沟桥”很有特点。一个小山谷,谷中一小溪,公路靠右顺水而下,路上人头攒动,左岸红叶簇拥连片,像一群女子,正在接受对岸远方来客的评头论足,心情激动,都羞红了脸庞,染红了半边天空。
让我记忆最深的,不是那山上翻滚的红云,也不是河边树下的落叶,更不是前面的那株高大的枯树,像在对天呐喊。而是,一阵秋风起,几片红叶落。我想,不是她没站稳枝头,也不是她想落叶归根,而是她等的人没来,望断天涯,便也随风去了......
我来了,我心中的那一片红叶,你在哪儿?
多情的,不只是我,还有那路边的小草,空中摇曳的小手,也披上了秋的颜色,告别之前,也要道尽对世界的眷恋。
多情的,不只是我,还有那“黑熊沟”里的松林,如火烧云一般涌动,比红枫更撩人,也如冬日暖阳,洒满树下的每一张笑脸,让人感到温暖,看到希望。
多情的,不只是我,还有那“十八月潭”的水,满载三秋金黄,再浮躁的人儿,都能洗尽铅华,温顺似水,深邃如潭。
图片摄影:巴蜀诗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2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