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西藏三大圣湖之纳木错:神奇的天路,生长的爱情,远古的岩画

西藏三大圣湖之纳木错:神奇的天路,生长的爱情,远古的岩画

到拉萨不去纳木错,就如到北京不去长城一样,算不得资深游客的。

纳木错,与山南的羊卓雍错、阿里的玛旁雍错并称“西藏三大圣湖”。圣湖位于拉萨当雄县与那曲班戈县之间,距离拉萨240公里,湖面海拔4700米,原为我国除青海湖之外的第二大咸水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随着近些年全球变暖趋势的加速,青藏高原冻土苏醒、雪山融化,位于阿里和那曲交界处的“年轻后生”——色林错后来居上,逐渐吞并了周边大大小小的湖泊,一跃而成为排在“老大哥”——纳木错前面的西藏第一大湖。

夏日纳木错

“错”,藏语,湖泊的意思。纳木错,蒙古语称“腾格里海”,均为“天湖”之意。一说其高,可与天齐,一说其蓝,宛若天穹。第二次进藏时,以游客身份初访纳木错,至今念念不忘。纳木错之美,如梦似幻,无以言表,或繁花遍野,或疏星朗月,或孤鹜与落霞齐飞,或娇羞若新娘待嫁。湖水之幽蓝,似揉藻泻玉,挂墨衔翠,动静咸宜,沁人心脾,映衬着康巴汉子——终年不化的念青唐古拉雪山,可以使人一时忘却了呼吸,说不出话来。

天路青藏线

第三次进藏,不想再次与纳木错相约,却无意是在藏历新年期间,一头撞见了纳木错的大美冬季。出发时还麻麻亮,天气一般。这一般自然非北京可比,只是云量略略多一些而已。小块的蓝天清澈透亮。阳光依然热烈,初始的光线斜斜射在拉萨西郊的山峰上,耀眼的雪山散发着橘色的光芒。不时有鹰、隼或鹞在天空划过,拉萨河的黄鸭、斑头雁已经早起了,三五成群兀自热闹着,并不理会河边的行人和路上的车辆。

顽强的生命

拉萨到当雄162公里,路上共有3个警务检查站,主要有两个职责:测速和安检。西藏还不具备全程测速的条件,为了限速行驶保证车辆安全,实行两头卡时间的政策。出发时在堆龙德庆县羊达乡领全程测速单,第一站到马乡检查站,28公里,最低限时30分钟;第二站到羊八井检查站,30公里,最低限时35分钟;第三站到当雄检查站,75公里,最低限时1小时7分钟。反之亦然。友情提醒自驾驴友,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限速行驶,否则为这个瘦钱包,还是有点肝颤的。

青藏线就是名闻遐迩的西藏“天路”。韩红演唱的《天路》,就是写给青藏铁路的赞歌。这真的是人世间的奇迹。仅高原冻土层一项,就是世界性的难题。2003年,北京市青年突击队协会派团慰问奋战在雪域高原,修建青藏铁路的北京青年突击队,有同志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当场昏厥,被抬下火线,很是悲壮。当年修建铁路的艰难,可见一斑。

玛尼石堆(王爽摄)

自1905年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开始,中国人励精图治,在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样本”。当前,我国把设计时速380公里、运行时速超过300公里的叫高铁,把运行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叫动车。这和世界公认的运行时速达到200公里的高铁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青藏铁路开通后,成为高原连接西北、华北、东北(沈阳)和物资进出藏的生命大动脉,客运每天对开运行。每当旅游旺季,一票难求。很多驴友从北京出发,和旅伴在列车上共同生活40多个小时之后,成为伙伴和朋友,临时组团游西藏,结下深厚的友谊。

行驶在伸手可触的天路上,青藏铁路始终陪伴在公路两旁,在河谷间交叉穿梭。车辆并不多,公路的尽头消失在天际之间,随车辆奔驰不断自云端涌现,恍若来自天际,绵延不绝。公路西侧是近在咫尺、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道路两边是枯黄中泛着鹅黄的高山草甸和星星点点的牦牛群。临近惊蛰,高原也变得蠢蠢欲动起来,大地仿佛闻得到春的气息。车窗外恍然一瞥,有春意在流淌。仔细看去,还是灿灿的雪域时光,似大学时候,暗恋的女孩子不经意的婉然。

天湖纳木错

从当雄县城下路,走十几公里,过当雄赛马场不远,纳木错景区大门就到了。这里距离湖区还有60公里。同行的,有来自北京友谊医院和北京妇产医院的援藏大夫。其实我们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为藏历新年期间坚守岗位的纳木错景区的干部职工义诊。下车直奔几个办公室按科室组成的临时小诊所,大夫们顾不上歇息就披挂上阵,为大家做高原体检和有关病情的初步诊断。诊所内一时倒也排起了不长的队伍。机缘巧合的是,北京援藏指挥部和当雄县的同志也来景区慰问。我们一行反倒成为“被慰问的对象”。同是天涯戍边人,新年期间在海拔4500米这样艰苦的地方相遇,一群人自然是笑声一片,格外激动。

慰问

纳木错景区归拉萨市布达拉文化旅游集团管理。正值淡季,景区大门约有20名员工,在湖边游客服务中心还有近10名员工等待着我们。为了不给景区添加麻烦,1个小时后,喝上几口热水,在车上啃几口自带的干粮,我们又踏上了去往湖区的路程。

义诊

山路盘旋,海拔逐渐升高,四围全是皑皑白雪,远处是茫茫高原,阳光在湛蓝的天空下跳跃,闪耀着金属般的光芒。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是一片开阔的山间台地,三面环山,唯西面山脚下是一望无际的纳木错草原。翠蓝色的湖水呈带状在天际略施粉黛,露出怯怯的一抹。山风很硬,下车时不自觉收紧衣服。大部分人初次来到纳木错,开心的在这里跑来跑去拍照留念。冬日的阳光格外热情,一盅茶的功夫,大家脸上都“挂了彩”,灿灿的高原红调皮的顺墨镜乱窜,无论男女都显得“神采奕奕”。

老那根拉山口

歇息片刻,继续向湖边进发。车并不快,山路两边最深处是一人见深的积雪,明显可见铲雪车工作的痕迹。穿过两个观景平台,游客服务中心就到了。远远的有两位工作人员站在马路边翘首等待,小伙子都是20出头的年纪,略显羞涩的笑容浮现在憨厚朴实的脸上,黑黑的高原红衬得牙齿更白。来不及寒暄,直奔驻地。这里无法用“条件艰苦”来形容,四处漏风和破败的临时建筑被这帮小伙子、小姑娘收拾的很是温暖。室内火炉烧的正旺,录音机播放着嘹亮的藏族歌曲,与室外的寒冷俨然是两重天气。他们并不说一句感谢的话,只是不停的向火炉里倒牦牛粪,仿佛一停下来,手脚便无处可放。大夫们自然又是一通忙碌。

检查完毕,与大家依依作别,这才来到湖边漫步。刚才还是多云的阴郁天气,这会仿佛为了迎接我们,云开日出,彩虹飞挂。半岛西侧,两块高大的石山伫立在岸边,象两只并拢的手掌,山上到处是缠绕的彩色经幡,在风中飞舞,这就是传说中的合掌石。合掌石,也称父母石,相传它是父亲念青唐古拉山峰和母亲纳木措女神的化身,象征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传说此掌为藏传佛教有名的莲花生大师修行时合掌祈福万物的显像。据说,虔诚祭拜可以有好的运气。

合掌石

湖面冰雪封冻,据湖岸不远,蔚蓝色巨大的冰块晶莹剔透,堆积在一起,若乱云飞渡,恣意汪洋。远处则是一片冰雪世界,象凝固的童话,显得那么不真实。念青唐古拉雪山在蓝天白云下衣袂飘飘,气度非凡,嵯峨有致。

冬日纳木错

那冰、那雪,那山、那湖,那蓝天、那白云,湖天一色,仿佛挥鞭指处跃马纵横,气吞万里。

扎西半岛的岩画

这片湖面位于纳木错最大的半岛——扎西半岛区域。拉萨雪顿节期间,岛上是纳木错国际徒步大会的主赛场。环半岛一周约20公里,高原徒步4个小时,相当考验参赛者的毅力,是挑战自我的好地方。

半岛中间是嶙峋的石山,在阳光照射下,壁立万仞,直插云天。毕竟是春天了,拉萨城里的桃花已经迎风怒放,艳阳之下,厚厚的冰层深处不时传来隆隆的“鼓声”。据说,纳木错封冻与解冻均在一夕之间。无法想象,解冻之时,该是怎样的一副马卷狂沙,鼙鼓动地的撼人景象?

西藏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遍布各地的远古岩画不时被发现,阿里最为常见。岩画为勾勒图,一般为褐红色的轮廓,线条遒劲,形态各异,牦牛、马、鹿、狗,以及人类手拿长矛狩猎、祭祀、跳舞的场景,活灵活现,美轮美奂。扎西半岛北侧,就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古岩画群。徒步过去是个不小的工程,游客挪到岸边已属不易,知道半岛岩画的不多。曾经有一次,为了看岩画,生生把一位北京来的姑娘闹成了肺水肿,想来依然后怕。好在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极低。初次进藏,对待高原反应,千万不要太当回事,但也不能真的太不当回事。

岩画隐藏在山体阴面的崖壁间,类似于一个原始的洞窟,有生火的痕迹。为了保护古迹,管委会和文物部门在崖洞外修建了木栅栏,虽然简陋,但能挡风遮雨。经幡在栅栏上迎风飘扬,不注意的,很容易错过。一处牦牛岩画让我驻足良久,简单的线条,粗粗的描画,人类童真年代悠远的气息,饱满而张扬。

扎西半岛的岩画

阿里自狮泉河往日土县的路上,也有一处岩画遗迹。可惜因为临近路边的缘故,上面涂了很多现代艺术作品。用相机的长镜头还能清晰看见一组组的画面,有的隐藏在现代艺术杰作的后面,模样还在。如今被铁栅栏包围起来,人在外面参观,禁止入内,也是一种保护。据当地人介绍,山里还有很多精美的岩画,保存的更为完好。我们还要赶路,只能依依惜别。

日土岩画

岩画的主人,是古藏人。考古发现证实,今天的藏族,在新石器时代开始,沿横断山脉河谷自东北方向源源不断进藏的古羌人,与当地的原始藏人融合而成。自元朝至清初(13世纪至17世纪),蒙古人前后统治和影响西藏凡400余年,两个民族相互交融,留下了很多鲜明的文化痕迹。广袤的羌塘大草原就有很多藏族化的蒙古人。比如,“当雄”就来源于蒙古语,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是当年蒙古八旗的驻地。藏传佛教覆盖整个蒙古区域,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就来自蒙古贵族。敬献哈达的传统礼节也随蒙藏交流,传送至整个青藏高原。有趣的是,哈达因地域不同,颜色、规格有不小的差异。内蒙古地区为尊贵的客人敬献蓝色的哈达,这种颜色为内蒙古所独有,规格最小,窄而短。青海地区敬献白色的哈达,又宽又长,普通身材的客人戴上哈达,两端迤地,方显尊贵。西藏为客人献白色的哈达,规格为中等。西羌地区和别处又不一样,是鲜艳的红颜色,却不是哈达,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羌红”。这和汉族的民间传统习俗较为接近。中华大家庭内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因地制宜,别有不同,殊为有趣。

纳木错的白牦牛

纳木错是藏传佛教著名的圣地,每年都有来自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及西藏各地的佛教徒到此转经朝拜。藏地有“马年转山,羊年转湖”的习俗,每逢藏历羊年,朝圣盛况空前。纳木错呈长方形,横跨拉萨、那曲两地,环湖一周300公里,徒步转湖短的一周、长的半个月,精神之虔诚,非常人可度。

旅游旺季,湖边会有藏族老乡牵白牦牛与游客合影。棕头鸥在湖天嬉戏,翠波粼粼,仪态万千,又是一番不同。

归程在即,湖岸渐行渐远,扎西半岛隐隐如一只护法神龟,浮游在天地之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668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