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影片根据畅销书《漫漫寻家路》改编,故事源于作者萨罗·布莱尔利的一段真实经历。
本片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综合评分8分以上。
故事讲述的是,五岁的小男孩萨罗,在和哥哥外出打工走散后,开始四处流浪,几经周折被送到了孤儿院,后被澳大利亚的一对夫妇领养,成年后依靠童年的记忆,终于又回到母亲身边的故事。
二
故事说起来很简单,家人离散而后重逢。但是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呈现小男孩萨罗童年的不幸遭遇。
母亲在采石场做工,养活三个孩子,为了帮母亲分担一些生活压力,哥哥经常带着萨罗外出“打工”,偷煤球换牛奶等等。
一次外出后,兄弟二人从此失散,小萨罗被火车带到了陌生而又遥远的地方,开始了流浪生涯。风餐露宿不说,还充满了危险,和萨罗一样,很多流浪儿童,只能躲藏在地下通道里,来来往往的人群,从身边走过,这些孩子们就睡在过道上,从孩子们呆滞无助的眼神里,让人感受到一种绝望的气息。
他们就像“垃圾”一样,被这个世界丢在一旁,还要被不怀好意的“同类”(同为人类)驱赶压榨,这些失去家庭护佑的孩子,已经丧失了做人的权利。
坏人带走了其他流浪儿童,小萨罗拼命逃脱,一旁的人无动于衷,这种冷漠的态度,大概已经习以为常。
本以为碰到一位善良的女人,她把小萨罗带到了家里,给他食物吃,听小萨罗说能劳动,又给他果汁喝。原来却是准备把小萨罗卖掉,小萨罗又一次惊慌地逃脱了。
小萨罗和其他流浪人员一样,在垃圾堆里捡东西,他捡到了一只大勺子。一条肮脏的河流旁边,妇女们在洗衣服,还有人在里面游泳。
他坐在街角,隔着玻璃窗,看着一位男士优雅地喝着咖啡,于是,他也拿起捡来的大勺子,模仿着人家。这一次总算碰到好心人士,在警察的帮助下,他被送到了孤儿院。
孤儿院里,孩子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面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他们也只是粗暴镇压,甚至被用来做交易。
夜晚,孩子们唱起歌,伸出手想要被星星照亮。“星星们出来,要寻找月亮,命运悲惨的人,来到街上”。满脸泪水的孩子,凄惨阴郁的歌声,令人心碎。
三
这部电影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现实主义叙事,在于它敢于揭露现实问题。也难怪会有分歧,人们早就已经习惯了各种商业大片,为了迎合市场,电影制作也是遵循着某种套路,拍电影不就是为了赚钱吗?所以,我们看到各种浮夸的电影层出不穷,市场需要嘛,干嘛不拍?再说拍这种片子,投资少见效快,何乐而不为!
影片所呈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是贫穷问题,印度是一个发展极为不平衡的国家,加上历史、宗教等因素,人按照等级划分的传统很难祛除,女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人口基数又大,越是贫困的家庭,越是抚养更多的孩子,贫穷不断地循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命运很难改变。
现在的文艺作品,不再重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作家似乎更愿意运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本领,关照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各种疯狂的、混乱的、压抑的、变形的、扭曲的心灵图景。然而,事实上,现实世界更需要受到重视。
影片的深意,值得挖掘。在开学典礼中,学校领导说:“我们视自己如联合国,各学院友好,这里宣扬的是一种全球化和均衡化的视角,因为梦想,你们来到这里,我们就是帮助你们实现梦想。”全球化和均衡化,这话听起来没毛病,可仔细想想,这就是一场谎言。因为有个前提条件,你只有站在这里(大学),才有可能的平等对话的资格。
影片中由好莱坞著名影星,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养母,最后说出了自己领养孩子的真相,并非他们不能生育,而是因为不想生孩子,她说:“我们都认为,世上人已经够多了,多生一个并不能保证世界变得更美好,但领养一个像你们一样的孩子,给你们融入世界的机会,更有意义。”看起来很伟大的举动,可是影片传达这样的观念,实则是对穷人的尊严和权利的践踏。
关于生育问题的探讨,有一部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电影讲述一个男孩控诉自己父母生了他,却没能力抚养他的罪恶。还有一部伊朗的电影《小鞋子》,也是讲述穷人的悲哀和不幸的影片。看完这些电影以后,人们的直观感受就是生育有罪,都这么贫穷了,还在不断生养,这样的父母连起码的责任感都没有,不配为人父母。
看起来的确是这样,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可是导致贫穷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按照这样的逻辑,穷人是不是就不配结婚、生育?这样的观点,实在是难以令人接受!
我很欣赏这部电影的纪实风格,和它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但是,对于影片所传达的生育观念问题,恕难苟同。它的这种对贫穷问题的认知极其肤浅,带有明显的阶层歧视,如果说贫穷是一种恶,那是不是更应该追问恶的根源?
(图片来自于网络,喜欢阅读和电影的朋友,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分享家小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53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