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想要小孩更加独立?父母要懂得这样做

想要小孩更加独立?父母要懂得这样做

文章由育儿小文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感谢你的阅读

心理学家指出:当小孩想要自己做的要求得到支持和满足时,小孩就会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会出现否定自我、消极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小孩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

珍惜小孩的自我独立意向

0~3岁正是小孩独立性初步建立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如果他的行动受到干扰或阻止,会挫伤他的自尊心和独立性,从而对成人产生强烈的依赖。闹闹1岁多时就喜欢自己拿勺子吃饭,吃得满脸满身满地都是,爸爸觉得很脏,总想去帮忙,都被我拦住了。

闹闹穿衣更有意思,开始分不清前后,但每次他自己穿上衣服后我都会先表扬他:“闹闹会穿衣服了,真棒!”闹闹非常开心和自豪!继而我会引导他,“衣服上有老虎的一面是正面,没老虎的一面是背面,老虎天天睡在闹闹的肚子上,保护闹闹,闹闹是不是感觉很安全啊?”这样一来,闹闹就学会了怎样分清衣服的前后。

从1岁半左右,闹闹就开始自己穿衣服了,到3岁时,他已经自己管理自己的衣橱了,并且自已挑选衣服自己穿。

尊重小孩

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小孩,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小孩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可能源于家庭氛围和职业原因,我跟小孩说话一直很委婉温柔,喜欢用商量的语气。小孩爸爸是军人,跟我恰恰相反,语气强硬,态度粗鲁。有一次,爸爸带闹闹回老家,回来后小孩吃饭很不老实,爸爸生气而又略带炫耀地说:“你在爷爷奶奶那里吃饭都这么乖,怎么现在不乖了?”

儿子一下抽泣起来,跟我告状,原来在老家时爸爸每天都拿着棍子,在众目睽睽下逼儿子吃饭!爷爷奶奶也在旁帮腔,小孩害怕得不得了才乖乖吃饭。

这种威逼式管教,只能一时吓着小孩被迫接受,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而且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他对身边的人没有安全感,不再单独跟爸爸到任何地方,也不喜欢跟爷爷奶奶独处,到哪都要我陪。

不过度保护小孩

有段时间我出差不在家,考虑到老公不会带小孩,我们把小孩送到了外公外婆家,把他接回来的第一天,他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走在路上突然不走了,要大人抱。我让老公别管他,“你自己走,我们带你去玩,你如果不自己走,就躺在地上吧!想什么时候起来就什么时候起来。”说完我们就走了。

他见我们来真的,赶紧爬起来,一边哭一边追我们。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用这种方式要挟我们。有一次,他从外面回来,鼻青脸肿的,还自豪地对我说:“妈妈,我摔得头破血流(小孩很喜欢用成语来表达)也没有哭,自己起来的!”我当即表扬了他,但提醒他下次要注意安全。

大人要适当示弱

“示弱效应”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心理效应, 大人适当示弱,更能拉近你与小孩的心理距离,增进与小孩之间的交流。同时,可以锻炼小孩的独立能力,增强他的自信心。

闹闹从会走路起,几乎没让我抱过。那是因为有一次,我的胳膊很疼,我告诉他:“是妈妈一直抱你弄疼的。”从此以后,闹闹就不让我抱了。有一次从超市回来,我拎着一口袋东西很累,闹闹还主动提出:“妈妈,我来帮你拎东西。”于是他硬是拎着一大袋东西气喘吁吁地回到了家。

上楼梯时,我发现闹闹通常爬到二楼就要爸爸抱,于是有一次我灵机一动,告诉儿子:“爸爸今天病了,没力气了,你把爸爸拉上去。”老公一听马上配合装出有气无力的样子,儿子一看,很自豪地牵着老公的手一步步上楼。以后儿子上楼再不让爸爸抱了。

从兴趣开始培养动手能力

独立性和动手能力、勤劳是密不可分的,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怎么能有独立性,能自立呢?为了防止他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可以用游戏形式来提高小孩的兴趣。

我和闹闹做得最多的是树叶贴画和手工。空闲时,我就带着闹闹到野外拾树叶,然后一起做画,儿子在画上一会儿添上一笔,一会儿用浆糊将树叶粘上,每次做树叶画他都玩得不亦乐乎。

我还给小孩准备了一套儿童专用的工具,比如钉子、别针、剪刀、小刀甚至打火机等。在他动手前,我总会先交待他这些工具的危险性,教会他如何操作。这样,他用起来就会很小心,做成一个作品后还很有自豪感。

男孩的冒险精神很强,总希望做危险的事情,需要你预先告诉他如何保护自己,学会运用这些工具,才能更好地满足他的探索欲望。

培养小孩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仅要小孩自己独立动手做,还要让小孩独立动脑思考。常常看到有些家长不厌其烦地的回答小孩的问题,给小孩念书,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小孩的知识。实际上培养小孩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往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

在我们家,闹闹是一个“智多星”,因为许多问题我都“不能”回答,而只有闹闹能够回答。晚上睡觉前,我会很认真地问儿子:“明天早上我们吃什么呢?”连续几天都问同样的问题,他如果说以前吃过的,我就说“不”,要求他设计不同的早餐。

家里来了五位客人,发碗筷时,我“不知所措”地问儿子:“要发多少个碗,多少双筷子?”儿子就很镇定地数了数,然后告诉我:“七个碗,七双筷。”我马上如释重负地连连感谢,儿子骄傲得不得了。

希望育儿小文今天分享的这些细节能够帮到大家,喜欢的话记得关注,感谢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3069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