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云南与贵州国庆游客接待量相当,为何贵州的收入是云南两倍多?

云南与贵州国庆游客接待量相当,为何贵州的收入是云南两倍多?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庆黄金周各省旅游收入数据中,贵州的数据特别值得关注

贵州以2855万游客接待量,获得了434亿的收入。

对这个数字没概念?来对比看一下与贵州相邻几个省的数据,贵州的人均旅游收入几乎是周边省市的2倍多。

与相距不远,今年黄金周挤哭了的重庆相比,贵州接待的游客比重庆少很多,旅游收入却是重庆的3倍多。

再与老牌旅游标杆云南比,云贵接待游客的数量相当,但贵州的旅游收入是云南的2倍多。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贵州旅游的客单价要远高于云南等相邻省份?

假设一:统计方式差异

客单价=游客总花费 / 游客人数

先来看分母。贵州和云南在计算游客人数的方法上是有差异的。

云南的计算方式是人,贵州的计算方式是「人次」。

在贵州的计算方式中,每一游客每做出一次旅游消费就被重复计算一次,比如:景点买门票算一次,中午就餐算一次、晚上住宿又算一次,最后加总得出人次数。

云南的计算方式就要保守得多,是按购买景点门票计算的。

若按这个算法逻辑,贵州的真实游客人数就要远小于人次数,那么按客单价这个计算公式,贵州的实际分母就要小很多。

结论是贵州的真实客单价还要大很多。这个结论更吓人。

再来看分子。游客总花费在统计的时候有两个技术性误差。

第一个是数据来源。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是极度庞杂和分散的,数据留存在不同的信息孤岛之中,目前根本没有一种完全精准、覆盖全面的数据来源。

连公布数据的文化和旅游部,也只能说是「综合」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数据,并经过自己「测算」所得出的结果。

要知道,所谓测算,在统计意义里,就是「误差」的同义词。

目前来看,互联网平台公司的数据含金量是越来越高。

微信官方刚公布的「微信国庆数据」,便基于用户在黄金周使用微信各功能辅助旅游,记录在微信后台的游客消费行为数据。

比如用微信支付景点门票、支付餐饮账单、支付交通费用等数据。这些数据能比较准确得出游客消费和客源地等信息。

关键这是基于全样本的大数据,理论上比统计推断准确度要高很多。

再者,由于数据来源具有第三方属性,这也使得互联网平台公司的数据可信度要更高。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化,游客依赖互联网技术应用进行旅游消费的行为将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平台在旅游消费行为上的覆盖率和渗透率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平台在旅游消费数据上的覆盖面和准确性还将同步增强。

类似微信这样巨无霸型互联网平台的数据价值也将同步增强。这也解释了为何所有大型互联网公司最后的愿景都是成为一家数据公司。

好了,话说回来,既然目前尚无一个完全统一可靠的数据来源,那么各地数据来源一定五花八门,最终的统计结果也就只具有「参考」意义。

第二个技术性误差是计算方法。如前所述,各地在游客人数和人次上有不同的算法,那旅游收入上也大致如此。

这里就要归责到文旅部了。

《统计法》有规定,我们国家法定的经济数据统计和公布主体只能是统计局。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

但作为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在公布数据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有责任对数据的来源、计算方法和可能误差做一番说明和解释呢?

任由各地自主统计上报,误差大、很难客观比较这个风险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文旅收入统计数据,实际上已经是各地政绩比拼的业绩,还是严谨一些的好。

假设二:游客构成不同

之前有研究报告显示,云南游客60%来源于本省,另有20%来源于川、贵。贵州游客比例沿海和海外较多。

游客消费能力不同。

当然目前这还是暂时无法查实的假设,但也给云南提了个醒:高消费力、高客单价客源地的推广需要加强。

假设三: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同

在我的调查中,一定比例外地游客,特别是从来没有来过云南的外地游客,对云南仍然抱有「低价团、零负团费、强制消费」等认知。

显然旅游形象对旅游收入的影响权重还是很大的,重塑云南旅游形象这个事情依然很棘手。而贵州近年来卓有成效旅游形象塑造是值得云南反向学习的。

我最后想说的是,抛开数据误差不说,甚至抛开贵州这个无法忽视的对手不谈,云南旅游应该:第一,加紧重塑旅游形象;第二,更新高体验、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谋求更高的客单价。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2593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