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王氏入贡,宠予以官,作辞命篇
詹敦仁
争霸图王事总非,
中原失统可伤悲。
往来宾主如邮传,
胜负干戈似局棋。
联吴制楚
楚庄王死后,其子楚共王缺乏治国经验,楚国霸业开始衰落。晋国虽一度复强,但内忧重重,已非昔日可比。秦虽开始崛起,齐也仍然不失为东方大国,但两强无力支配中原局势。因此中国出现了晋、楚争霸的局面。邲之战后,晋虽未受到严重削弱,但因连年与秦作战,其北部又不断遭受狄族袭扰,致使其在以后相当时期内无力控制中原各国。于是,楚在与晋的较量中略占上风。晋为解除后顾之忧,东进击灭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诸狄,将疆土扩展至太行山以东黄河北岸,并以武力迫使齐国结盟,巩固了其左翼。同时,晋采取联吴制楚战略,派申公巫臣至吴通好,并传授其车战战法,怂恿其攻楚。公元前578年,晋集中兵力,并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攻秦,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大败秦军,使秦暂时无力进。随后又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重创楚军,从而又占据了中原争霸战争中的优势地位。
鄢陵之战
公元前577年,郑国兴兵攻打许国,攻入许都外城,许被迫割地媾和。许为楚国的附庸,郑国的行动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于是,次年楚国便起兵攻打郑国,迫使它屈服于己。郑国叛晋后,仗恃有楚国作后盾,兴师进攻宋国。郑国的所作所为,直接违反了诸侯的盟约,且为楚国势力的北上提供了便利条件。对此晋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在公元前575年下决心讨伐郑国。楚共王不甘示弱,亲自统率楚军及郑军、夷兵,北上援救郑国,两国军队在郑地鄢陵相遭遇。
楚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即六月二十九日,趁晋军不备,利用晨雾掩护,突然迫近晋军营垒布阵,企图在援晋的齐、鲁宋卫军到达前速决取胜。晋军处于不利地位。但楚军将帅不和,部伍混杂,纪律松弛。晋厉公决心趋利避害,与楚军决战。晋厉公在楚旧臣苗贲皇陪伴下,观察楚军阵势,针对楚军精锐集于中军的情况,采纳苗贲皇的建议,改变原有阵势,由中军将、佐各率精锐-部加强两翼,打算首先击破楚军薄弱的左、右军,尔后围歼其中军。部署既定,楚共王见晋厉公所在中军兵力薄弱,即率中军攻晋厉公,遭晋军抗击。楚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从清晨战至傍晚。楚军伤亡惨重,楚共王自料难于取胜,率军夜遁。次日,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食用楚军留下的粮食,休整三日后凯旋回师。鄢陵之战使晋国夺回了对中原诸侯的领导权,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也成为古代战争中的著名范例。
晋楚相持
鄢陵之战后,晋国发生权力之争,内耗严重,国力急剧下降。经晋悼公整治,有所好转,但与楚相比,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晋针对楚距中原较远之弱点,采用将晋军编为三个作战单元、轮流与楚周旋的疲敌战术,企图以此拖垮楚军,不战而胜。从公元前563年到前562年,晋三次攻郑。此时,晋、楚均已认识到,双方力量均衡,不可能以武力独霸中原。此后十数年间,晋、楚均很少再向中原用兵。楚联秦制晋及晋联吴制楚战略的实施,使晋、楚均处于两面作战的状态。作战重心亦逐渐转移至秦、晋和吴、楚之间。晋、楚两国急于摆脱两面受敌之不利处境,派使者参加了宋国发起的举行了弭兵之会,并订立盟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9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