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21亿天价案 传统车企吉利的枪打向了新势力威马这只“出头鸟”

21亿天价案 传统车企吉利的枪打向了新势力威马这只“出头鸟”

吉利的一纸诉状,与造车新势力的威马对簿公堂。

近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吉利汽车研究院以侵害商业秘密为由,将威马汽车科技集团、威马智慧出行科技、威马汽车制造温州公司、威马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一并告上法庭,要求索赔金额高达21亿元人民币。作为目前国内知识产权界诉讼金额最大的商业纠纷案,“吉利起诉威马”一时引发舆论热议。

威马与吉利,渊源颇深

实际上,早在2018年10月,该案件就已经在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进行过两次不公开审理,但双方并未达成一致结果,进而吉利又上诉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

吉利汽车,国内自主车企第一梯队的佼佼者,2018年累计销量超150万辆,排在车企销量排行榜第四。而威马,虽然在品牌影响力方面不如吉利,但也是造车新势力中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旗下主销车型威马EX5今年前8个月累计销量超过了1.1万辆,位列造车新势力第一。

二者孰是孰非,自然是要等到法院的判决结果才会有定论,但探究吉利与威马之间的关联,却又能发现他们的渊源。

威马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是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这也是其身上的最大“光环”。另外,在威马的核心团队中,还有多人此前在吉利、沃尔沃任职的经历。甚至创始人沈晖还曾表示公司的核心员工中,有大部分是前同事。客观来说,威马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这个 “吉利系”的创始团队。

车型参数相近,研发成关键

那又是因为什么,吉利要这般不顾颜面,将威马“置于死地”呢?

据了解,吉利此番起诉威马是因为车型的复制。威马目前旗下在售的车型仅为一款EX5,从双方官网查询的数据显示,威马首款车型EX5轴距与吉利GX7相差42mm。

虽然暂时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威马EX5侵权吉利GX7(新远景SUV前身),但是,又有一个名字出现了,那就是侯海靖。侯海靖2012年加盟吉利并任职吉利集团副总裁兼成都公司总经理,负责GX7车型生产,担任远景SUV产品组组长,负责远景SUV开发,这就让人开始浮想联翩了。

造车技术,是任何一家车企赖以生存的基本。毕竟造车是一个门槛较高的行业,传统车企多年来累积的造车经验不是造车新势力三五年就能取代的,显然新崛起的造车新势力也非常明白这一点。

按照汽车行业的一般规律,一款全新车型的研发周期至少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至于研发、生产投入,少则几亿,多则数十亿。但在此期间,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加剧,车企之间员工跳槽,挖墙脚的事例已经屡见不鲜。

诉讼案件,将影响威马融资

相对吉利,威马受到的影响更大。影响最大的是威马最新一轮融资。今年7月,威马汽车刚刚宣布计划开启D轮融资,募资额目标最多达10亿美元,将以海外融资为主,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品牌推广、用户服务及渠道拓展等方向。受此次诉讼的影响,威马融资的速度或将减缓。

另外,就在这个时间点上,又有消息称威马进行了大股东变更。公开信息显示,原大股东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从威马汽车股东中退出,新增股东为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00%的股份。结合在今年3月份沈晖对外表示,威马对在美上市持开放态度,并透露团队正在研究美国、香港、中国大陆IPO的相关建议。在资本市场趋冷的大环境下,上市或是新造车企都将面临的另一个选择。于是,“上市”一说又开始传出。

写在最后

吉利与威马,双方都是汽车行业中的领头羊,又分别代表着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加之21亿元这个天价数字,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车企敲响警钟。在大量资本涌入的环境下,车企更加应该尊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专注正向自主研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1577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