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人物李涵沁 编辑钟十五
8月28日,张萌(化名)的生育保险纠纷案的再审申请正式被上海高院受理。
从2017年7月第一次在上海市浦东区金杨街道办事处申请《计划生育证明》遭拒起,这位43岁的未婚妈妈与生育保险政策之间的拉锯战已经持续了两年有余。
2016年,张萌跟男友刚分手后发现意外怀孕,后在家人支持下,决意生下孩子。
据《社会保险法》等规定,作为职工女性的张萌应享受生育保险。在她生产后可向社保部门申领生育保险,弥补产假期间的工资收入,并享受生育医疗待遇。
然而,“未婚”的身份成了张萌领取生育保险的拦路虎。
2016年8月施行的《上海市申请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计划生育情况审核办法》规定,生育保险申请人需提供计划生育情况证明。该证明,则需要申请人需提交“夫妻双方的婚姻状况证明”。
因未婚,张萌无法提供这一纸婚姻状况证明,而这也是众多未婚母亲难以领取生育津贴的症结。
张萌没有气馁,诉诸法律维权。在首次起诉上海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未被受理后,她于今年7月再次递交了重审申请。8月28日,在忐忑等待一月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确认受理”答复让她着实松了一口气。
张萌的再审申请受理通知书 | 图源网络
对这次维权,张萌坦言,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想要做英雄的理想主义者。“我只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就想着,能不能做些什么来解决它”。
这份较真,在张萌很早的经历中就有体现。家中的猫曾突发重病,医生诊断为肝病,预计存活率很低。没任何医学背景的她,根据检查报告和公开的资料,结合猫的病程,重新怀疑糖尿病,和医生沟通并重新检测后确诊并对症治疗,救了猫一命。
不过,她亦表示,自己虽在意生育保险金的问题,但不会为此牺牲自己的私人生活。
打官司的这两年间,张萌认识了许多境遇相似的未婚家长,他们组建了一个未婚妈妈群,大家借此重新获得了群体归属感。“我觉得这也算是生活中比较美好的色彩之一,希望可以顺其自然地让它继续发展下去,”张萌说。
以下是每日人物与张萌的对话: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了觉得该做的事
每日人物:最初你申请生育保险金被拒,后来选择申诉,期间经历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张萌:一开始是会有一些无从下手,尤其是初期自己去对街道办事处和社保中心递交申请的时候,觉得很多东西难以理解。后期决定申诉时,找了我的第一位律师,他帮我整理了法规层级表,帮助我一步步去理解法律条文、系统规律,平时我也会了解信息、政策,一点点弄懂了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内容。现在再次申请,有积累在前,再加上律师从旁协助,就感到得心应手很多。
张萌与儿子 | 图源网络
每日人物:当初申请不被受理后,为什么决定继续申诉?有没有考虑过可以通过其他的办法来迂回解决这个问题?
张萌:一些人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大多会选择放弃保险金,或者是形婚来满足政策要求。我不想这么做,一方面是个人意愿,另一方面也是觉得这种解决办法很难从根本解决问题,终究只是一种欺骗。既然问题在那里,我们就必须正视,避开它来走这条路是不现实的。
我之前在新闻上看到,有人因为孩子的出生日期和结婚证日期相差几天,就P图造假办下了生育保险金,最后被发现,判了刑。我觉得非常得不偿失,明明应该可以通过合法手段来获得的东西,最后却成了犯罪,很荒谬。
每日人物:会不会觉得这期间投入的财力和精力与可能获得的回报有些不相匹配?
张萌:其实我本身对于生育保险金的依赖性并不强。之所以一直在争取,很大程度还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吧。和这万把块钱的保险金比起来,前期聘请律师等方面的花费明显更高昂,再加上还需要费心力去熟悉法规、理解流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确算是“吃力不讨好”。但这个问题就在那里,也许是性格使然,总之我会有一种冲动,想要去弄清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该怎么办。
更何况,我从来没有对这件事的结果有很高的期待。一开始我的重点就不在结果好坏,而在过程如何。既然有了这个念头,就尽所能付诸行动,在我看来就足够了,内心是平静的。
张萌与儿子 | 受访者供图
每日人物:身边人对于你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持何态度?
张萌:对于父母来说,最大的希望肯定还是女儿能够平平安安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不希望我卷入这种波澜。虽然他们不会说,但我能够感受到他们想要我尽早回归平静生活,这点我也是感到挺抱歉的。
身边很多朋友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能够理解我的出发点,但依然觉得这样非常不理智,也很少有人对我表示支持。哪怕有那么两三个朋友可以认同我,也完全对结果不抱希望。
每日人物:在捍卫自身权利的过程中,你有受到什么阻力吗?个人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
张萌: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阻力,父母和朋友虽然很难理解、支持我,但他们也没有大力阻止我继续下去。一定要说的话,还是自己内心的阻力。其实我也并不像大家以为的那样坚定,我也会犹豫、动摇。最开始决定走法律程序的时候,对结果的预期并不乐观,需要处理的细节太多,也挺烦的,而且也有点怕别人知道说闲话。但这过程中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未婚妈妈,了解了她们的不容易,就想尽己所能去帮帮那些被忽视的弱势妈妈。
我也一直在强调,我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了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我)个人生活实际上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一直提醒自己,有余力才去做这件事。如果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不能被经营得很好,我一定会选择把这件事先放一放,以自己的生活为重。
再者一旦清楚了系统背后的运行规律、理解了专业名词本身的含义,着手做事也并不会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很多专业的工作都会交给律师,耗时也就更少。
未婚生育人士不该被边缘化
每日人物:当初得知非婚生育子女可能会拿不到生育金,你在要不要生下孩子这件事上是否动摇过?
张萌:绝对没有。钱归钱,孩子归孩子,后者远比前者重要得多。我也知道现在有些网友在网上质疑我,觉得我这种行为会助长不正之风,到时候谁都能生个孩子骗取政府的生育保险金。我觉得非常可笑,他们完全是无视了一个母亲怀胎十月需要付出的生理能量以及未来抚养孩子需要投入的心血财力,生育保险那么一点钱怎么可能足够抵消后期全部的开支?这种言论我觉得完全是居高临下的无稽之谈,而且充满了对女性、对生育孩子这件事的轻视。
张萌与儿子 | 受访者供图
每日人物:你有担心过作为未婚母亲,可能面临的社会压力吗?
张萌:这个肯定是担心过的。我觉得社会压力主要分无形和有形:有形是指一些具体的、日常中经常直面的“政策性歧视”,不管你办什么手续都会有阻力。就像我儿子出生,别人家两三天就能解决的户口问题,我足足拖了两个月才办好,但也没什么办法,这时就只能选择坚持。
无形的压力就是说一些他人的偏见。最亲近的人可以理解你、支持你,但其他人很难,他们总会有自己的立场和想法,面对我的选择,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态度。在生孩子之前虽然也担心过,但最后调整好了心态,决定“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现在很多人发出一些观点和评论,哪怕舆论不友好,我也只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不会去在意。
每日人物:在维权的过程中,你也认识了许多与你境遇相似的未婚育儿人士,有什么人或事令你记忆深刻?
张萌:在这个过程中,陆陆续续认识了很多未婚生育的家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很难说谁特别让我记忆深刻,只能说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同样的问题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也就会有不同的经历。
比较让我高兴的是,我的经历算是鼓舞了很多和我一样的人去争取生育保险金。在此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选择了直接放弃,但了解到我的事情后,他们也开始翻找证明文件,想要试着去申请。广东有两位申请成功的妈妈,加入我们的小团体后,很多广东的未婚妈妈都去请教。可以说,(这群体)凝聚力还是很强的,感情也都好,这让我觉得挺惊喜、挺意外的。
张萌儿子 | 受访者供图
每日人物:结合这些未婚育儿人士自身的经历来看,你认为当前非婚育儿群体当前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张萌:在我看来,主要就两点:理念的改变,社会的认可。我认为社会忽视未婚生育这件事的根源,其实不单单是大众对现有未婚生育群体的态度,更多的应该追溯到婚姻、生命意识以及男女关系的观念上。
未婚生育在国内虽然比率很低,但根本影响因素其实无非三点:(是否有)婚前性行为,避孕失败率,意外怀孕是否选择堕胎。各种因素会共同决定一个小生命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来到世界,而所谓“幸福”的标准答案也不会只有一种。我支持家庭结构多元化,因为一味排斥、边缘化其他的合理家庭结构,只会酿造更多的悲剧。
不会急功近利,还是走一步看一步
每日人物: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张萌: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划,还是过好自己的生活,我是做财务工作的,事业上也需要多投入一些精力。而且孩子已经两岁多了,明年就该上幼儿园了。现在还没有开始物色幼儿园,希望后期择校、办理入园手续等的时候,可以少一些波澜,顺利一些。
每日人物:如果本次申诉,依然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后期的计划是什么?
张萌:上个月28号是确认申诉被受理,还要等三个月左右确定是否能够立案。
如果不立案就是维持原判,如果立案也有可能不是通过开庭而是其他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且后面还有很多流程要走,检察院抗辩、文件下发等等环节都有可能成为突破口。我现在没有想太多结果,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心存希望地去努力,就不会太焦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6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