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明智的人生,不过是学会垃圾分类”

“明智的人生,不过是学会垃圾分类”

不久之前,上海开始垃圾分类。出来了许多段子,比如“有人开无人机,把垃圾扔到隔壁小区”、“每天楼下大妈都会问你是什么垃圾”之类的。

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烦恼,为垃圾分类要花多少时间。而我的朋友阿铁,他只是短暂的到上海出了个差,就开了一个垃圾分类小课堂,学习力棒棒的。

当然,标题中“垃圾分类”并不局限于垃圾本身这事。这句“明智的人生,不过是学会垃圾分类”来自我今天看的一本书,是雾满拦江《我不要忙碌一生,却始终生活在底层》。



简单的分类的话,这就是一本励志类的书。

名字是很吸引人的,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讲讲故事啦,说一些让人在意的话题,给出一个可以参照的思想方案。我倒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在书店里拿起来,坐下就读了几个小时。这本书好在不太会戳人痛处,而是让人解决思维中堵塞的部分,开阔起来。



“明智的人生,不过是学会垃圾分类。”

现代人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东西,因此还兴起了收纳整理师这个职业。他们都是进行分类的一把好手,能在杂乱的东西中,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挑选出他们真正使用的,其他就丢掉,或者储藏起来。目的是留出正常的使用空间。

我看过一个记录网红女孩生活的节目,她打扮的很漂亮,在ins上是红人,每天去甜品店拍照、记录日常生活就会有很多人点赞,她也靠这个赚钱。当节目组跟随到她家里,才发现她家里全部被东西堆满了,只在床上有很小的一块地方用来躺下和拍照。被问到为什么不清理的时候,她说等到某一天还要用也说不定呢。

她所表现出来是她的真实,背后的生活也是真实的,但却已经被垃圾包围的她,所展现出来的友谊也不过是拉着路人拍照而已。她没有清除掉那些围困她的垃圾,她只是展现出来没有被垃圾围困的那些闪亮亮的时刻而已。

这句话中的“垃圾分类”指的是生活中的杂质。




人很容易把什么东西都捡起来,什么东西都想要,甚至都没想过这事为什么需要。又或者是情绪爆发留下的创伤,不想触及的过往,就一直搁置在那里,带着走,感觉负担很重也说没有关系、能够承受得住之类的。一点是没有关系,但长此以往累积起来的重量会压得人不堪重负。然后,一点点小事都可能会成为爆发的导火索。

在电视剧里,角色总会有办法缓解这种负担,身边的人也会帮助,因为剧情要求,这种重压之下是最好发生冲突的时刻。冲突会更好的塑造人物。但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不想发生冲突了。一个冲突可能就坏事儿了,这种压力得不到缓解,可能就独自崩溃了。这样,又难免为这事花费太多心力和精神,人要好一阵才能恢复。

所以,提前有意识的分辨生活中的“杂质”,一开始就不要捡起来反倒是个明智的选择。别想着贪多求全,不要什么东西都往篓子里捡。瞧着是个钻呢,就往篓子里捡,到了篓子里,变成几吨的铁球可是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




要能分辨哪些是垃圾,也是不容易的。

但由于篇幅的限制吧,也是励志类书籍的特征,挑起你的想法,对号入座之后,给出最简单归类,易于操作的方法。实际的操作,还得自己深思,这还不是个简单的事。这本来会是个很好的起点,去实际操作,但人很可能读完了文章的逻辑后,觉得这事儿我懂了,是这么个理,就停了……别停,别停,再想想哈



《我不要忙碌一生,却始终生活在底层》提出这个隐含着“明智的人又是如何垃圾分类”的问题后,给出的方法是“拆分自我,优化重组。”

简单的选择是“选择美丽的,剔除污秽的;选择正确的,剔除错误的;选择优秀的,剔除不堪的;选择快乐的,剔除忧郁的;选择智慧的,剔除愚昧的。”

激励话语是“只有剔除多余的污秽,才能看到更优质、更美丽的自己。”

抛开其中的励志逻辑,其本身的可取之处在于“挑选”。

挑选这事,本身就需要辨别力。

我百度搜“雾满拦江”的时候,有个延展词是“雾满拦江的书扔了“。其实挺好笑的,可能有些人看了这话就开始无需辨别的大骂了。而感兴趣的人,才会从中挑选到想要的东西。



我是篮子,会分享读书~追剧~美食,看到这的话,就欢迎你关注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0693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