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能驮战术导弹,能射超级远火:风靡全球靠的是双“内八脚”

能驮战术导弹,能射超级远火:风靡全球靠的是双“内八脚”

8月24日,日本媒体首先报道,其监控到了日本海西岸的一次“导弹试射”,射程约为380千米。而从试射当事国官方后续发布的照片来看,这其实是一款采用轮式重型底盘的四管大口径火箭炮;关于这款射程和口径都很巨大的火箭炮本身,网上也是众说纷纭,实际上对于最近这类频繁试射的装备,在没有真正靠谱的内部消息之前,任何分析都有可能翻车,故此笔者并不想过多分析,不过看到这款轮式重型底盘的时候,咱可就不困了,这醒目的内八字车轮,指明了这是一款在捷克太脱拉系列载重汽车上发展的武器发射车。

这个角度一看,就很太脱拉了

目前这辆大口径火箭炮发射车,由于要作为武器发射平台,其包括驾驶室在内的上装基本都是重新制造的,这也导致从整体上看上去难以判断其属于太脱拉的何种型号;但笔者仍然通过不太清晰的轮毂局部图,以及其略微呈现三角形的中央充放气管路保护盖(T815军用版中期生产样式)分析,这款车应该属于较新的太脱拉T815系列。受益于太脱拉车架设计中的可扩展性,这款车在调整过轴距以适应装载武器后,还显出一种类似捷克提供给北约国家的新款T815-7 Force的风貌来。

上图为新型火箭炮底盘细节,下图为斯洛伐克军队的T815 6×6版本,改啥像啥也是个本事

在前些日子的文章中讲过,太脱拉的重型卡车,因其中央管式车架和摆动半轴赋予的强悍越野能力,受到世界上许多军民用户的欢迎。

再发一遍~

为了解太脱拉奇特的摆动半轴设计,就必须要先了解差速器这么个东西。对于汽车来说,发动机所输出的动力,是要通过变速器以及传动等机构,才能驱动车轮旋转的。在汽车发展的早期,动力通过简单的链条方式传递到驱动轴,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传动轴-锥形齿轮结构又成为了汽车传动的主流方式。

不过,无论是哪种传动方式,都并不是简单地带动一根硬轴两端的两个车轮旋转,因为车辆在转弯的时候,两侧车轮的行驶距离一定是不一样的,如果忽视这一点,强行使用贯通式车轴,车辆在转弯时轻则车轮过度磨损,重则损坏机件乃至造成翻车事故车毁人亡。所以,从汽车诞生的那天起,差速器就成了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转弯时两侧车轮的行驶距离不同的直观表现

传统结构上的汽车差速器,是从变速箱驱动输入轴(即传动轴),通过锥形齿轮带动一个齿轮盘,在这个齿轮盘上通过框架布置了两个行星齿轮,这两个行星齿轮本身是可以自转的,又被固定在左右输出轴(即驱动半轴)上的太阳齿轮所夹住。

当汽车直行,左右车轮受力相当时,行星齿轮不转动,轮齿直接咬住左右驱动半轴上的太阳齿轮带动驱动轴旋转,这时左右车轮的转速和出力相等;而当汽车转弯时,由于左右驱动轴的转速不一致,此时行星齿轮开始自转来抵消两侧车轮之间的转速差。不过传统差速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行驶时两个行星齿轮绕着车桥轴线高速旋转,导致左右两个半轴只能以“一”字形固定布置,否则就会将行星齿轮乃至整个齿轮盘扭断。

传统差速器的结构和原理

对于非独立悬挂的车辆来说,这倒不是什么问题,当一侧车轮抬高时,整个车桥也随之向一侧抬起,两侧车轮仍然绕着车桥轴心进行旋转;但对于独立悬挂的车辆来说,就需要在动力输出半轴和车轮之间增加一个或多个万向节结构,为其赋予一定的独立活动行程.。

非独立悬挂车辆、采用单一万向节和两个万向节的独立悬挂车辆的对比,红点处为万向节

车用万向节差不多就是这么个东西

然而在太脱拉看来,在传统差速器-半轴结构外附加万向节实现独立悬挂功能,仍然要保留一段宽度的固定车桥,这严重影响了独立悬挂的可用行程;于是太脱拉的设计师们开始从差速器本身下手,将以往绕着动力半轴为轴心旋转的行星齿轮,改为了绕着传动轴旋转;而原来直接固定在半轴上的太阳齿轮,则改为以车架中线为轴旋转,再经过一组齿轮将动力从半轴输出到车轮。

用一个较为形象的讲法就是,将传统横向布置的汽车差速器竖过来套在传动轴上,这样就消灭了传统上绕半轴旋转的行星齿轮,仅靠两个固定轴旋转的螺纹齿轮就可以驱动左右半轴。

较为早期的太脱拉差速器,在传动轴附近的结构较为复杂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原有锥形行星齿轮所限制的半轴布置角度不复存在,整个左右半轴均可绕着差速器中央进行大幅上下活动,大幅扩大了越野环境下车轮的悬挂行程。

几乎想转多大就转多大

从外面看上去就是这样的效果

而目前仍在使用的太脱拉系列车型,在完全继承了摆动半轴的前提下,将差速器本体作为一个独立部件移出车桥中央齿包,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拆修更换,另一方面也利用新的差速结构,将原有差速器的大部分锥形齿轮改成了较为简单的柱状齿轮。

T815时代太脱拉的差速器使用了独立总成化设计

这种新的差速器设计,降低了车桥齿包内的机件复杂程度,且以更直接的方式实现了差速锁功能,但两侧输出轴的内外嵌套和变向输出设计仍然较为复杂

而中央管式车架,顾名思义就是车架的中央是一根管子,传统汽车露在外面的传动轴等旋转机件,在这里都被封闭在了底盘中央的这根管子当中,使得路面上的泥水、扬尘和石块以及其他杂物都难以接触到车辆传动轴,降低了在恶劣路况下行驶的故障发生率,但这同样带来车辆难以维修、日常使用成本高的缺点。

太脱拉卡车的传动轴等旋转机件都保护在了中央管式车架当中

太脱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长期所使用的大功率风冷柴油机。相比于水冷发动机,风冷发动机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同时低温启动能力较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性能较为稳定,对于其传统用户苏东地区颇为友好。这也是太拖拉系列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东德等华约军队主力卡车的原因。

东德人民军的T815系列

但是相对而言,风冷发动机油耗高、排放高的缺点,也使得其难以继续在普通民用公路运输当中被接受。如其搭配新款T815-7平台在售的T3C-928系列发动机,其排放仅仅符合欧Ⅲ标准,加上维修成本高昂的中央管式车架,这自然限制了其在普通运输用户当中的市场。

太脱拉风冷发动机巨大的散热风扇,这个造型不禁让人想起了保时捷993之前那些风冷机的造型

我国在上世纪建国初期,引进过一批太脱拉T111型长头载重卡车,而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也引进过一批T815自卸车,但它们都如同夜空中的流星一般,很快消失在公众视野中。这背后的原因,与这些车用于普通公路运输时,成本过高、维修不便的缺点有很大关系。

随着我国公路基建水平的提升,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人口密集地区,太脱拉的越野优势已经不复如前;而对于我军来说,一方面我国已经建立各吨位成系统的军用战术卡车生产体系,另一方面拥有正牌特车的我军,在更加恶劣的环境中也有更好的选择。

自打MAZ543系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开花结果之后,也就更不需要难为太脱拉了

不过这不代表太脱拉就此在国内彻底消失,还是由于其独特的车架设计,在一些交通仍然不便的林区厂矿,太脱拉系列仍然有着不可比拟的长处。而对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国家来说,太脱拉T813/815系列甚至起到了“小特车”的作用:如南亚最大的太脱拉爱好者印度,从“大地”导弹、“龙卷风”火箭炮到战略导弹的牵引车,均使用了或使用过太脱拉T815系底盘。而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多种卡车炮选用太脱拉底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其“小特车”属性最好的体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5929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