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人物简介:
梁新宇,男,43岁,1998年参加公安工作,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枪支及危爆物品管理支队民警。系中国首批赴海地维和警察,曾获“联合国和平勋章”“中国维和警察勋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记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2018年1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剑眉浓黑带弧,目光静如深潭,语速不疾不徐,声调含蓄内敛,礼貌中略带几分距离感。初见梁新宇,很难将他与想象中的排爆手联系在一起。一个近距离与死神打交道的人,通身怎难觅一丝刀兵之气?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若使用流量更走心)
↓↓↓
第一次
梁新宇倒吸一口冷气,心像被利刃狠剜,生割,碎裂。
田里两具遗体,一名民警,一名辅警。两人衣服碎成布条,露出的肌肉被爆炸冲击波撕得残缺不全……
暮色阴郁合围。空旷田边,一名年轻女子挣扎嘶喊着什么。几名民警淌着泪拼命拉住她,却不知如何安慰。女子是牺牲民警何万胜的未婚妻。这对相恋多年的情侣,本打算次日去领结婚证的。
这一幕发生在2003年2月23日。因琐事纠纷,案发地一农妇母子三人自制土炸药欲报复亲戚。因炸药保存不当,农妇自己被炸死。在外务工的农妇丈夫赶回家筹办丧事,又被藏在柴禾中的炸药炸伤。接警后,当地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去,又发现四只泡菜坛里装满炸药,总重量至少40多斤!
如按当量换算,这些炸药威力至少相当于5公斤TNT。更可怕的是,土炸药性能极不稳定,稍有挤压摩擦甚至遇热都可能引发爆炸。
屋里是奔丧的亲戚,周围是看热闹的村民。一旦爆炸,四周房屋连同这些人将不复存在。孙所长立即带领民警何万胜与两名辅警,一人抱起一只泡菜坛小心翼翼往田里转移。就在即将处置时,三坛炸药爆炸!孙所长和一名辅警重伤昏迷,何万胜与另一名辅警当场牺牲。
梁新宇在何万胜烈士墓前。
遗体,是梁新宇与同事们抬出来的。那场景,此后再未淡出过梁新宇的脑海。那年,何万胜26岁,梁新宇27岁。
其时梁新宇从警不到5年。1998年7月,他从大连轻工业学院机械电子本科专业毕业,适逢重庆市公安局面向社会招警。在父亲鼓励下,他顺利通过考试进入治安总队,2001年被选入新组建的枪爆支队。这是一个全新领域,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他起早贪黑钻研操作、认真研读各类专业书籍、积极参加安检排爆培训……“必须勤学苦钻,慎之又慎,把风险减至最小。因为,一次失误,后果难以想象!”
似乎老天在刻意考验梁新宇的胆识和单兵作战能力。就在何万胜牺牲后不久,主城发生一起案件,嫌疑人用土炸弹敲诈一私企老板,欲逼迫其拿出巨款。炸弹就放在老板家门前。
梁新宇受命前去。领导问他:“小梁,你也学了有些日子了,这次能独立操作吗?”
望着对方期待的目光,梁新宇心跳加快。“我?”他略一踌躇,咬咬牙,“我想可以。”
穿戴排爆服
现场。两个同事吃力地帮梁新宇穿上重达70斤的排爆服。尽管平时训练跟师许多次,但这一次完全不同。同事一边穿一边反复叮嘱,四周是默默忙碌开展保障工作的人。“哐!”头盔扣下那一霎,他似乎被抛到孤岛上,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袭遍每个毛孔。
他定定神,深呼吸,反复默念:现在得靠自己了!不能怂,不能退,我必须上,不能失败!
屏蔽信号、探测装置,确定爆炸物属性和结构后,破拆开始。梁新宇清楚,如果炸药达到0.5公斤TNT的当量,两三米距离左右,排爆服仅能保证自己不受重伤,无性命之虞。此时,他并不知道这枚炸弹威力到底有多大。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四周静默,梁新宇仿佛独自身陷一片深海。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多小时后,“咔嚓”,他用剪刀剪断了雷管线。梁新宇成功了。
站在阳光下,他有种想大哭的冲动。“战友牺牲,让我明白了工作的残酷和危险。我不能有一次失败。走过‘第一次’关键节点后,我忽然不怕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血与火的试炼
梁新宇在海地执行联国维和任务。
梁新宇渐渐开始独当一面。一次更大的考验来了。2004年5月,经过严格挑选,他成为中国首批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一员,奔赴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
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国度。一下飞机,浓烈的硝烟味扑鼻而来,炮火轰鸣震荡耳鼓……梁新宇所在警队每日要完成武装巡逻执勤清查等任务。除了排爆,他还是机枪手。
一天,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贫民区,5名当地警察在驾车巡逻途中被炸弹袭击身亡。梁新宇随队赶赴现场进行处置。燃烧变形的警车、焦炭状的尸体、刺鼻的火药味、血腥味,无不刺激着在场人的神经。
现场还有无炸弹?有无隐藏的危险?来不及恐惧,梁新宇和队员们立即现场搜爆,清除周边可疑物,直至险情彻底解除。
生死存亡如此具体而清晰:执勤中时闻枪声大作,作为机枪手,他必须钻出车身站在车顶观察警戒,好几次子弹呼啸着擦耳飞过。驻守据点时,街上屡屡发生爆炸,当地人和他国维和部队的车数次被炸得粉碎。他们巡逻开着的装甲车,在威力巨大的炸弹面前,同样危险而脆弱。
2005年他们圆满完成使命回到祖国。走下飞机,一眼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梁新宇的眼睛濡湿了。他更深地明白了,和平、安宁对于国家以及民众有多么重要。
海地一年,永远镌刻在他记忆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残酷环境,让他愈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以及为保护生命去付出去牺牲的价值所在。曾经青涩的警察,在血火淬炼中已然成长,成熟,坚韧,无惧。
梁新宇在排爆现场。
排爆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用排爆罐将爆炸装置转移至空旷地带,再用专门设备销毁;二是近距离人工破拆。前者安全系数较大,后者危险性陡增,一旦失误几无弥补可能。采用何种办法,须由排爆手根据现场状况综合评判。18年过去,梁新宇先后参与处置百余起涉爆现场,多次成功拆除各种复杂的爆炸装置,20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一次,几个绑匪仓皇逃窜,将爆炸装置弃于某区闹市现场。梁新宇奉命前去,将爆炸装置转移到郊外一处无人工地。用仪器屏蔽现场信号后,通过设备透视,初步确定是一个威力巨大的爆炸物。“拆开它,找到破案的线索和证据!”他决定手工破拆。
穿着排爆服,闷热难当。他趴地上从不同角度观察,动作缓慢而吃力。一个小时快过去了,正破拆中,一个同事告诉他,屏蔽设备快没电了!
进入排爆现场,首先要做的就是屏蔽隔绝信号,以排除外来装置对爆炸物的遥控。设备满电至多工作一小时,而此处是空旷区没有充电条件。一旦外来信号进入就可能触发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梁新宇心一紧。“要不,我们撤出,销毁它?”同事紧张地看着他。摧毁,最简单,自己也安全。可证据随之毁灭。谁能保证嫌疑人不会再次铤而走险?谁知道他们下一个目标是谁,在哪里?
再三权衡后,他决定继续破拆!这枚装置,他有把握拆除。而风险,由他来承担。他要冒死给案侦部门寻找线索和证据。他要将嫌疑人继续作案的可能性压缩至零。
揪心的两小时后,雷管线被轻轻剪断,雷管与炸药被小心分离。炸弹终于被拆除。
筋疲力尽的梁新宇慢慢站起,汗水几乎模糊了视线。三四月的天气,感觉如盛夏跑了上万米。根据拆除的内部装置,警方很快锁定嫌疑人并将其全部抓获。一颗“炸弹”才算被连锅端掉。
相爱相杀
《拆弹专家》
为了更多人生活得安宁与幸福,有一类人在暗中默默守护着,即使牺牲自我也在所不辞!
一次,梁新宇夫妇去看电影《拆弹专家》。看到剧中排爆警察为保护民众牺牲的情节,妻子惊魂未定,连说你们这工作太危险了!他忙安慰:“咳,电影都是虚构的嘛,其实哪有这么危险?”
他不得不说了假话。他甚至有些后悔带她看这部电影。这些年,在亲人面前,对于自己的工作,他习惯了缄默。说出来,危险并不因此减少一分,反倒让家人寝食难安。他长期奔波出外勤,节假日也难得休息,夫妇俩总是聚少离多。给不了多少陪伴,怎忍心又让她添忧?
但梁新宇从内心认同剧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如果前方是危险甚至死亡,需要警察献出生命去换取其他生命,他绝不犹豫。“这不过是一个排爆手的基本要求。对,就像剧中排爆专家所说‘用生命去保护生命。’”
这个自称“一写文章就头疼”的理工男,居然在一次单位征文活动中写出了一首《沉默的爱》。令人谈之色变的炸弹,在他诗句中摇身一变成了“相爱相杀”的爱人。
“
……每次相见
我都戴上大头帽,穿上结实的棉衫
透过厚实的玻璃
谨慎地拨弄你的心弦
小心地将你心思来猜
时刻准备着,承受你发泄坏脾气的畅快
还好,每次你都听我的话,很乖
你从不问我
为何受尽折磨
还要对你悉心相待,包容你的野蛮耍赖
你可知道
这是命运的安排
是排爆手许给炸弹的生死情缘
”
(来源:人民公安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4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