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开国大将陈赓:曾是杜月笙座上客,关于为何救蒋氏,回答十分精辟

开国大将陈赓:曾是杜月笙座上客,关于为何救蒋氏,回答十分精辟


陈赓是我军开国大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他是黄埔军校学生的佼佼者,人称"黄埔三杰",救过蒋介石的命,但是拒绝拉拢,一心跟党走。

可是陈赓还有一段往事鲜为人知:他还是中共隐蔽战线的奠基人,曾经是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的座上客。

(一)

1927年4月,蒋氏在上海发动了412反革命事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镇压。

1927年9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勾结开始大肆迫害共产党人,武汉的中共中央机关被迫迁回上海。

神州大地被白色恐怖笼罩,很多人背叛革命,出卖同志,各地党组织蒙受重大损失。

周恩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痛定思痛,深感情报工作的重要性。

1927年,在周恩来的建议下,中共最早的情报组织——中央特科应运而生。   

中央特科的负责人是周恩来,其主要职责是:

1、 保卫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为党中央收集情报。

2、 掌握叛徒动向,及时除掉叛徒,以免给党造成损失。

3、 营救被敌人抓捕的同志,在敌人内部建立秘密组织。

那么,作为驰骋沙场的战将,陈赓将军是如何到达上海,成为中共特科骨干的?

(二)

陈赓是黄埔军校一期学生,毕业后当过孙中山先生侍卫,当过蒋介石的侍卫参谋,救过蒋介石的命。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在同年8月1日,参加了朱德、周恩来等人发动的南昌起义,在8月下旬的会昌战斗中腿部负伤,被送往上海秘密治疗。

周恩来跟陈赓早就相识,陈赓在黄埔军校学习的时候,周恩来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第一次见到陈赓的时候,是1923年。

当时陈赓正在兴致勃勃地在军校同学面前表演胖子吃面条,他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周恩来笑得前仰后合,周恩来对陈赓的聪明机智印象深刻。

1925年,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遇刺身亡。刚从黄埔军校毕业的陈赓协助周恩来开展调查工作,从排查现场、到搜捕凶手,陈赓的工作有条不紊,让周恩来赞不绝口。

南昌起义时,陈赓作战勇敢,对党忠心耿耿,周恩来也印象颇深。

既有忠心,又有智慧,还非常机敏,具备了地下工作者的条件,于是正在上海治疗腿伤的陈赓就成为周恩来的重要助手,担任了中央特科首任情报科长。

这一年,周恩来30岁,化名伍豪;陈赓才25岁,化名王庸。

(三)

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既然从事情报工作,就不能像在部队那样一本正经,就要抹黑自己,要融入上海社会中去,跟三教九流打成一片。

于是陈赓的装束经常改变,有时候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地痞,头发梳得油光发亮,满脸络腮胡子,歪戴着帽子,嘴叼着香烟。

有时出去则是富家子弟的行头,西装革履、风度翩翩。

他经常出入酒吧、赌场和租界,不是跟警察、特务在一起猜拳行令,就是跟巡捕、包探称兄道弟,跟他们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

法租界的头面人物,上海政要,特务机关头子,都跟他成为熟人。

时间一长,陈赓甚至成为青帮大佬杜月笙的座上客,成为他的"莫逆之交",杜府上下,对陈赓毕恭毕敬,都称呼他"王先生"。

正因为如此,关键时刻陈赓总能及时出手,力挽狂澜,中共机关即将遭到破坏,中共高级领导人处面临险境的时候,总是能提前得到情报,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能化险为夷。

哪怕万一有人被捕了,陈赓也能利用他在上海的各种关系,想方设法进行营救。

1928年初的一天,中共正在上海法租界内的一家戏院举行秘密会议,突然被国民党特务和巡捕包围,原来是出了叛徒。与会人员虽然走出会议室,但是被堵在剧院中,跟看戏的观众在一起不能出去,特务们一个一个盘查,情况万分危急。

陈赓当时正在执行保卫工作,他见状不慌不忙,急中生智,立即跟巡捕警探们打招呼。

只见他走上来,非常镇定地对特务、巡捕们说:"你们到剧院有何贵干?"

一个特务在他耳边悄悄地说:"王先生,我们把共产党堵里面了,您就等着瞧好吧。"

陈赓当即就摩拳擦掌说:"那感情好,弟兄们,算我一个,我一听抓人就手痒痒,给我一个出口,咱能独当一面。"

陈赓枪法好,武功高强,特务们见识过他的本领,所以顺水推舟说"好啊!"有个特务在他耳边说:"王先生,小心点,别放跑了共产党。"

陈赓一拍胸脯说:"放心吧,有我在,一只苍蝇也飞不出去。"

国民党特务和巡警们看到有人把守出口,就放下心来,一窝蜂似的冲进戏院里,参加会议的共产党员却一个个从陈赓把守的出口鱼贯而出,消失在茫茫人海。

陈赓依靠自己建立的人脉,获取了大量情报,很大程度保证了中央机关的安全,有力保障了地下工作的开展。


但是他知道,只靠这些是不行的,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筐里面,要从多种渠道及时获取信息,才能更好保护我党人员。

有时候情报的时效性很强,如果获取情报慢了一步,就会给党组织带来灭顶之灾。

要想党中央要在上海站稳脚跟,必须建立可靠、高效而严密的情报网,及时获取敌人的核心机密,做到知己知彼、以不变应万变,牢牢掌握主动权。  

(四)

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做情报的最高境界就是敌中有我,像孙悟空一样,钻到敌人肚子里,对敌情了如指掌,才能保证我党机关的绝对安全。

为此,周恩来、陈赓经过自己研究,决定今后情报工作的重点是"打进去、拉出来"。

"打进去",就是我情报人员取得敌人的信任,打入敌人要害机关,利用便利获取核心机密;"拉出来",就是在国民党特务机关以及租界巡捕房里,对有正义感的人做思想工作,让他们加入到我军阵营,为我服务。   

1929年,中央特科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奉命打入国民党中统特务机关,他们后来直接接收陈赓同志的指挥,人称"龙潭三杰",像三把尖刀,插进敌人心脏,为保卫上海党组织作出重大贡献。

(五)

1930年冬,我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关向应在租界内不幸被捕,由于事发突然,他住处的一大箱文件没有来得及被销毁,被敌人查获。

要想营救关向应,需要先把文件弄出来,这样的话,关向应就无法被定罪,党的机密也不会暴露。因为关向应是在租界北部的,洋探长兰普逊不懂中文,也没有来得及请翻译。

陈赓同志听说后,就急忙找到内线杨登瀛商量,让杨找到洋人探长兰普逊,毛遂自荐说愿意帮助他对这些文件进行筛选。

洋探长见杨登瀛乐于助人,当然求之不得,表示万分感谢,还说不能白帮忙,事毕之后请他吃饭。

因为文件太多,杨登瀛对洋探长说,我一个人不行,要请人帮忙。

于是,陈赓手下的特科成员刘鼎也到了探长那里,帮忙"鉴别"文件。

刘鼎来到存放文件的房间,把党内的机密文件全部筛选出来,藏在身上偷偷带了出去。

然后,杨登瀛出来时手里拿着几张无关紧要的文件,对洋探长说:"经过我认真查阅,箱子里的文件,不是学术资料,就是养生和中医方面的资料,没有政治方面的东西,这人根本不是什么要犯,特务们搞错了。"

洋探长就这样被骗过去,觉得关向应不是什么大鱼,更不是什么要犯,将他从轻发落。

不久,陈赓又找到了杜月笙,杜月笙看到侠义豪爽的王先生登门,立刻笑脸相迎。当他得知来意,马上表示是小事一桩。

因为法、英租界是杜月笙的发祥地,杜月笙的人脉比谁都好,所以不久后关向应终于化险为夷,被租界释放,重新开始为党工作。

关向应的被捕,让陈赓更加感觉到了情报的重要,他开始加紧发展上层人士,尽量跟他们建立密切关系,让他们对革命产生同情,为组织提供情报。

 "洪宪六君子"之一的杨度,曾经是袁世凯拥趸。袁世凯死后,此人一度在上海居住,跟帮会大佬杜月笙的关系非同寻常。

陈赓就把此人争取过来,让他利用便利,获取国民党机密情报。杨度后来很同情革命,还申请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陈赓的辛勤努力下,中央特科在国民党特务、军队、警察以及租界巡捕房安插进大量地下工作者,建立起了无孔不入的情报网。

(六)

1929年11月11日,上海发生一起枪战,场面非常血腥,现场尸体遍地,警员赶到现场时,"凶手"已经不见踪迹。

第2天, 上海各报纷纷以"枪声大作,白某殒命街头;巡捕赶到,凶手不知去向"为题,刊登了一条爆炸性新闻。

租界巡捕房竭尽全力,也没有侦破这起轰动一时的凶杀案。    

多年以后,翻阅党史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是中央特科策划的,一次镇压叛徒白鑫的秘密行动。    

白鑫是黄埔毕业生,参加过南昌起义,军事才能突出,所以在1929年被调到上海担任中央军委秘书。

8月24日下午,白鑫正在公租界巡捕新闸路经远里12号的家里"打牌",巡捕蜂拥而入,将在场的几个人全部押走。  

其实,白鑫"家"就是是中共中央军委的一处秘密联络点。这场所谓的"牌局"战只是掩护,那是中央军委在召开会议,到场的打牌人,分别是我党负责人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张际春以及白鑫。    

情况万分危急,陈赓离开通过自己安插的内线进行暗查,不查不要紧,一查吃一惊,原来叛徒不仅是别人,就是担任秘书的白鑫。

此人经不起国民党的威逼利诱,早在一个月前被捕后向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秘密自首,他决定"立功赎罪",背叛革命来获取高官厚禄。

消息传来,周恩来拍案大怒,他一边命令中央特科,竭尽全力营救被捕同志;二是要求特科不惜代价除掉叛徒白鑫的行踪。

命令下达后,中央特科全体动员,陈赓亲自出马,参与指挥了这场除掉内奸的战斗。

8月28日清晨,敌人准备将彭湃、杨殷等革命同志从拘留所押往淞沪警备司令部。周恩来闻讯后,立即陈赓带队,在半路上劫囚车。

当天,陈赓一行人化装成电影公司拍外景的摄影队,在囚车必经之路枫林桥附近设下埋伏。可是在这关键时刻,负责运送武器的人掉链子了,在路上耽误了时间。

当他们打开手枪的时候,发现里面黄油太多,需要清除,他们清除黄油的工夫,囚车从身边经过,营救行动功亏一篑,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等四人被敌人杀害。

彭湃、杨殷等同志的殉难,让周恩来更加悲愤,更坚定了大家的锄奸决心。

这时,国民党方面也感受到了白鑫面临威胁,他们在报纸上刊登假消息说:白鑫被保释,已经前往南京。

可是敌人这点小伎俩,岂能瞒得过陈赓的火眼金睛,陈赓得到线人情报,得知叛徒还在上海,还得知了白鑫的藏身地点。

不仅如此,一天后,线人又传来情报,获知白鑫将于11月11日动身前往欧洲,一旦成行,再下手难度就会更大。

陈赓召开会议,他神情庄重地说:"无论如何不能让叛徒逍遥法外,要让他血债血偿,不然牺牲的同志无法安息。"

在周恩来、陈赓的布置下,中央特科在白鑫的藏身地——霞飞路和合坊4弄43号周围布下天罗地网,特科人员化装成卖菜小贩、擦鞋匠,糖葫芦和卖卷烟商人,把守住在霞飞路合坊4弄的所有出口。陈赓租则在事先租住的紧靠白鑫的藏身之处范公馆的27号三楼,对43号进行严密监视,将白鑫的举动尽收眼底。

周恩来则在10号那天,亲自赶往和合坊熟悉现场情况,制定了在11号实施铲除叛徒的行动计划。    

11日晚11时,胆战心惊藏匿了两个多月的白鑫,终于在和合坊43号的后门口鬼鬼祟祟出现。他10几个军统特务的保护下疾步走向停靠在路边的一辆汽车。

说时迟那时快,陈赓率领特科成员一起开火,顿时枪声大作,白鑫应声倒地。

上海报纸纷纷刊登了这起枪战,国民党反动派看了胆战心惊,百姓看到拍手称快。 

(七)

就这样陈赓在国民党眼皮底下潜伏了那么久,连无孔不入的军统都毫无察觉,戴笠后来知道后气得大拍桌子,将上海的军统负责人臭骂一顿。

但是久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陈赓后来还是在上海遇险,差点被杀。

1932年陈赓再次负伤,被安排到上海治伤,这次没有那么幸运,因为叛徒出卖,陈赓被抓。

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大喜过望,陈赓是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在二次东征军阀陈炯明,攻打惠州城的时候,遭遇重大挫折久攻不下。这时候城里守军见状打开城门,冲了出来呐喊着冲向国民革命军山头阵地。蒋介石的部队一看傻了眼,纷纷撒丫子逃命,丢下了蒋介石在风中凌乱。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担任蒋介石侍卫参谋的陈赓,不由分说,背起蒋介石撒腿就跑,一直走了十几里山路,才让蒋介石死里逃生。

蒋介石感激陈赓的救命之恩,也欣赏陈赓的才华,后悔自己有眼无珠,没有重用陈赓(其实是陈赓看不起蒋介石,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次见陈赓落到自己手里,下决心要拉拢他为自己卖命。

于是让蒋介石下令给陈赓好好治伤,不能有丝毫怠慢,然后劝他"迷途知返",跟着自己干,前途无量。

可是陈赓一条道走到黑,根本就不为所动。

一天, 蒋身边的人告诉陈赓说,校长要来看你,陈赓漫不经心。

蒋介石进屋之后,陈赓在病房里将头转向里面,给了老蒋一个背影。

蒋明白了,陈赓不愿意跟自己合作,强求也没用,蒋只有灰溜溜离开,临走撇下一句话:好好给他治伤,谁敢有一点怠慢,拿他是问。

陈赓后来在宋庆龄的营救下从上海脱身,但是客观地说,是蒋介石对陈赓网开一面,放了他一马。

如果蒋介石不放陈赓,即使十个陈赓也难逃魔爪,要知道蒋介石是个铁血政治家,杀过的共产党人不计其数,也不差陈赓一个,是无法脱逃的。连与蒋长期共事,曾经担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邓演达,人家根本就不是共产党人,只不过跟老蒋合不来,思想比较进步,就被处死,连陈诚说情也不管用。

说明蒋介石还是念及旧情,这才没有对陈赓下毒手。

后来有人说陈赓,当初你要是不救蒋介石,革命早就成功了。

陈赓慢悠悠的回答:我当初要是不救蒋介石,他就成为烈士了,岂不是便宜了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773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