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揭密:71年前我军金门战役失败的根本原因!

揭密:71年前我军金门战役失败的根本原因!

71年前,金门岛的枪声渐渐平息,金门战役最终以我军惨败而告终。此役,我军损失惨重、后果严重。

金门战役是我军在全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在兵力和装备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但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我军登岛的28军244团、251团、253团以及增援246团部分官兵加上船工9000余人全军覆灭。我军历史上虽有湘江之战、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皖南事变、抗美援朝180师被歼等惨重损失,但都没有全军覆没,几乎无有生还。这在解放军史上被称为解放军战史上最大的败仗。

回看当时的状况,解放军也取得大陆的全部胜利后,国军也撤退到台湾及大陆周边沿海地区小岛地区做垂死挣扎,相对解放军的兵力优势,国军也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了。

而两军对峙中,国军惟一占据的就只有天然的海洋优势了。而正是这海洋优势,让没有海军的解放军止步于大陆海洋边沿地区。

当年叶飞的兵团一路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和全国的解放军部队一样穷追猛打国军的残余部队,把这些国军从大陆的各地角落赶出来,赶向大海,消灭之。

当时,国民党军队凭借金门战役的胜利暂时消除了台湾的攻占的危险,间接导致了时至今日台湾仍然未收复。

此役的得失网上有众多的文章,其中经典的如:刘亚洲上将的《金门战役检讨》对战役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我军轻敌、渡海工具缺乏,敌军困兽之斗、胡链兵团增援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试图从战役、战术运用的角度对金门战役的失败进行分析:

原因一:忽略潮汐,登陆时机选择不当

登陆作战与地面作战不同的就是受海洋条件影响巨大,尤其是潮汐。通常选择在涨潮时上陆,并且是选择中潮或高潮前2小时左右上陆。一则避免低潮上陆登陆兵力在敌火下冲击距离过长易遭致大量杀伤的弊端;二则避免高潮上陆部队尚未完全上陆就退潮,登陆工具搁浅在岸滩,造成登陆工具无法返航。而金门战役中登陆作战经验不足的28军就忽略了潮汐这个登陆作战中最应该重视的要素。

金门战役中,我军登陆部队第一梯队244团、251团、253团于1949年10月24日23时许开始乘船航渡,25日1时许在大金门垄口、后沙、古宁头一带在敌火直接威胁下抵滩登陆。由于此时正逢退潮,所有船只全部搁浅,继而全部被国民党军队用火力摧毁,致使华东野战军10兵团空有10万之众却望海兴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上岛部队浴血无能为力,其实至此败局其实已定。有些文章分析原因包括有所谓师级指挥员未上岛指挥,导致分属三个不同师的三个团协同困难,其实这些都只是细枝末节。战局发展到船只被毁,后续部队无法上岛就败局已定,上再高级的指挥员也无力回天。

原因二:忽略变化,作战方案一厢情愿

作战行动千变万化,所有的作战方案都必须考虑意外情况出现可能的应对措施,以及有可能导致战局逆转的可能,而金门战役中这点被渡江战役以来一直打胜仗的28军忽略了,他们考虑了攻上去后庆功与及时开展接收工作,所以第一梯队竟然带了桌椅,带了猪,带了钞票,却没有作一梯队船队没有正常返回的应对准备。

可以说,金门战役作战方案的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把所有的成败都压在船队按既定计划正常返回,可以顺利接第二梯队继续登陆的前提下。所以一旦一梯队船只无一返航的时候,后续征集又路不上的时候,所能看的的结局就是无力回天。

原因三:轻视制海权、制空权,导致登陆部队腹背受敌

登陆作战制海权、制空权尤为重要,但28军忽略了这个重要因素,以平潭等地的片面经验轻率地认为“登陆即是胜利”,结果一旦敌全力反击即陷入困境。

由于金门守军除李良荣22兵团、胡链18兵团约5万人的地面部队向我军9000余名官兵发起攻击,还有国民党海军、空军的联合打击。尤其以空军从空中的攻击,与海军从北面向我登陆部队后方的火力攻击对我军杀伤巨大。在敌陆海空多重火力的打击下,我军登陆工具全部被毁,部队逐渐消耗殆尽。

金门战役的教训时至今日仍有我军对台作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看潮汐,确定登陆作战时机!绝不搞一厢情愿,立足复杂条件作战,比如说立足强敌介入作战!没有制海、制空、制信息权,不要轻易发起登陆作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772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