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摄影师侯波:拍下毛泽东农村合照,暗自珍藏,30年后终于公布

摄影师侯波:拍下毛泽东农村合照,暗自珍藏,30年后终于公布

毛泽东一生留下了不少的珍贵照片。

山地、江河、农村等地全部留下了他的身影,这些照片的记录者侯波成为一位大家不可忽视的传奇女性。

侯波成长于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她的家庭普通,一家人饱受那个残酷时代的剥削。

父亲成为资本压榨下最惨的一代人。

可成年后的侯波并没有因此变得消极,她反而选择前往红色根据地延安,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位积极女性。

1924年,9月。

侯波出生在山西夏县一个贫苦家庭中。

图 | 侯波

父亲长期在太原煤矿打工,爷爷、奶奶和母亲成为她童年生活中最贴近的亲人。

他的爷爷给他起名为“阎千金”。

他的爷爷早年从河南逃荒来到山西,长期在工厂里缫丝。

图 | 缫丝老工人

什么是缫丝呢?

简单来说就是产出的丝,缠绕到一个巨大的滚轴上。

我们现在看到的丝厂大多是机械化工厂,像缫丝这种初期简单的工作,几乎不需要人力。

可在那个工业生产能力还很落后的年代里,缫丝几乎是清一色的手工操作。

侯波的爷爷干了一辈子的劳工,他特别希望侯波能够成为一名知识分子。

在侯波六岁那年,爷爷就让她跟着教书的姑姑远离家乡,前往运城求学。

图 | 侯波年少轨迹

年幼的侯波在读书期间,接连听到两个噩耗。

父亲去世、姑姑产后中风而亡。

父亲因为参加煤矿上的工人运动,组团向工厂索要工资。

因为这场运动,包括父亲在内的不少人都被暗害。

侯波的父亲索要工资最终无果,还白白搭上了一条性命。

这两件事情不仅在年幼的侯波心里留下了烙印,他的爷爷为此脑部受到刺激,大脑痴呆,没过多久同样离世。

旧时代的故事远远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悲惨。

因为,那时候资本压榨完全是社会的主流意识,阶级分层也同样的明显。

所谓的法律,大多只是表面上的虚幻文章,它仍旧解救不了困顿于资本压榨的穷苦百姓。

今天的你我已经足够幸运。

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正法治健全的时代。

虽然有时候,它并没有那么的完善,但它永远都是维护我们人身安全的重要护盾。

我们如今看到的大多数显得不那么公平的案例,大多也都是特例中的特例。也因为它特别,所以它才会有无限放大他人感知、情绪的可能性。

任何时候,请相信法律的存在,相信它永远都存在正义。

侯波的父亲,完全死于被资本压榨、欺压的旧社会。

那时候,无所谓人权,更无所谓正义。

资本狂飙席卷底层百姓的时候,你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么的残酷,多么的冷血。

侯波童年的悲凉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或许,我们只能认为是那个灾荒年代,大多数家庭都要面临的乱世灾难。

侯波十三岁时,她的母亲又因病去世,留下三个儿子撒手离去。

一家人仅剩下年迈的奶奶和三个年幼的弟弟。

1938年,走投无路的她远离家乡,来到陕北。

在这里,侯波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入党志愿书中,郑重的写了六个大字:

“打日本,救中国。”

学业基础薄弱的侯波,成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幸运儿。

陕北革命根据地,侯波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抗战年代,所谓的根据地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驻地。

大多数时候,它都会具有多重属性。

革命队伍每一次在经营根据地的时候,都会开发当地的工业、商业、教育三个重要体系。

所以,那个时代的红军战士们即便年少未曾读书,他们从军之后大多都受到过系统的教育。

这样体系化的经营革命根据地,不仅加强了战士们的思想教育,也在无形中加深了和当地百姓的友好相处。

来到延安的侯波先后在陕甘宁边区中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学习。

她在延安接受了漫长而又幸福的七年教育时光。

从学校里毕业后,侯波先进入医院当护士,随后又被安排进入妇女合作社工作。

年少离家,却成红墙摄影师。

在这里工作的时候,侯波认识了一位战地摄影师。

---徐肖冰。

图 | 徐肖冰教大家拍摄技巧

她的朋友有意撮合这对新人,故意拉着侯波外出散步,她们一行人在延河岸边的一个小坡上遇到了徐肖冰。

那一天,徐肖冰举着相机为了她们几个女孩拍了一张合照。

图 | 最后-侯波

那一天,侯波和徐肖冰也正式开始。

这一年的侯波正值青春年华,年仅17岁。

图| 徐肖冰、侯波

晚年侯波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嘴上仍旧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结婚后的侯波,在徐肖冰的介绍下认识了毛泽东。

这是她和毛泽东的第一次初识,这也是她生命中第一次近距离走近领袖的身边。

在她的认知里,毛泽东应该是个严肃的人,并不会和有什么交集。

然而,他的平易近人,远远超出了侯波的想象。

侯波见到毛泽东时,毛泽东询问:

“你是哪里人哦?”

侯波回答山西夏县。

毛泽东与人交谈,常常扮演着话痨的角色,他大多数时候都比较健谈。

侯波回答之后,毛泽东立马侃侃而谈,讲了不少的故事。

“山西可是个好地方, 关云长就是夏县人,武艺高强,人又忠厚。

山西那个地方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可是当初不是我们的天下,被阎锡山占着,他又不抗日,我们在统战工作中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把他拉过来。他与蒋介石也有矛盾,想不理蒋介石的茬,搞一个独立王国,可惜蒋介石容不下他。

陈赓也在山西打过几个漂亮仗,把日本人打得不轻。后来国民党的那个朱怀冰还想占据那里,不抗日,反而与我们的八路军摩擦,陈赓火了,一生气把他给彻底收拾了。”

站在旁边的众人,听到毛泽东的这番话,都忍不住拍手称快。

1949年,正月。

侯波和丈夫徐肖冰一起来到了北平,徐肖冰忙于其他摄影工作,侯波则被安排成为北平电影制片厂照相科的一个科长。

一天,侯波夫妇被邀请前往香山参加拍摄活动。

香山是毛泽东刚刚入京之后的临时办公场所,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毛泽东正是在这里挥斥方遒,指挥百万大军击溃了国民党军队。

毛泽东在这天接见了不少海内外的朋友,这对夫妇拍摄完之后,已经精疲力竭,他们正准备整理拍摄器具离开。

没想到,毛泽东转过身打招呼让他们留下休息一会。

毛泽东一边让他们夫妻俩休息,一边陪着这两人聊天解闷。

直到太阳快落山时,毛泽东和他们交谈结束,他主动站起身说到:

“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

这张照片成为侯波、徐肖冰两人和毛泽东的唯一一张合照。

图 | 徐肖冰、侯波、毛泽东合照

多年后,他们两人为了完成一生中最后的一个愿望,同样和毛泽东合了影。

只是,他们人生中最后和毛泽东合影的地方,却是天安门金水桥。

而那时的毛泽东,也已经去世。

和他俩被记录在照片上的,仅仅是毛泽东的画像。

此次交谈后,侯波几乎成为毛泽东身边的一名专用摄影师。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

新中国开国大典隆重举行,侯波成为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唯一一位女摄影师。

那个年代,胶卷的数量还不算太多,侯波所用的胶卷多为从香港采购。

她在拍摄当天带上了她最好的相机,所有的胶卷。

---德国禄莱120相机、8卷阿克发胶卷。

此时的天安门城楼的两侧还是低矮的墙体,它不像我们现在见到的为汉白玉护栏。

当时拍摄不仅有难度,而且十分具有危险性。

侯波当时为了将最佳的位置让给苏联的摄影师,自己选择沿着墙体四处走动,寻找最佳机位。

毛泽东即将喊出最后那句嘹亮口号时,侯波赶紧冲到西侧,冒着危险侧身紧贴矮墙,周恩来看到之后,连忙拉着她的衣角,让她放心拍摄。

最终,侯波拍下了开国大典中大量精彩的照片。

图 | 开国大典

1957 年,11月。

毛泽东出访苏联,在飞机上,侯波看到毛泽东聚精会神查看稿子的神态,咔嚓一声拍下了又一张经典照片。

图 | 毛泽东飞机工作照

毛泽东此次前往苏联访问,关于侯波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平常,只要有毛泽东出现的地方,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个到处乱窜的侯波。

有时候为了找到合适的拍摄机位,侯波总是在现场外围不停的跑动,争取拍出最好看的照片。

可此次毛泽东前往苏联访问,侯波的拍摄却一波三折。

此次苏联在列宁格勒举行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会场的外围到处都是苏联媒体,侯波渐渐被挤出了会场。

会场保安看到扛着摄影机的侯波,坚决不同意她再次进入。

侯波在外围干着急,此次毛泽东外访属于外交方面的重要事件,作为主要摄像师的她如果摄影不顺利,很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万分紧急时刻,侯波突然看到了彭老总。

她急忙朝着彭老总的方向挥手,彭老总赶紧前去交涉,侯波才得以顺利再度入场。

毛泽东事后询问侯波,关于苏联的印象,侯波开始抱怨苏联,作为大国的苏联根本没有气度,完全没有将她这位中国摄影师放在眼中。

图 | 毛泽东拜访苏联

毛泽东苦心劝说她:

“没想到侯波还这么大脾气。来到人家的国家就要听人家的指挥,客随主便嘛,等他们到了我们的国家,也要听我们指挥的。”

侯波当场解气,之后的几天又投入到紧张的拍摄中。

再度参与拍摄时,不顺利的事情再次发生。

那天拍摄的媒体特别多,侯波的身材矮小,一群人围在一起,她的视角被完全遮挡,压根没有办法拍摄。

一个朋友看到了她的窘境,专门挪开椅子,想让她从缝隙中冲进去寻找合适机位。

侯波怎会想到,椅子刚刚被她朋友挪开,一位苏联本地的记者率先冲了进去。

侯波无奈,直接跳到了紧贴毛泽东的一张桌子,在毛泽东签字的一瞬间,咔嚓一声按下了快门键。

这件事情传到丈夫徐肖冰的耳朵中,徐肖冰的朋友还节节称赞他妻子的勇敢和敬业。

“你家侯波真厉害,当着那么多人,她竟敢跳上桌子去拍照,连赫鲁晓夫都佩服她的敬业精神。”

毛泽东从苏联回来之后,开始南下视察。

这一次的视察,毛泽东对侯波提出了一个新要求。

---多拍拍群众。

早年跟随毛泽东的侯波,大多都习惯将焦点聚集在毛泽东的身上,后来毛泽东提出要多拍一下群众,她的摄影风格也开始发生转变。

1958 年,侯波跟随毛泽东来到长沙。

一向酷爱游泳的毛泽东提出要去湘江游泳。

侯波沿着岸边一路小跑,一路拍摄,不小心掉进粪坑,她在同事的帮助下走出粪坑,继续沿着岸边拍摄。

侯波始终是个敬业的摄影者,在陪伴毛泽东的时候,她总是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没让她放弃这份辛苦的工作,反而成为她一生中唯一投入无比热情的一份工作。

那天,毛泽东游泳上岸后,直接披着一件浴衣进入了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小村庄道路泥泞难行,毛泽东仍旧不管不顾,慢慢进入了村庄。

泥泞山路,伟人前行。

他终于看到一户农家,看着门口一群可爱的小孩子,他马上在门口坐了下来。

这群小孩子也开始围过来,好奇的看着眼前这个人。

这些小孩子还不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正是毛泽东。

在大多数的农村,毛泽东只是活在他们的记忆中,他们在生活中见到他的几率几乎为零。

毛泽东一边坐在旁边抽烟,一边逗这些小孩。

侯波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咔嚓一声,将这个难得一见的画面拍摄下来。

因为年代特殊,侯波拍摄的这张照片并没有立马公布出来。

大家都认为毛泽东披着一件浴衣,会影响他在大家心中的形象。

殊不知,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最喜欢看到毛泽东真实的这一面。

这张珍贵的照片一直被她珍藏了三十年,最终才对外展开。

图 | 在农家小院休息的毛泽东

1959年,6月。

毛泽东选择回到湖南老家。

回到老家不久,他准备前往韶山学校视察,韶山学校派出两个学生代表为毛泽东献花。

---少先队大队长蒋含宇、大队委员彭淑清。

两人见到毛泽东后率先敬礼,献上了自己手中的大红花。

图 | 毛泽东在韶山学校

令人惊奇的是,这两个献花的孩子,最终结为夫妻,成为了一段佳话。

1961年,3月。

侯波被派往新华社摄影部工作,此时她已经作为毛泽东专用摄影师十二年。

侯波离开时,专门向毛泽东辞行。

“主席,我要走了。在您身边工作,您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工作,可是我总觉得自己不称职,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

毛泽东同样深情的回应:

“你在我这里工作了十多年,给我拍了许多很好的照片,也给中央领导同志拍下很多照片,你做了很多工作,很辛苦。

这就是成绩嘛。

这次,不少在我身边工作了多年的同志都调到别的地方,我是想了很长时间才下了决心。

你们在我身边工作,熟悉了,这有好处,但与社会、群众有了距离,就是局限性、坏处。”

当毛泽东说出口中那句“什么时候走”的话,侯波瞬间泪眼迷离。

侯波匆匆忙忙选择离开,突然间又转过身,给毛泽东鞠了一躬。

十几年的陪伴,拍摄毛泽东几乎已经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她自己也知道,此番离开,可能就再也见不到毛泽东。

侯波鞠躬慢慢抬起头时,发现注视着她的毛泽东,眼圈也已经泛红。

后来,侯波生病,毛泽东将他早年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手迹,直接送给了侯波。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图 | 毛泽东手迹

1999年,10月1日。

侯波夫妇一大早来到了天安门金水桥旁,和天安门前的毛泽东画像合影,完成了自己最后一个大愿望。

图 | 徐肖冰、侯波夫妇

特殊的时代,总会呈现出一些特殊的记忆。

在那个艰难年代里,照片也算的上是奢侈品。

因为它是能够定格时代记忆的唯一东西。

我一直都相信,人世间最真实、最淳朴的记忆可以永存。

我们如今看到的大多数照片,因为它的便捷,因为它的数量,这些照片不会成为真正有价值的照片。

而在那个时代,照片的珍贵几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即便到了今天,仍旧有无数的先辈们喜欢收藏关于毛泽东的老照片。

这不仅因为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更为重要的是,他代表了曾经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忆。

例如这样的照片:

我们能够从他的旧照中,看到关于曾经那段艰难生活中最为真实的人民生活。

斯人已逝,唯记忆永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736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