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但全国人民期盼的和平并没有降临,蒋介石又挑起了内战。
1946年11月,张宗逊任司令员的晋绥第1纵队在临县休整了几天,便出发赶赴延安,担任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重任。部队渡过黄河,经吴堡、绥徳,于12月初到达延安,驻扎在延安以南的七里铺。
12月7日,全纵队在飞机场召开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动员大会。张宗逊等人接到通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要前来检阅部队。张宗逊和政委廖汉生等纵队领导十分高兴,在清凉山下静静地等候。
毛主席和朱德、林伯渠等领导同志乘汽车到来,张宗逊立即上前去向毛主席报告。
随后,毛主席和朱徳兴致勃勃地冒着寒风检阅了部队。受阅部队全体指战员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大家纷纷表示:坚决以实际行动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
1947年3月,在付出71万人的代价后,蒋介石不得不宣布放弃"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在蒋介石的授意下,胡宗南亲率15个旅准备闪击延安。
毛主席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撤出延安,在陕相机歼敌。
在党中央、毛主席主动撤出延安后,陕甘宁的所有武装改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政委,张宗逊任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
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张宗逊等人的领导下机智灵活地找战机,连续发动攻势,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二战三捷,初步稳定了陕北战局。
1946年8月,遵照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彭德怀、张宗逊决定率领西北野战军攻榆林守敌,调动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主力北上,以策应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集团南渡黄河,逐鹿中原。
榆林地处长城线上,一曲临河,三面环山,为沙漠与高原的连接点,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是晋陕绥交界地区国民党军的重要据点。
1947年8月6日,进攻榆林的外围作战开始,至7日肃清了敌外围据点,完成了对榆林城的包围。蒋介石获悉榆林被围后,大为恼怒,他认为榆林得失对西北战局影响甚大,遂急令胡宗南调驻安塞、保安地区第1军和第29军的8个旅,分两路向绥德、佳县方向急进;另以整编第36师师长钟松率领所属2个旅轻装疾进,日夜兼程,驰援榆林。
西北野战军调动胡宗南部主力的目的已达到,遂于8月12日撤围榆林,以后方机关一部伪装主力东渡黄河,将主力隐蔽集结于米脂、佳县地区。
8月17日,敌刘戡部进至吉征店以南地区,而钟松则自恃援榆有功,骄狂之极,扬言要"一战结束陕北问越",他将部队分成两个梯队向沙家店以东的乌龙铺推进。
彭德怀、张宗逊和各纵队的司令员们分析敌情中发现了钟松这股冒进的孤军,便商议着要在沙家店地区设伏,将钟松打掉。
正研究间,门外有人报告:毛主席来了!大家立即冲出窑洞,兴奋地和毛主席握手致意。
毛主席一边和大家握手,一边笑着说:"同志们辛苦了!"
"主席辛苦了。主席瘦了!"彭德怀应着。
张宗逊和各纵队司令员们也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主席几次遇险,我们可担心呢!"
"我也替你们担心呢。"毛主席笑着说,"那么多敌人跟着你们后面,如果你们打了败仗,陕北战争的胜利就要推迟喽。"
大家回到窑洞,彭德怀谈了自己对打好这一仗的看法。他判断:钟松明天将继续东进,与其123旅在乌龙铺会合。因此,我军各部队务于20日拂晓前进入阵地,黄昏前完成歼敌36师的作战任务。
毛主席又问张宗逊等人的意见,大家基本同意彭德怀的看法。毛主席一边仔细地听着,一边不时查看摆在面前的作战地图,详细地审查了我军的兵力,最后批准了作战计划。
他像往常遇到重大行动时一样,总爱给大家作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行动计划,一来利于大家对计划的理解,二来是鼓舞大家的士气。这时,他说:"眼前陕北的处境,就像我们常说的过山峁一样,快爬到山峁上时,千万不敢松劲,要咬紧牙关一鼓作气爬上去。过了山峁,往后的路子就好走了。"
8月18日上午,部队向指定地点开进。第1纵队集结在高柏山、老虎疙瘩地区,协同第2纵队在沙家店地区围歼敌军后梯队。第2纵队由南向北进攻,第1纵队绕到沙家店西南地区,由西南向东北进攻,独1旅35团进到沙家店以西白家担任抗击镇川堡可能来援的敌人,同时堵住敌36师西逃之路。
8月19日晚,钟松急令第123旅撤至沙家店,但该旅怕被伏击,只令配属的第493团先行归建。
8月22日拂晓,在彭德怀、张宗逊的指挥下,西北野战军第1、第2纵队,对沙家店之敌整编36师师部及其所属165旅发起攻击。下午二时,教导旅与新编第4旅对正在西援并已进至常高山地区的敌整编36师123旅发起攻击。第3纵队在乌龙镇以南地区抗击敌援军刘戡部。
一霎时,沙家店方圆十几里内,枪炮声响成一片。
战至当日黄昏,彭德怀给毛主席打来电话报告说:"123旅旅长刘子奇、参谋长罗秋佩已被我活捉,钟松、李日基尚未查到。"
毛主席笑了笑,风趣地说:"敌人跑几个回去也是应该的。总要有人给胡宗南报信嘛!"
毛主席让警卫参谋龙飞虎问问前指,抓到多少俘虏。龙飞虎问过后,飞快地跑来报告:"主席,抓了一沟俘虏。"
毛主席很感兴趣地问:"什么叫一沟俘虏哇?"
龙飞虎说:"因为天黑,俘虏又多,他们一时无法淸点,又没有地方关押,就统统地押在一条沟里。所以说是一沟俘虏。"
毛主席爽朗地笑了:"这也算是一个发明吧。"
此役,西北野战军歼灭了胡宗南集团三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36师师部及2个旅,取得了歼敌6000余人的重大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全歼西北野战军的狂妄计划,成为西战军由内线防御到外线反攻的转折点。
战后第二天,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张宗逊的支持下在前东原村召开旅以上干部会。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从离沙家店有几十里的梁家岔,骑马来到前东原村。毛主席讲了话,他非常高兴地说:"这一仗打得好啊!西北野战军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就吃掉了敌人的二个师,取得了一个大的胜利。"
12月下旬,张宗逊等西北野战军首长到米脂县杨家沟参加党中央会议。毛主席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毛主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个历史的转折点就是蒋介石的如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入进攻,将必然走向全国的胜利。
张宗逊回味着毛主席的每一句话,他的心中洋溢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和激动。
1952年10月,张宗逊奉调就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军校部部长,分管军事院校、军训、人民武装和兵役方面的工作。张宗逊踏踏实实地走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勤奋学习,认真总结经验,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1959年4月下旬,张宗逊随同彭德怀率领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对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蒙古等七国进行访问。每到一个国家,张宗逊都认真参观部队设施和军亊院校的建设。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学到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
回国后,张宗逊经常带着军训部和军校部的干部们深入到各部队和院校抓基础训练和教材编写,把外军先进的东两融入部队训练和院校教学中。
1962年春,张宗逊召集有关军区和院校的领导,在南京编写分队战术教材。南京军区主管训练工作的王必成副司令员,向张宗逊推荐12军某团2连连长郭兴福在战术训练中摸索出的教学法经验。张宗逊很感兴趣,便亲自观摩了郭兴福的训练表演,看后大为赞赏,指出:郭兴福教学法既发扬了我军练兵的光荣传统,又有新的创造。要认真总结经验,在南京军区推广。第二年秋,总参军训部编发了一期《军训简报》,对郭兴福教学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叶剑英看到简报后,非常重视,亲自到镇江参观郭兴福教学法的现场表演,对此给了充分肯定,并正式向军委写报告建议在全军推广,掀起军事训练热潮,
毛主席看到报告以后,赞扬叶剑英和张宗逊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典型。1964年1月3日,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指示,号召全军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立即掀起大练兵运动。
6月初,张宗逊和罗瑞卿到济南军区检查大比武的准备情况。一天,贺龙办公室突然从北京打来电话,说毛主席在一份比武简报上批示:"此等好事,为什么不告诉我,能不能让我也看看。"张宗逊和罗瑞卿闻讯大喜,决定抽济南军区和北京军区的"尖子"分队,到北京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表演。
6月15日、16日,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省,市、自治区出席中央工作会议的领导人,观看了济南、北京军区"尖子"分队的汇报表演。
毛主席看后很高兴,他走过去拿起一支国产的半自动步枪瞄来瞄去,还在模拟人像的沙袋上打了几拳随行的众人都笑了。毛主席称赞"尖子"分队表演得很好,间时指出:光有"尖子"还不够,要抓紧做好普及"尖子"经验的工作。毛主席还对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各省、市、自治区的负责人说:"你们不能光论政、不论军呀!"
关于这次检阅,《解放军报》连续三天发了消息和社论,"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毛主席同各位元帅及罗瑞卿总长谈笑风生的情景"。
这之后,全党对军事训练高度重视,全军上下掀起了军事训练的新高潮,军政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神枪手、神炮手不断涌现
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1973年6月,毛主席签署命令:张宗逊任总后勤部部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