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爸妈快来看
小婧是一个94年的新手妈妈,女儿丫丫刚出生那一刻仿佛是站在舞台上一样激动,所有的辛酸苦辣一夕之间都化为灰烬,取而代之的都是捧在手心里的呵护和仔细养育,随着全职妈妈的饮食起居日常细致化,尤其是一岁多左右会走又不会走,不让动偏要去摸一下的执拗,让小婧照顾丫丫的日常也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在过度精养化的转变下,丫丫的依赖性是越来越强了,出门怕见人、走路怕摔跤、和小朋友一起玩又经常得不到就哇哇大哭,看到自家孩子如此奇葩不合群,小婧的内心开始了焦急的担忧,生怕丫丫上幼儿园之后会因为不合群的性格被孤立,好在小婧觉悟高有足够的时间去引导、为幼儿园的适应做好适应准备。
如果用一些成语来形容一岁多的宝宝,几乎很多爸爸妈妈用的都是惊悚词语,比如出其不意;应接不暇;胆战心惊;片刻不离;上窜下跳;小儿无赖;上房揭瓦;飞扬跳脱……
不管是顽劣的、危险的还是活泼的成语,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就是“娃太难带了”,1岁多的宝宝有多难带?相信经历过的妈妈都完全可以理解得到,并非是妈妈带娃太矫情、而是孩子的各种出其不意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
1岁多的孩子有多难带?看看以下几种不省心就知道了:
1、明明熟睡状态,刚离开就掉地上栽了跟头
在丫丫成长里和小婧的聊天记忆,大部分的交谈对象都是丫丫一岁多难带的苦,那些照顾不好全是自责,跟孩子好好说又听不懂的伤不起实际上很多妈妈都历经过。有一次,小婧趁着丫丫熟睡的时候画了个眉毛的功夫,丫丫就从床上摔倒在地,额头上的淤青让小婧的内心充斥着自责,当孩子手舞足蹈顽劣不消停的时候,小婧的双手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休息,时常呈环绕的姿势护着丫丫生怕一个疏漏又把孩子给摔了。
实际上,孩子明明熟睡状态刚离开就掉地上栽了跟头,这是孩子成长发育里必经的过程,更是爸爸妈妈都要经历的独特难带期,也被称为“宝宝的焦虑分离情绪”。何为宝宝的焦虑分离情绪?所谓的宝宝的焦虑分离情绪,是指短暂的分离让孩子感到焦虑的不安情绪,比如宝宝明明熟睡、妈妈也就离开一两分钟孩子就掉到地上栽了跟头,这些都是孩子对妈妈离不开的正常情感焦虑,所以宝宝才会急切地凭着感觉去找妈妈而诱发危险发生。
2、不管三七二十一,逮到新鲜东西就往嘴里塞
1岁的宝宝又有着“四两糖”的说法,孩子吮起手指的模样看起来萌呆了,但是随着宝宝的年龄增长,他们能够吸吮的东西就不只是手指了,任何感到新鲜的东西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往嘴里塞再说,那种逮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的动作看起来既无奈又担心,尤其是一些细小体积的物体是很容易被孩子吞咽了。
宝宝逮到新鲜东西就往嘴里塞的嘴馋,作为爸爸妈妈要明白这并不是孩子饿了,而是进入对物品好奇心的“口欲期”、也是乳牙萌出的牙痒阶段,在宝宝抓东西往嘴里塞的举止里,如果父母马上阻止会破坏孩子的探索思维不说,宝宝也会变得哭闹不止、焦躁的情绪反应波动也比较大,所以在宝宝的一岁多种种难以理解举止里,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他们探索,而是间接性地帮助宝宝可以安全度过这个不安生的懵懂时期。
如何帮助宝宝安全度过这个不安生的懵懂时期?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买一些图案色彩各异的食用级牙胶当玩具,在缓解宝宝好奇心、乳牙萌出的不适感同时,也减少了宝宝口欲期的隐藏危机!
3、见人就躲、见玩具就扔,不满足就哭闹的阴晴不定
1岁多的宝宝几乎就是不用教的“破坏大王”,几个月一逗就嘿嘿笑的天使宝宝,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已经变得阴晴不定,见人就躲、见到玩具就扔,不满足的时候直接以哭闹来威胁父母。
关于见人就躲、见玩具就扔,不满足就哭闹的阴晴不定,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属于成长发育里常见的表现,见人就躲说明宝宝有了自我保护的本能意识,见到玩具就扔说明孩子的抓握和手眼协调能力提升空间很大,不满足就哭闹则说明孩子更需要爸爸妈妈的关爱和体贴……
如此说来,孩子每一份难带背后都对照着不同需求,而爸爸妈妈能做的就是陪伴、为宝宝做好护航工作,太多的参与未必是好事、反而让宝宝的依赖性更强,如何间接性引导孩子度过阴晴不定的阶段?关于见人就躲的情况我们可以多带宝宝社交,让宝宝多见一见陌生人创造一些交流环境;关于宝宝见玩具就扔的情况,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摔不坏的硅胶玩具!
关于不满足就哭闹的情况,就不同于前两者的自我保护本能和技能增长了,不满足就哭闹有正常需求、也有无理取闹,面对孩子的正常需求可满足、但无理取闹就要坚持底线,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去做,再抱抱孩子安慰他们得不到的落寞心情,在这里我们不要担心宝宝太小听不懂话,先拒绝再安慰也是提前让孩子适应不能唯我独尊的事实,避免溺爱下的教育让孩子养成自私霸道的性格。
关于1岁多宝宝有多难带的情况,今日知识点总结如上,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所历经的一岁难带期还有哪些不一样的“难”呢?欢迎评论区一起交流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9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