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暴力”,可能大部分家长都会认为自己跟它没有关系,因为从来没有体罚过孩子,更没有暴力倾向。但是,看看下面这些场景:
“你简直笨得要死!”
“怎么这么简单的事也干不成,要你干什么吃的!”
“猪脑子!”
“养了个什么东西!”
“成天慢吞吞的,啥也不是!”
这些,也属于暴力,叫做“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的定义,是使用谩骂、诋毁、不屑、讥笑等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对方的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心理上的侵犯和损害。
心理学家库利说过:“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父母这种语言暴力,就像一把无形的尖刀,一点点刺向孩子的内心。外表看起来可能不痛不痒,然而这种伤害,这种对自我的否定认知,却是永久性的。
01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1994年7月27日,南非约翰内斯堡一辆车内发现了一名年轻男子的尸体,这就是Kevin Carter。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是谁,但看看这幅图,应该就记起来有这么一个人了。
他就是1994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南非记者,这张《饥饿的苏丹》,再现了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一个皮包骨头的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饿得再也走不动了,她趴倒在地。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目光如炬的猎鹰,盯着眼前几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准备获取“美餐”。
Kevin Carter抢拍下这一镜头,《纽约时报》刊登了这幅照片,之后成千上万的人致电询问小女孩是否得救,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批评言辞不绝于耳,甚至在他获得了大奖后,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他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女孩一把?!甚至Kevin Carter的朋友也指责他该去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女孩。
几乎所有人给他贴的标签就是“踏在小女孩的尸体上获得的普利策,卑鄙自私的人,屠夫”,其实当时在他拍完之后,他把秃鹰哄走了。过了一段时间,小女孩用尽所有力气爬起来,重新艰难地走向救济中心。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但他必须工作,如果不拍照片,他就不应该来这里。
莫须有的罪名,语言的暴力,彻底击垮了他,获奖3个月后他自杀了。
语言暴力无异于一场“谋杀”。
02
语言暴力可能比其他形式的暴力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因为它往往更连续。
不是所有的语言暴力都关乎生死,但对三观尚未健全的孩子,语言暴力带来的精神伤害,非常容易让孩子迷失自我,陷入自卑,甚至抑郁。
很多父母总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每当孩子表现得与自己心中所设定的不一样时,就会去给孩子贴各种负面的标签,“笨”,“磨蹭”,“胆小”,“装抑郁”。
换位思考,如果工作中,同事或上司总会说自己笨、蠢、啥也做不好,我们会忍受得了吗?如果是一个身强力壮的陌生人,敢去这样语言暴力吗?
父母不要把孩子当做发泄的对象,情绪的垃圾桶,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
《好好说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说话虽然简单,但可不是一件小事。说什么话,很重要。用简单的话去伤害别人,可能造成的后果很大。用简单的语言去温暖这个世界,可能给人带来的就是一时、一天乃至一生的帮助。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也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永远都不要小瞧语言的威力,特别是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
03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
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语言可以分为积极语言和消极语言。家长的积极语言有利于引发孩子的积极行为,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而家长的消极语言可能引发孩子的消极行为,产生消极的教育效果。
青少年犯罪与童年遭受语言暴力有很大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表示:"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曾经看过一个少年犯罪的真实案例。小王才15岁,小时候成绩一般,母亲老是数落他,“一天就知道吃”。中学和人争执,对方因他体型肥胖骂他,“就知道吃”狠劲儿上来打瞎了别人的眼睛。
语言暴力是一把无形的刀,除非悲剧酿成,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一时之快给别人带去了多大的伤害。
语言暴力像一把消音枪,
谋杀了孩子的尊严和人生,
除了当时的痛,
竟听不到任何枪响。
(谢勇作品)
请你试一试——
当老师打电话告知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并且考试分数全班垫底的时候。
不要指责地语气说:“你怎么又考得这么差?!”
请你试一试——不带应激情绪地询问:“这次考试失败是什么原因呢?”
为人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拒绝语言暴力,从好好说话开始。良言善语,耐心沟通,是父母走向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8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