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楼下,我偶然听到了两位家长的对话。
一位家长说:“我家孩子刚开学就说不喜欢上学,一写作业,就嚷嚷着累;一背课文,就要上厕所,真愁人!”
另一位家长也附和道:“是啊,我儿子也这样,一让学习就提各种条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这么讨厌学习?”
她们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或者说,为什么对孩子来说,学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说实话,其实不仅是孩子,我也一样,一旦回忆起自己上学或考试时的情景,还是觉得压力山大。有时甚至会做一些关于考试的噩梦,在梦里,每次都是想不出答案,急得抓耳挠腮。
醒来后,仍心有余悸。
最近,我接触了一个观点:一个人不喜欢学习,或者说感觉学习很困难,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完全不必为此自责。
如何理解呢?
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人类天生就有好奇心,从那些每天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身上,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理解这一点。
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人类并不是天生擅长思考的,如果认知环境没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我们甚至会避免思考。
如此说来,孩子又怎么会喜欢学习呢?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如果人不擅长思考,那怎么可能学会东西?怎么可能处理好工作?怎么可能发展出人类的文明?
不擅长思考,并不代表着不思考。只不过为了节省脑力,更高效地生活,大脑会用两种方式代替思考:
第一种是自动化反应
比如,我们的视觉、听觉可以瞬间捕捉到信息,我们的双手可以不经思考就提起重物,我们的身体可以自动化躲避物体。
第二种是用调动记忆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并不会思考要怎么做。而是会调动记忆,回忆自己上一次是怎么做的,然后按照记忆继续重复之前的行动。
比如,去饭店吃饭,你会发现,那些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吃什么好的人,最后点的,要么和别人一样,要么就是点自己之前吃过的。
回到孩子学习的话题上。
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过程,新概念不会一下子进入大脑,而是要先调动大脑里的旧知识,经过一系列的重组,才有可能被理解。
但是,这个思考过程很复杂,会让大脑产生疲惫感。所以说,我们会看到孩子不喜欢学习的情况。
话虽如此,孩子却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好奇心被满足的过程中,大脑会释放出多巴胺,让孩子感到满足和快乐。
但是,孩子虽然喜欢思考带来的愉悦感,但不喜欢那种自己努力尝试了、依然解决不了问题的感觉。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创造符合一定要求的认知环境,帮助孩子扫除思考中的拦路虎,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如何创造符合一定要求的认知环境呢?
原则只有一条:给孩子安排难度适中的学习。
可现实问题是,孩子的学习难度是固定的,而学校的教学进度是统一安排的,怎么能让内容变得简单呢?
指望老师放慢教学速度是不可能的,需要我们在课余时间亲自上阵,为孩子提供垫脚石,使孩子不断扩大自己的发展区。
具体怎么做呢?
方法一:提供背景知识,建立学习内容与大脑原有记忆的联结
我来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假如你问一个没有学过负数概念的孩子:“1-2=?”,他一定会以为自己听错了,或者认为你提出的问题不对。
但是,如果你给孩子介绍了负数的概念,并且教孩子计算方法,那么当孩子听到这样的提问时,就会唤起对“负数”的回忆,就能很顺利地回答你:“1-2=-1。”
这里的负数概念,就是我们给孩子提供的背景知识。
所以说,在很多时候孩子不喜欢学习,家长讲多少遍他都没弄明白,不是孩子笨,而是缺少了背景知识。
方法二:知识可视化,用图像的方式方便孩子理解和记忆
以前我们理解或记忆一个知识点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反复阅读读或者抄写背诵,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
现在科技发达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除了用文字表达外,更能用图像、视频等可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还能形成一个清晰可见的过程图,让孩子更加轻松方便地去理解和记忆。
如果没有现成的资源,也可以指导孩子亲自动手,把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成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方法三:使用"最近发展区",加速孩子的认知发展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他认为:
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现有水平,即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即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完成任务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在我们教育孩子时,应着眼于他的最近发展区,在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内容的同时,也提供脚手架,让他积极发挥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 比如,孩子写字时手总是发抖,我们就可以给他提供描红本,让他描红;或者提供描线本,让他临摹一些曲线,帮助他学会正确用笔。
但是要注意的是,给孩子提供脚手架时,要注意孩子的心态。如果孩子有能力做到,只是想要偷懒,就要拒绝提供脚手架。
孩子讨厌学习,是因为大脑天生不擅长思考。但是如果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孩子就会热情地享受思考的乐趣。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垫脚石,利用背景知识、可视化学习,不断发展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8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