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很多父母在孩子和工作之间选择了后者,只给孩子物质上的富足。这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的情感空洞,表达能力缺失等等,因此很多家长在孩子逐步的成长中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开始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有一些家长甚至辞去了工作,只为给孩子一个充满陪伴的童年。
但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是有效的,有一些陪伴的确可以使得亲子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但也有的陪伴会使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形成习惯性约束,导致孩子畏手畏脚。有家长反应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时,他们会非常自豪的说自己对于孩子的陪伴有多么积极,总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待在孩子的身旁。不仅如此,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对于父母而言,孩子已然不存在任何隐私感。
这种陪伴方式其实已经存在一定的畸形,而且很容易导致孩子在这种重压之下喘不上气。
过度陪伴会对孩子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1.毫无隐私和个人空间
不少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总有一种天生的控制欲,这其实不难理解,毕竟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意义非凡,但总有一些家长会因此而喜欢无缘无故地插手孩子的生活。小到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到孩子的社交工作,家长总是习惯性的过问和插手,丝毫不能让任何自己未知的事情存在。不仅如此,很多家长还热衷于要让孩子必须听从自己的安排。这种安排无论是否合理,都会对孩子造成一种负担。
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种只是一味的进行浇灌式的教育,会破坏孩子原本的创造力。
2.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儿童的专注是天生的,而且有时候孩子看似是在发呆,实际上却是在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做思考。如果此时被父母打断,那么孩子的专注力就有可能遭到破坏。
蒙特梭利曾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因为这种打扰在父母眼中是一种陪伴,在孩子眼中却是一种极大的干扰。有时孩子喜欢独自玩耍,喜欢自己绘画、涂鸦,但这种创意总是被家长参与,导致最后无故被打断。父母善意的教育并没有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帮助,反而会挫伤孩子的创造力,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3.自理能力弱
孩子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如果孩子无法找到更好的办法,那么此时家长的出面才是有意义的。家长的过多陪伴会让孩子习惯藏在“幕后”,遇到一些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解决,而是先要找父母来解决,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家长的心理。这种心理会导致孩子丧失基本的判断力,遇到事情只想征求父母的意见,然后化作一台只行使父母指令的机器。
父母如何给予孩子高效的陪伴
1.注意观察孩子,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孩子大脑的发展非常依赖于环境的变化。所以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孩子其实是被培养出来的。家长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形成习惯,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聆听孩子的语言,思考孩子的需求,发现孩子关心什么,又对哪些事情充满疑惑,此时家长就要及时地给出孩子答案。这不仅仅是对儿童进行知识储备的教育,更是加强儿童沟通交流、扩大词汇量的最佳途径。
2.注意陪伴时的沟通方式
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不能只是一味的下达命令,而是要学会“互动”,既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聆听对方的想法。此外,双方的沟通时不能只用一些零散的词汇,而要丰富词汇的种类。目标不仅仅是教孩子们掌握字词,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如何使用它们。但要注意,父母可以不停的说一下话题,但不要一直对于一个问题喋喋不休,否则只会让孩子觉得唠叨。
3.适当的激发孩子的潜力
父母对孩子进行潜力激发,也可以看作是间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的方法。孩子对于某件事情比较抗拒的时候,父母的陪伴却可以给予他们很多信心和动力。例如,当一个孩子不知道该如何与别人交流时,只习惯于用一个词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或表达他的要求,父母对他的回应就可以用两到三个词。如果孩子只说两三个词来表达自己,父母就可以将答案延申为一句话。
建立优质的陪伴最重要的是让家长和孩子进行积极的对话。这样的互动非常有利于增强亲子关系,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做事的能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