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妈妈,是天生的本能。
宝宝才4岁,一直和外婆住在一起。按道理说4岁出头的宝宝对于很多事情基本上没有多大认知,然而孩子似乎天性就对母亲的形象有着过分的执着。
宝宝一直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没有见过妈妈到底长什么样子。但是看着一个村子里的同龄小伙伴,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自己身旁,其他的孩子可以叫一声爸爸一声妈妈,得到的回应也是一句甜蜜而幸福的声音。
这种落差对于一直在老年人身边长大的孩子而言,其实是一种巨大的遗憾,是难以弥补的一种伤害。
有一天,宝宝对着院子里的一堆泥土,喊了三声妈妈。第1声妈妈的声音十分响亮,就像是那堆泥土会给孩子一些回应似的,充满了期待。第2声妈妈叫的也十分响亮,但是声音稍微淡了一些,好像有一些失望,但是却有一些执着。第3声妈妈叫的声音沙哑,小到只有他自己能够听得见。
一直把宝宝养在身边的是孩子的外婆,外婆听见宝宝的这三声呼唤。顿时也没有忍住,嗓音有一点哽咽,低下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这才仅仅4岁大的孩子。
原来,宝宝的妈妈在生孩子的那一天,由于身体原因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而在宝宝出生之前,宝宝的妈妈属于未婚先孕而且男方后面还劈了腿,所以在宝宝出生之后,孩子仅仅只能依靠着妈妈的妈妈单方面抚养。
虽然孩子仅仅只有4岁,但是在这4年的时间里面,孩子从出生下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而那位早已经离开这对母子的父亲,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孩子父亲的妈妈也就是孩子的奶奶,也期待着儿子新的家庭诞生出来的新生命,所以对于宝宝的成长并没有多少人给予关注。
宝宝在三岁左右就已经会说话了,但是会开口的第1句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是外婆。然而,可能每一个宝宝对于母亲的依赖好像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所以即便母亲并没有生活在孩子的身边,他依然在三岁学会说话之后,想要寻找到母亲的身影,甚至有时候会问外婆,妈妈在哪呢?
外婆告诉宝宝:妈妈在和宝宝躲迷藏,藏在了土堆里。
4岁的孩子把外婆的话听进了耳朵里,装在了心底,认为妈妈就藏在土堆里,所以有时候会在本能爆发的那一刻,冲着土堆去喊妈妈,然而却没有一次得过回应。
一:悲剧的童年,需要谎言。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认为撒谎绝对不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但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因为在某些必要的时刻,家长朝孩子撒撒善意的谎言,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情感的需求以及心理方面的发展,都有更加积极的帮助。
如果孩子的童年缺失了某一位重要人物的陪伴,那么孩子身边其他的家长可以用一些美丽的童话故事来勾勒出一个善意的谎言,以此来填补孩子对于某一方面空缺的需要,这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与众不同",自己也可以活得更加自信。
虽然孩子在年幼时也应该稍微了解一下关于生活、关于社会当中的一些黑暗、现实一面,但是更大部分的比例应该是停留在美好和甜蜜的部分。人生来就就了解什么是黑色,其实这也是一种遗憾。
对于善意的谎言,家长和孩子身边的大人们,也应该携手守护好这份"甜蜜",不要让现实的冰冷刺痛孩子过分年幼的心。当然,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正在经历着所谓的遗憾,不仅仅包含失去父母,还有更多孩子在出生之后就成为了留守儿童,同时需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刚出生的弟弟妹妹,这些现象都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中的,人们能够做到的最多只能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童年略微遗憾的孩子们,他们的故事最终还是得依靠自己去续写。
二:孩子的童真需要守护。
对于很多孩子而言,不知道什么是离别,更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去了另一个世界。这是一种未经世事的纯真,所以孩童时代的年纪会对世界充满敬意,一度以为这个世界就是王子和公主的童话。
1:孩子的童话幻想,家长可以适当尊重。孩子对于这个世界所有的幻想可能都基于美丽、色彩绚丽、没有勾心斗角的纯真角度上散发出来的一种勾勒。有些经历过大是大非的家长们很有可能就会告诉孩子,现实生活并不是童话故事书中的那样,然而孩子反而会不相信会觉得父母在撒谎。
但其实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社会感受。孩子的童年时期,原本就应该泡在蜜罐里。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应该引导着孩子慢慢从蜜罐里往外走出来。孩子留给世界的成长脚印,都是从当初那个甜蜜的罐子里带出来的蜂蜜味,这样孩子们看待社会看待世界自然都会多一丝温暖。
如果孩子过早的了解到了社会的现实一面,很有可能会慢慢的将自己变成一个刺猬,用自己的利刺来保护自己,最后面对朋友和他人时,总是在不经意之间误伤了别人。
2:小孩子也应该明白坚强。坚强只是一个代词,它表示一切需要培养起来的意志,比如说乐观,积极向上,阳光,坚韧不拔...家长可以将这些精神品质可以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就可以慢慢的引导给孩子们,并让其慢慢培养起来这些意志,对于往后接触很多事情,都会有更大帮助。
总结:虽然不应该鼓励孩子生活在蜜罐里长大,但是每一个年幼的生命应该从美好的童话中慢慢过度到现实的冰冷中。所以即便部分孩子的童年相对而言遗憾了一些,但是监护人可以选择为孩子撒撒善意的谎言,延长孩子认知残酷真相的日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