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说火爆全世界的某娱乐短视频APP又遭到了某自由民主国家的围追堵劫。我似乎看到了一个软萌可爱、不爱惹事的乖孩子在被另一个爱惹是生非、撒泼打滚、流里流气的熊孩子“欺负”。
其实,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免不了有“被欺负”的时候。
那么,假如你的孩子总是被身边的小朋友、大朋友欺负,不是被打哭了,就是被抢了玩具,或者干脆被排挤出了朋友圈,那该怎么办呢?
你是告诉孩子“打回去”、“骂回去”、“抢回来”?还是亲自出马,搞定那些熊孩子?或者告诉孩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想,假如孩子被别人欺负了,比教孩子打回去更重要的是,做好下面三件事。
01 帮助孩子认清现实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作为家长,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努力为孩子的成长扫除一切障碍。所以,有时候,为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受到伤害,我们会“人为的”制造一个“安全的”、对孩子好的“完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从小就只知道“真”、“善”、“美”,一切都是美好的模样。
但是,真实的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
就连童话故事里都有巫婆、怪兽,灰姑娘还有两个“坏姐姐”和一个“坏继母”呢。
如果有一天,孩子发现,真实的世界并不是大人所描绘的那样,他们会怎么样呢?那时他们的三观会不会崩塌?他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隐秘的角落”呢?难道要靠“天赋”来应对这些丑恶和危险吗?
也许那个时候,孩子受到的伤害会更大。他们甚至可能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才会这样,从而陷入无尽的自我责备和自我折磨中。这也可能是孩子抑郁、焦虑的根源。
所以,对孩子最好的保护,不是告诉孩子“一切都是安全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而是让孩子知道“可能有哪些问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去应对”。
只有让孩子看到生活的残酷真相,现实的人生,他们才能真正学会保护自己。只有了解了什么是“恶”,才能更好的理解如何“行善”。
所以,当孩子出去玩之前,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需要警惕什么样的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处理?
比如,孩子可能需要特别注意那些年龄很小的孩子,因为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很差,也很容易受伤;还需要警惕那些有暴力思想,残忍对待小动物,报复心、支配心较强的孩子......
02 教孩子做一个不好欺负的人
有时候,孩子被欺负,可能是因为他“看起来好欺负”。
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发现,那些容易被欺负的孩子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年龄较小,身材较瘦弱;不注重个人衣着卫生;缺乏沟通能力,不善于表达自己;性格胆小、怯弱等。
所以,与其帮孩子打回去,不如教孩子做一个不好欺负的人。
让孩子看起来不好欺负,关键是要教孩子做好两点。
第一,敢于表达。
被欺负的孩子往往都比较胆小、敏感、怯懦,不敢表达自己,更不敢对别人说“不”。对于这类孩子,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家长要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因为只有当孩子在感觉到安全或者有人支持时,他们才愿意开口表达。
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对孩子说一句话“什么事情都可以跟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孩子都是可以和父母讲的,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犯错误时。
这句话可以打消孩子的顾虑,让孩子知道凡事都能跟父母商量,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父母永远是自己的坚实后盾,是自己的社会支持、心理支持。这句话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无条件接纳,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第二,善于表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普希金
当孩子被人欺负时,往往会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孩子常常不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者出现一些“情绪化”的表达。比如攻击性的语言,“你这个笨蛋”或者诘问式的语言,“你说我什么意思?”等。
情绪化的表达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所以此时家长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帮孩子冷静下来,另一方面可以教会孩子客观描述的方法。
比如,可以运用DESC法来客观描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避免情绪化表达。
第一步:描述事实 ( Describe)。就是客观的、不带主观情绪的描述事实,到底是什么让自己感到生气。比如,“我正在玩我的玩具,你突然就抢走了”。
第二步:表达感受 ( Express)。就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感觉,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比如,“我感到很生气,我快要爆炸了”。
第三步:指明希望 (Specify )。就是问问自己,您希望对方怎么做,并明确的指出来。比如,“我希望你现在把玩具还给我”。
第四步:说明结果 ( Consequence)。就是冷静的告诉对方,如果不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比如,“如果你不还给我,我可能要告诉妈妈,你可能会挨骂”。
03 让孩子体验不同的交往模式
虽然现实世界是残酷的,但是总体来说,世界仍然是美好的。
如果孩子总是被欺负,甚至是被同一个人,同一群人欺负,那可能说明这个交际圈不太适合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考虑为孩子换一个圈子。如果没有办法换圈子,可能就需要帮孩子拓展一下交际圈。
假如一直在固有的交际圈中,孩子的同伴会比较固定,同伴间的相处模式也会比较单一固化。那么,孩子的交友状态也比较难改变。长期处于这样的圈子中,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将受到威胁。
所以,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拓展一下孩子的交际圈,比如引入一些新的朋友,让孩子见识更多不一样的人与世界,体验不同的交往模式。
比如,家长可以主要邀请新朋友到家里做客,或者和新朋友一起外出旅游。
新的交际圈,可以让孩子知道人与人是不同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坏人,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充满恶意;尽管世界有阴影存在,但大部分地方是阳光普照的。
参考资料:
1.《别让情绪失控害了你》
2.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57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