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0、90后做了爹妈,我们开始照着书养娃:什么“无条件接纳”、什么“非暴力沟通”、什么“爱与自由”......我们尝试在专业的理论中寻找教养方法,试着“温和而坚定”的在保护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给孩子建立规则感。
但“温和而坚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
1
有天到了晚餐时间,陈小陈要求要看宝宝巴士,我告诉他现在是吃饭时间,吃完饭之后可以看一会儿。
“不嘛,我喜欢看宝宝巴士!”陈小陈开始撒娇。
“妈妈知道你喜欢看宝宝巴士,不过现在是吃饭的时间哦,吃完饭了妈妈可以陪你一起看呢!”
“不!我不想吃饭,我就是要现在看!”见撒娇不管用,陈小陈开启了耍赖模式,甚至有了一点哭腔。
“来,妈妈抱抱你!”我走过去搂住陈小陈,柔声说道:“先吃饭吧,吃完饭再看。”
“不不不!不吃饭!”陈小陈撒泼升级,使出了惯用的哭闹伎俩,不管我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此时爷爷奶奶的劝说声、陈小陈的哭闹声,沸反盈天,我的血压也在急剧飙升中,正处于“火山口”的边缘徘徊着等待喷薄而出。
“行了!吃完饭再看动画片,这就是规则!”我脱口而出,声音提高了八度,对着陈小陈的屁股拍了一巴掌。
一瞬间,房间立马安静了下来,只剩陈小陈抽抽搭搭的小声啜泣。
“妈妈知道你现在确实很想看宝宝巴士,只是现在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跟琦琦说让他等等我们,我们吃完饭就来找他玩好吗?”我再次把陈小陈搂入怀中,一边擦着他的眼泪,一边温和的安抚他。
陈小陈没有应声,但也没有像刚才强烈反抗了,抱了一会儿后,哭泣声也逐渐停止下来。
“哇!爷爷今天是煮了好吃的鱼吗?”见状,我尝试用他最爱的鱼吸引他的注意。果然,他立马从怀里探出头望向了餐桌。
“走喽,吃鱼去哟!妈妈可以邀请你一起吃鱼吗?”
“可以的呀,我们一起吃鱼吧!”陈小陈破涕为笑,拉着我愉快的跑向了餐桌。
“这孩子,非要挨一巴掌才肯乖乖听话”陈先生凑到我身旁咬耳朵,我无奈地叹了口气心想“不吼孩子不打孩子”的原则又破功了。
2
又是吃饭前,陈小陈拿了一根棒棒糖要拆开吃。
如何践行“温和而坚定”的原则让孩子心悦诚服的明白吃饭前不可以吃糖?
还是相同的步骤,一样的程序,同样的环节:共情、摆事实、讲道理,当然结果也是一样劝不住这个正处于Horiible 3的娃。
看着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的陈小陈,我压住内心的怒火把他抱进房间。
“你现在没有吃到棒棒糖,心里很难过,妈妈明白,那你哭一会儿吧,妈妈就在这里陪你。”与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家七嘴八舌的一起劝导他,还不如给他机会发泄出自己的情绪。我锁上门,打算让他哭个够。
“呜呜呜......”陈小陈哭的声音更大了,但明显看得出情绪不如先前激动,甚至眼泪都少了一些。我就这样抱着他,摸摸头,拍拍手,也不说话。几分钟过后,哭声停止了。
“今天爷爷又做了什么好吃的呀,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我故技重施。
“不要,我想睡觉了。”
“那你睡,我肚子饿了,我要吃饭去了!”陈小陈不按套路出牌,我的耐心也快用尽。
“我困了,你不要走,陪我一起睡!”见我起身,语气也变得生硬,他着急地拉住我,又快哭了起来。
他闭着眼睛,靠在我身上,还不停的发出类似打鼾的呼呼声。他这俨然一副睡着的样子和大人们遇到问题时“想静静”如出一辙,我又气又好笑。
气他不好好吃饭,气他不听道理,笑他装模作样,笑他演技拙劣。气完笑完也忽地有点心疼,或许他虽然没有特别理解为什么现在不是吃糖的时间,但也接受了这个事实不再吵闹,但在情感上他是真的很难过,需要时间消化,也需要我的陪伴。
这件事情的结局是我陪他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后来他真的睡着了。醒来之后,他乖乖吃了饭,我也按照约定让他吃了心心念念很久的棒棒糖。
3
你看,想要做到“温和而坚定”真的好难!
温和过了头,孩子会不断地试探父母的底线,甚至定好规矩的边界会一再的被拓宽;坚定过了头,又似乎显得父母不近人情,两者之间如何平衡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课题。
类似“饭前风波”这样的事件在我家其实发生过很多次,诚然我也没办法每一次都做到心如止水的去面对“油盐不进”嚎啕大哭的陈小陈。有时,我极力控制情绪忍住不对他发脾气却反而到了另一个极端:冷漠,和冷暴力异曲同工。陈小陈越哭越崩溃,最后甚至会说出“妈妈,你打我吧!”这样的话来试图结束这场“对峙”。
我不禁思考,“温和而坚定”并不是让我们收起负面情绪,而是在强调“无条件的爱”。
美国心理学大师科胡特说“温和而坚定”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细细想来,我们的“温柔”总是带着“你要按照我说的来做”的诱惑,我们的“拒绝”总是带着“你不听话我就会生气”的敌意。当我们共情时、接纳孩子的情绪时,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那句“我知道你很难过”,所以孩子往往并不买账,因为下一句的“但是......”依然让他们崩溃。
那什么是有用的呢?一个温暖的怀抱绝对没错。
试想当我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也会伤心失落。同样,当孩子的要求被拒绝时,哭闹是不可避免的,用拥抱去回应孩子,让孩子明白虽然爸爸妈妈拒绝了你的要求但并没有停止爱你。用拥抱来平复孩子的情绪,继而再换个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成功率一定不会低。当然,事过后仍然需要挑一个合适的时间,比如睡前聊天时,比如外出散步时和孩子聊聊之前的情形,讲清楚道理,再对孩子提出期待。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践行育儿理论很难,但爱孩子一直很简单。
4
“妈妈,我吃完饭了吗?”陈小陈指着吃光的饭碗,对我狡黠的笑。
“嗯,都吃光了!”
“那我喝酸奶去咯!”陈小陈高兴地跳起来。
可是,我怎么觉得哪里不对劲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32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