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下这两幅作品,你更欣赏哪一幅?
大多数的人会喜欢右边这幅,原因很简单,能看得懂。
事实上,这两幅作品分别是两个6岁男孩的作品,左图李星佑,右图钟昱。
钟昱在幼儿园已经有“小粉丝”了,很多小朋友宁愿不去玩,也要跟着他画画,不但带动了园内的绘画氛围,连老师们也都交口称赞。
△钟昱
而李星佑这厢,爸爸妈妈此前则还停留在一个相对苦闷的阶段——“儿子这画的到底是啥?”
△李星佑
但是田老师看了李星佑的作品,却兴奋地叫了起来——“杜布菲!”
△杜布菲
△杜布菲,法国艺术家,曾因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风格一度搁下画笔。后来他从儿童画找到了启发,奇幻的色彩与流畅的笔触,刻画歪曲的人形、扭动在一起的肢体,这种充满儿童画式的处理手法,也带有史前洞窟壁画的野性意味和西方城市街道涂抹画的随意性。
△李星佑作品
星佑妈妈将信将疑,“可是我们还是觉得钟昱、白景天的作品比较好。”
钟昱的画相对比较具象,一般同龄孩子是画不出来的,而且出自一个6岁孩子之手,这就是天赋。
但李星佑的作品,好就好在它有无限可能。
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是‘异常感’,它跟你既有的视觉经验、心理经验完全不一样,因为‘异常’就意味着‘创新’。
这两幅都是绝佳的作品,特别是对于6岁的孩童来说,它们都是不同天性和个性的最好体现。
但恰恰是大多数人喜欢其中一幅,不喜欢另一幅,让今天的讨论有了必要性。
线条VS建筑
他们为什么一直画这个?
刚学画画的时候,李星佑喜欢画蜘蛛、画怪物,画完怪物,他现在什么形态都不要,就是单纯的各式各样的线条。
“我和他爸爸就在讨论,他怎么就没有一个具像化的东西去承载这些线条呢?一开始还有蜘蛛、怪兽,现在连这些都没了。”星佑妈妈说。
为什么孩子总是痴迷于线条?这是个性差异,有些孩子喜欢具象,有些孩子迷恋线条,或者迷恋色块等,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家长,是这个社会、社会审美的单一性决定了他们只能欣赏具象的东西。
而钟昱喜欢建筑,对建筑的痴迷,则是从2017年开始的。
“在这之前,他一直是水彩笔随便画,我们也没管他。但是那次新疆自驾回来,他整个画风陡变……”钟昱妈妈说。“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影响了他。”
钟昱早期作品
“首先,他不怎么用色彩了,然后就只用黑色的笔,开始慢慢画一些小的植物,到后来过渡到了建筑,到现在全部画建筑,画的越来越细致。”
钟昱2017年以后的作品
“然后他就说他要当个建筑师,我说好。当时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现在每次问他,他都是这么说的,很坚定。现在两年了,还没有更换主题。”钟昱妈妈说。
作品名:《建筑系列》 完成时间:2018.4.18 创作年龄:5岁4个月
内容:创作的自己的建筑系列,从第一副开始到第4副完成拼接,接近1个月的时间。整副里面有根据观察的奖杯,自己搭的玩具,以及真实建筑造型,加上自己随意发挥想象完成。
关于孩子画什么,我们有一个建议:
不要阻挡他们,他们自会选择他们喜欢的。当然这点是最难的,家长会认为,孩子画自己喜欢的,不如回家自己画。所以家长一定要老师每节课教孩子画画。
家长们可以想想,钟昱如果一开始就被老师们牵着鼻子走,他画建筑的天赋就可能被消解了。某种意义讲,就害了孩子。
孩子们自由创作过程中,会找到自己的灵感。而影响孩子的原因都很微妙,可能是老师有指导,也可能是环境的浸染,也可能是某一次偶然的触发,这些都是他们天性的自然选择。
而找到了喜欢的主题,他们会一直沉浸其中,也许半年,也许一年,也许两年,甚至更久,而这个痴迷、专注的过程,是最宝贵的。
因为迷恋往往是一种天赋的特质,当他乐在其中,他有发自内心的喜悦,绘画对他就是一种心理满足、精神满足。这种满足才是我们不需要去打搅他们的地方。
而没有迷恋的人,总是跟着别人的指挥走,很难形成自己的东西。
—END—
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27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