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姐出品
网上有一段“女童不听话被母亲45秒掌掴9次”的视频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视频里,女孩一直哇哇大哭。
起因是因为女孩没有好好吃饭,妈妈一怒之下便殴打了女儿。
妈妈就像失去了理智般,不停地扇着耳光,一直连续扇了九次才停了下来。
丝毫不理会在向她求饶的女儿。
就因为不好好吃饭,就该被“狠狠教育”?
只能说这位妈妈的素养太低了,所以才会毫无顾忌地伤害孩子。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句话:“一想到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
是啊,父母是唯一不需要持证上岗的,但却有能力成为一个好父母。
它不是看家财,也不是看学历,而是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所体现的素养。
它是一种言行,也是一种品质,它藏着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影响孩子的未来。
一个有素养的父母,一定是全心全意地爱孩子,不会轻易地伤害他。
优秀的父母,一定必备这五种素养。
01
好好说话、维护孩子的自尊
语言是一种情绪的产物,一言一语都俱带感情。
父母遇事总是责备、吼叫,从来不会和孩子好好说话,这样的语言在孩子眼里中看到的是冷漠。
虽然一时间,让孩子“变乖了”,但却在无形中浇灭孩子的希望。
有话好好说,是父母的基本素养。
它让孩子看见的是父母的理解、尊重以及肯定和鼓励,它就像太阳,能照亮孩子的希望。
梁启超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在家人面前总是和颜悦色,从来不会大声责骂孩子。
孩子们从小就非常崇拜他,他就这样鼓励孩子:“我的成就都是努力得来的结果,你们只要肯吃苦,也会有这样的成绩。”
以鼓励的方式教育孩子,即使犯了错,也不会责骂孩子,能从朋友的角度,耐心地与孩子交流,维护尊严。
有一次他的女儿梁思庄考试只考了第十六名,他并没有责怪女儿,而是耐心地安慰到:
“你已经考得很好了,你很厉害,我很欣慰,下次努力就好。”
不同的说话方式,代表不同的语言。
当父母说的话是吼骂、讽刺、挖苦的时候,孩子接收收的是贬低、打击和否定,会挫伤孩子的自信。
如果换成温和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的就是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的是温暖和爱。
智慧的父母,一定更愿意和孩子好好说话。
02
控制情绪,不乱发脾气
发脾气是父母最“舒服”的教育方式,而它的结果就是“父母越来越凶,孩子越来越害怕”。
在《老师请回答》节目中,有一个小男孩成绩不好,经常被妈妈吼骂,还总会说一些令他伤心的话。
节目中,小男孩哭诉:“我会很努力的,希望妈妈多给我机会,不要再叫我二百五了。”
脾气是一个人的情绪产物,它衡量着父母的情商,更决定着孩子的性格。
高情商的父母,从来不会用情绪教育孩子,而是以智慧影征服孩子。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说:
父母十岁以后就没有打骂过他,因为要维护他的自尊心。
所以每次犯错之后,父母要求他写800字以上的检讨,写得不好还要重写。
每次写完检讨,爸爸还会和他讨论检讨中的错误。
于是每一次他都会总结经验,避免出错,会仔细检查。渐渐地他经验越来越多,写得越来越好。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习惯,让他在写作上突飞猛进,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文学爱好者。
父母懂得纠正孩子的错误,不是用情绪打压孩子,而是用行动影响孩子,这才是他的修养。
当你情绪激动时,在孩子眼中如同“猛兽”,而当你冷静时一言一行都是爱。
所以,父母要收起自己的脾气,用柔和的一面来感染孩子。
03
不盲目攀比,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汪涵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说,至今为止他都拒绝加入家长群,原因是不愿承受“盲目攀比”而给孩子带来的压力。
身为父亲他很严格,却从不愿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
是啊,教育本来就是一场父母陪同孩子的困难挑战,而盲目的攀比就如同在说“你比别人差”。
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而盲目的攀比其实是不愿承认孩子不完美。
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接纳孩子。
王菲的女儿李嫣因为天生唇腭裂而饱受非议。
可是王菲却这样说:“我觉得她很漂亮,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很长一段时间,李嫣在陷入大家的舆论中时,父亲李亚鹏总是这样安慰她:
“你有得,也有失,我希望你长大以后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虽然她的出生并不完美,但是她在父母的庇护下活出了最自信的模样。
承认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才是构建孩子健康的第一步。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何必要用别人的光环来放大孩子的缺点。
这世界上有一种教养是接纳负面的不完美,也有一种修养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活在被认同的世界里,眼里才会有光芒。
这是父母的宽容。
04
保持界限感,给孩子空间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段视频引起热议。
起初是女孩在家睡懒觉,结果父亲就把她睡觉的视频发到了家长群里面。
后来父亲气不过,又再一次闯进了女儿的房间,掀开被子对她破口大骂。
就是这一瞬间击溃了女孩,她直接举起剪刀向父亲反抗。
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还不是因为你不听话。”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条“心理边界”,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需要保持界限感。
可怕的是,父母常常把孩子当作附属品,明目张胆地越过这条边界线。
这不是爱,而是一种强有力的控制,只会让孩子窒息。
孩子在1岁前,与妈妈是共生的关系,3岁以后就会建立自我意识,父母需要放手,给孩子留一条心理边界。
父母必须要从孩子的生命中分离出来,才会让孩子真正独立。
作家刘墉有两个优秀的儿子,这都源于他的教育。
孩子小时候,刘墉给孩子悉心的照料,同时也给了孩子多方面的陪伴。
在孩子逐渐长大后,他便慢慢退出了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是放手,做一个旁观者。
孩子的成长路上,免不了要磕磕碰碰,但父母却不能牵着孩子一起走,更多的是放手让孩子自己体验人生。
父母只有学会放手,与孩子保持界限,才能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05
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董卿曾经说过: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许多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自己却从来做不到,又如何来要求孩子呢?
教育的路上,不是父母只要求孩子就可以,父母先做到,才能去影响孩子。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的主人公马皓文被陷害入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
后来,儿子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差生。
但他始终相信,孩子的优秀的。还和校长打赌一定要让孩子考进前十名。
他告诉儿子:“家长怎么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怎么做。”
为了改变孩子,他拿起笔开始学习。儿子看到父亲学习时,也默默地拿上了笔。
从那时候开始,儿子在父亲的引领下,也开始认真学习,后来他越来越觉得书本的知识有趣,成绩也突飞猛进。
长大后还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所以会不停地模仿父母,并把父母视为榜样和努力的目标。
优秀的父母,从来不会要求孩子“你必须做到”,而会先自己做到,然后再要求孩子。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去做什么样的人,用行动影响孩子。
要共同努力,一起进步,这才是教育中最好的状态。
古人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要先学会做人,就要修养品德,才有能力去学习知识,这些都是父母给的。
父母的品德修养会直接复制给孩子。
好的修养会传递给孩子好的教养和品性,这些都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一品一德之中。
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藏着父母的修养。
为人父母,既然给了孩子生命,就不要让孩子输在父母手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20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