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从教8年后再读《荷塘月色》,心中无限感慨,却无法讲给学生听

从教8年后再读《荷塘月色》,心中无限感慨,却无法讲给学生听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国近代的散文名篇,一直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宝。我曾在高中时和从教后多次研读这篇文章,而每一次获得的感受也都不尽相同。

01初遇荷月之美

在我的学生时代,高中语文课堂重点是讲解古诗文篇目,对这种近现代的文学作品涉及较少。但是同学们却更愿意课下,甚至是课上偷偷阅读这些不受语文老师(或者说考试)待见的文章。

我第一次读《荷塘月色》的时候是高一。那时候还没有太多人生经历和体验,因而读这篇文章时,感触最深的是获得了一种美感,尤其是语言和意境的美。

朱自清对散文语言的运用极为纯熟,既给人清新脱俗的感觉,又丝毫察觉不到粉饰的痕迹。记忆犹深的是读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时,颇为震撼。感觉轻描淡写的笔触就如潺潺细水直抵心间,顿觉清新脱俗。

再说到《荷塘月色》的意境,宛如一位蒙着面纱的姑娘,朦朦胧胧的美丽加上淡淡的忧郁,楚楚动人。一分一毫,拿捏得恰到好处,真有中国古典文人的笔下功力。

这种美是一种抽象的感觉,遗憾当时没有老师的讲解和分析,也就无法深入探究这美的渊源。

02方悟“颇不宁静”

毕业以后,进入中学教书,讲的第一堂公开课就是《荷塘月色》。

一节课的容量有限,我的设计是将散文“颇不宁静——寻找宁静——暂得宁静——复不宁静”的情感线索和朱自清夜游的路线作为预习内容,课堂上以5、6、7这三个经典写景的段落文本为主要研学内容,进行景物赏析和写景技巧探究。课比较成功,得到了教研室郭老的赞许,这对当时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鼓励。

现在再回忆当时的课堂,自然是非常幼稚,也可以说当时根本就没有读懂这篇文章。时隔8年,我再一次在新教材中读到了《荷塘月色》,第一句就把我深深地拽了进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朱自清为何会心里颇不宁静?为何会在夜深人静的夜里,孤身一人夜游荷塘?直到我经历了婚姻、事业、生活,我终于与朱自清打通了那堵隔阂的高墙。

我觉得每一个接受了生活洗礼的中年人都会有过这样的想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出去静一静。

这实际上是人在压力之下,无法超脱又无从面对时的一种自救,算是暂时的逃避。

朱自清当时三十岁左右,正在家庭生活压力最大的时候,又偏逢社会动荡,白色恐怖笼罩之下,人人自危。这是个人无法改变的现实,朱自清也一样。

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因此,自己强行消化这些无法遣散的负面情绪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朱自清想起来平日里常常经过的荷塘,便折到那里去释放释放,用自然美景来抚慰自己郁结的心。这也是中国文人习惯性地选择,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到自然那里寻找安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荷塘月色果然没有辜负朱自清的此行。这月夜妩媚、荷姿婀娜,正如性情温婉、容貌秀丽的女子最能温暖失意之人的心一样,这夜下荷塘给了朱自清一个难得的自由时空。

​虽然文章结尾再一次将人从这珍贵的自由宁静之美中拽回到冷酷残忍的现实,但那荷塘月色的声色感官之美却凝结成了文人笔下的文字,终成经典!


我是Note,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评论、收藏、点赞、转发!你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坚持原创的不竭动力!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Note读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0646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