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中国被迫启动内循环,与美国有关系吗

中国被迫启动内循环,与美国有关系吗


近期“内循环”这个词被很多人提起,与之对应的还有“外循环”,我们先看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日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当年日本的半导体如日中天,占有半导体内存市场约50%的份额,将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这边日本的公司“硕果累累”,而美国那边的芯片公司“兵败如山倒”,同时日本的GDP飞速增长到了美国的60%。美国突然就对日本发起了芯片战争,日本一下就被打趴下了,从此日本的半导体在海外市场渐渐失去竞争力。到现在为止,他们的GDP相当于美国的20%左右。

多年来,美国一直坚持一个原则,一旦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质量和军事实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且这个国家的GDP达到美国的60%时,美国就会认为其对自己构成一定威胁,就会毫无底线,用尽一切手段想要搞垮对方,即便是与自己关系极好的国家也不例外。所以看完前面这段,也大概能理解为什么米国对我们使各种绊子。


什么是“内循环”?

例如有一个商品生产出来之后,最终是要销售出去的,要么是销往国内,要么就是出口。我们先来讲销往国内,消费者购买了国内的商品,企业就能回收成本及获得利润,企业有了更多的钱就将钱付给上游的原料公司,也可以给员工发工资,发奖金,或是扩大业务,或是向国内的企业进行投资。如此一来,国内的市场上就会多出一些企业或是岗位,失业的人员就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员工拿到了工资和奖金,就可以在国内进行消费各种商品,如此循环起来,也可称之为内循环。

什么是“外循环”?

在之前的几十年,各国之间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相互贸易,形成“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互相循环的共生模式,而我国则主要处于生产国的环节,这是外循环经济。就好比这商品生产出来之后,销往国外,在国外销售的商品赚取的钱换成外汇再兑换成人民币回到国内,再拿着人民币给国内的上游原料公司付钱,国内的上游公司可能要向国外购买原油,将这个钱兑换成外汇,向产原油国购买原油,如此循环。

“外循环”可能已经自身难保

随着今年疫情的影响,很多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冲击,而美国在无限印钱的支持下,虽然美股走出“V”字的反弹走势,但是最终还是得回归现实,社会的运转,不是依靠个人的努力,而是依靠政府发补助,这又能持续多久呢,政府一旦不发钱了,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近期的黄金白银大宗商品持续上涨,再看一下美元的走势,大家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相信美元信用了,美元的信用在不断的下降,美国的经济衰退已成事实,与之有贸易往来的国家都会受到一些影响,由此看来外循环可能已经自身难保。

为什么要推进发展内循环经济?

发展内循环,走高科技路线

前面也讲了,随着美元的地位下降,再加上米国自身内部的一些问题,正在往外转移矛盾,所以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外循环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自然要重着发展内循环来让国内的经济得到增长,要做到不依赖外部,可以做到自主可控。美国之所可以成为全球经济循环的核心,其实最重要的是其有强大的科技,那么这也是我们需要走的路。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经济模式需要进行改变

我国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是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大量的出口产品到欧美国家,而将赚来的财富以房地产的手段拿出来投资基建,从而获得更大的生产能力。简单讲就是大家把钱放在银行,银行把钱贷给房地产公司,房产公司拿这个钱去盖房子,最后卖回给老百姓,这个房子会带动很多的周边产业(比如买房了要装修,要买家电等),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家有钱了,又可以消费了。

但是随着我国的人口红利的消失,可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再像以前那样具备低成本优势,那么随之而来的出口优势也就慢慢丧失,那么之前的经济模式可能就走不通了,也就是说整个经济模式就得开始进行转变。

产业链需要进行升级

我们将前面的分析结合起来,来看看国家的一些相关的策略,比如说我们修建中泰铁路,修建中老铁路,其实就是将很多的密集型,劳动力的产业链向东盟迁移,同时我们引进了特斯拉,实际上是开始让我们的产业链进行升级。整个经济模式已经在转变中。

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出口受到影响已经显而易见,那么就需要靠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房价不断拉高,那么居民大部分积蓄都用在买房的首付和还贷款上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用来消费,如果不消费又如何拉动内循环,如果内循环不起来,那么在外循环同时受影响的情况下,居民从哪里赚钱来消费呢?

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进行留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0149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