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小小一只蟋蟀,皇帝乐、百姓苦,引发出一系列家破人亡的明朝命案

小小一只蟋蟀,皇帝乐、百姓苦,引发出一系列家破人亡的明朝命案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08位皇帝,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千奇百怪,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喜欢斗蟋蟀的皇帝——明朝宣德皇帝。

明朝宣德皇帝的爱好不同寻常,他特别享受原生态的乐趣,经常在皇宫里举办“农家乐”,什么盖草屋、捉鱼等等,当然这些都无伤大雅,反而显得这个皇帝很亲民

但宣德皇帝还有一个欲罢不能的嗜好,他对斗蟋蟀非常上瘾,已经到了没它不可的地步。

如果宣德皇帝是一个普通人,有点痴迷蟋蟀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作为万人之上的君王,一个小小的举动都是可能引发一场社会巨变的,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是指君王应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才能做好民众的表率,使天下安定。

我们熟悉的一代明君唐太宗就深知为君之道。据说唐太宗曾经非常喜欢打马球,一些官员为了投其所好、讨好唐太宗,就经常约唐太宗一起去看球。

英明的唐太宗头脑非常清醒,他明白在朝堂上不能助长这种谄媚之风,于是果断“烧球明志”(将球一把火烧了),表示彻底断绝这种嗜好,让讨好上级的人碰壁,只能将心思放在为朝廷、为民众做实事上。

在宣德年间,小小蟋蟀竟然会使宣德年间百官不安,民不聊生,为此还闹出了人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代人吕毖(bì)在《明朝小史》中记录了一个真实案件。

因为宣德皇帝喜欢斗蟋蟀,所以他一定要找到身强力壮的蟋蟀将军才能满足他的好胜之心。

为此,宣德皇帝写出一纸诏书,在全国上下宣布征缴品相好、身体壮、骁勇善战的大蟋蟀。

江南一带地处潮湿,昆虫体型普遍长得大,因此蟋蟀以江南所产最好。

所以江南蟋蟀的价格在市场上不断上升,个大一些的都需要几十两银子才能买下,江南的一位当地负责征收税粮的粮长就接到这样一个差事,负责为宣德皇帝在江南找品质好的蟋蟀。

这位粮长不辞辛苦地走遍山间田野、泥地草垛,好不容易看到一位农人手里拿着一只膘肥体壮的大蟋蟀,两根胡须高高翘起,颇有蟋蟀将军征战沙场的气势。

粮长一看,这只蟋蟀好呀,只要买下它,我绝对就能向上司交差了。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粮长成功以自己骑的骏马换回了这只蟋蟀。

回家后,粮长的妻子感到不解,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能与一头高头大马等价。

于是趁着丈夫不在家,粮长的妻子打开蟋蟀罐子,想偷偷看一眼这只蟋蟀究竟长什么样。

谁知道这只蟋蟀弹跳力极佳,罐子一打开就嗖得一下跳出来了。

但是这只蟋蟀也是时运不济,刚获得自由就遇到了它的天敌:一只大公鸡。

公鸡听见动静立马哒哒跑过来,看见地上有一只膘肥体壮的蟋蟀,尝起来一定味道美,于是嘴一啄就将蟋蟀吞下肚了。

粮长的妻子一看蟋蟀眨眼间就尸骨无存,这样丈夫的工作就没法交代,觉得自己闯了大祸,羞愧地上吊自杀了。

粮长回家大吃一惊,妻子死了,蟋蟀不见了,自己的工作肯定也保不住了,没办法只能跟着妻子一起上吊了。

这个真实故事的结局实在悲惨,于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聊斋志异》里的《促织》章节。

《促织》讲述的也是在宣德年间,为了能及时交上优质蟋蟀,一个叫成名的穷书生,数日奔波终于抓到一只看上去还不错的。

没想到成名九岁的儿子出于好奇,一不小心就让蟋蟀从罐子里跳了出来,他慌张地去抓,结果一下子用力过度,蟋蟀就这样被拍死了。

儿子还只是个孩子,害怕地投井而死。为了不让父亲受罚,儿子的魂魄附身在被拍死的蟋蟀身上,从此这只蟋蟀打遍天下无敌手,还被宣德皇帝封为红袍大将军, 父亲因此也得到了许多赏赐。

这个故事虽然结尾是喜剧,读起来却还是令人无比心酸。

小小一只蟋蟀,在宣德年间搅得人心惶惶,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

上至朝廷大员,下至普通百姓,抓蟋蟀都是头等大事,掉以轻心的话可能就要掉脑袋。

宣德皇帝朱瞻基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可以算是个开明之君,但堂堂一国之君,不仅自己像个孩子似的痴迷于玩蟋蟀,还大张旗鼓地下令,各地必须征缴蟋蟀进京,供自己玩乐。

皇帝玩心太重,是一件危险的事,年轻的宣德皇帝不明白这个道理,他的肆意而为大大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民生。

据说,宣德皇帝对蟋蟀有着钻研精神,对蟋蟀的质量要求很高,有一次他下令让苏州知府上贡一千只蟋蟀,交上来的蟋蟀很多体型娇小,一点也不威风。

于是宣德皇帝生气得斥责苏州知府,并钦派了一名官员,限定时间必须要抓到品质好的蟋蟀。

官员们只好动员老百姓,希望人多力量大,可以找到令宣德皇帝满意的优质蟋蟀。

这其中,有人为抓蟋蟀家破人亡,有人则因此飞黄腾达。

有一位武将就靠着敏捷的身手,幸运地捕到一只上好的蟋蟀,在当时的军队中,捕蟋蟀就相当于战场上赢取敌人首级的功劳。

最后这名武将还被授予了世代承袭的官职,不得不说这加官进爵真的太儿戏了。

有一年,景德镇御器厂接到了一道圣旨,圣旨上写,皇帝新得到的一位猛将(这个猛将就是形容的蟋蟀),需要烧制一套青花蟋蟀罐来当作皇帝宝贝的蟋蟀的“金屋”。

可等窑工们好不容易烧制成功后,督窑官却派人将这些蟋蟀罐全都摔碎。

原来,宣德皇帝那只心爱的蟋蟀“战死沙场”了,皇帝很伤心,为了避免“睹物思蟋蟀”,于是下令砸碎所有蟋蟀罐,就地深埋。

就这样,一只只精美的小罐,浸透了窑工的汗水和心血,未来得及面世就粉身碎骨,被埋到了地下沉睡了500多年。


1996年,专家发现了一处明代御器厂遗址,岁月流逝,当初被打碎的青花蟋蟀罐,就静静在地下互相关联,无声地向人们诉说了这一段隐秘的历史。

精心修复后,这些造型玲珑小巧,釉色洁白,青花温润的蟋蟀罐,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其精致程度不仅反映出宣德年间高超的制瓷工艺,也体现了宣德皇帝超凡的审美意趣。

上面绘制的花纹多种多样,云龙纹彰显皇家独有的尊贵,白鹭黄鹂纹别有一番诗情画意的脱俗境界,松竹梅纹更充满强烈的文人意趣。

专家还补充,虽然宣德皇帝当年命人生产了大批蟋蟀罐,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出土的这批精美的青花蟋蟀罐是真正的稀世之宝。

这是因为张太后一直对宣德皇帝斗蟋蟀持反对意见,在年纪轻轻的宣德皇帝去世后,为了保全儿子的声誉,张太后下了两道必须严格执行的命令。

一是禁止史官记录宣德皇帝玩蟋蟀,二是彻底销毁了紫禁城里所有的蟋蟀罐,不许任何人再玩物丧志。

从此官方的正史对紫禁城的斗蟋蟀风潮只字未提,今天我们能看到有关宣德皇帝玩蟋蟀的记载,皆出自于民间文人学者的随笔。

蟋蟀罐里苦乐多,皇帝乐,百姓苦。

馄饨异闻录,专注世界奇闻异事,脑洞很大,喜欢记得关注我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972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