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妈妈,请这样爱我》之抠手的故事—输赢的学问
这两天主班毛老师请假,把配班小王老师忙得够呛。今天,毛老师来上班,小王老师说:“毛老师,你终于回来了,这两天发生了件大事,可把我愁坏了。”
下面就是小王老师说的大事。
毛老师,小单昨天手上起皮了,他就抠啊抠啊抠,结果皮被抠破了,出血了,他哇哇大哭。我赶紧给他拿创可贴,结果他就开始抠创可贴,抠啊抠啊抠,一会儿创可贴又被抠坏了,就让我给他换,我不换,他就使劲哭喊。没办法我又给他换了一个,结果一会儿又被他抠坏了,又哭着喊着让我给他换,我只能再给他换一个。就这样,昨天一天,我给他换了十来个创可贴,弄得我什么事都做不了。任凭我怎么跟他讲他也不听,还是不停地抠。我不给他创可贴又怕他把自己的手给抠坏了,真是愁死我了。”
毛老师安慰小王老师:“你先静会儿,会儿等小单来了好好观察观察。”
一会儿,小单来幼儿园了,果然手指上贴着创可贴,贴得好好的也没有坏。正式上课了,小单又开始抠创可贴,毛老师没有干预,只是静静地看着。一会儿,创可贴又被抠坏了,小单带着哭腔叫老师。
小王老师赶紧给他换了一个,换完后小单就没事了,毛老师还看见他扭过头偷偷地笑。
一上午,这样的游戏持续了好几次。小王老师又给小单换了三次创可贴,搞得医务室都有意见了。
当创可贴被第四次抠坏时,小单又叫老师换。毛老师走了过去对小单说:“小单,这个游戏今天已经玩了几次了?”
小单:“老师,什么游戏啊?”
毛老师:“抠创可贴的游戏啊。”
毛老师:“老师看见你上午和小王老师已经玩了三次了,每次都是你赢,恭喜你。“
小单还是不说话。
毛老师:“我听小王老师说昨天这个游戏玩了十来次,也是次次是你赢,恭喜你。”
小单咧开嘴笑着,马上好像又意识到什么,又哭起来:“我要创可贴。“
老师拿出一个创可贴帮小单换好,对他说:“这是最后一个创可贴,这个抠坏了iu没有了。”
可是没一会儿,这个创可贴也被抠坏了。小单又叫老师换,毛老师走过去,温而坚定地对他说:“小单,这是最后一个创可贴,没有了。“
小单不答应,开始大哭:“我要创可贴,我要创可贴。”
毛老师温柔而平静地说:“小单,老师理解你的心情,你可以哭会儿,但是创可贴真的没有了。”
小单伤心地大哭,边哭边抠自己的手,一不小心碰到伤口,哭得更厉害了。毛老师和小王老师轮流陪着他。半个多小时后,小单看看实在没有办法,也就不哭了。
接下来,小单还是会抠抠手指,但每次都小心翼翼,生怕弄疼自己。就算这样,他还是经常把自己抠疼,疼的时候就哭一会儿,玩了两天,他就再也不玩抠手指的游戏了。
大家可以思考几个问题:小单为什么要不停地抠手指?为什么要不停地想尽办法要老师帮他换创可贴?他玩的是什么游戏?
他玩的不是手指的游戏,也不是创可贴的游戏,他玩的是关于“征服”的游戏。
他要“征服”的人是谁?表面看来是老师,心灵深处是他的爸爸妈妈。
什么样的孩子,会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获取注意力,来获取内心深处极度渴望的“嬴”和“征服”?一定是安全感严重不够的生命,一定是从父母那里得到“无分别的爱”很少的孩子。
这就是心很受伤的孩子的行为,我们要知道,不健康的孩子,才会无度。健康的孩子,哪里会无度!健康的孩子偶然也会玩这样的游戏,但是很容易满足。
也许,这个时候,你开始真正意识到了问题在哪里。
表面看来,是要征服老师,要赢老师,实质上,是渴望父母对他的认同、赞美和欣赏,渴望父母对他无条件地尊重、理解和信任,渴望父母对他无分别的爱。
这也是毛老师为什么要恭喜小单,指出他赢的原因。
很多家长一味关心孩子的行为,一味努力纠正孩子的行为,殊不知真正强化孩子“不良”行为的,正是这些爸爸妈妈的“奋斗”精神,正是这些爸爸妈妈要执着证明孩子不对、要孩子“输”的精神。
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容易上瘾、最容易让人沉迷的游戏,就是跟爸爸妈妈的斗争,就是跟爸爸妈妈之间的征服与反征服的游戏。可怜的孩子,他不知道,爸爸妈妈怎么可能被战胜呢?所以,这个游戏往往会持续孩子的一生,甚至在爸爸妈妈过世之后,很多看似无厘头的行动会依然继续,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需要被爱”或“值得被爱".
这并不可笑,相反,这可以说是人世间最可悲的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生命最重要的自我尊、自我安全、自我力量被侵害的时候,生命必定会全力反击,殊死搏斗。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的努力选错了方向。
回到小单这件事上来,接下来,该如何弥补孩子内心的空洞,如何让孩子已经输得伤痕累累的心恢复正常呢?
除了让孩子以健康合理的方式“嬴个够”,哪里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本质上,这里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和大家分享让我们的孩子“赢”的学问.
亲爱的孩子,你没有什么失败,相反,你全身都是成功,你是个处处都值得尊重、理解和信任的“超级嬴家”。
亲爱的孩子,你无须通过伤害自己来获取关心和爱,也无须通过伤害别人来获取注意和胜利。我知道,无论你伤害自己,还是伤害别人,都只是在索要对你生命成长来说至关重要的爱、尊重、理解和归属,只是想要获得生命成长所需的足够的安全感和力量感。你需要足够的“赢”,如此而已。
所以,请放下对他人的伤害,放下对自己的伤害。
爱你,如同爱己。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孩子受到“有分别的爱”的时间越长,心就越受伤扭曲,要疗愈这受伤扭曲的心,需要的“无分别的爱”的时间也就越长。
每个孩子生下来,心灵都是健康纯真的。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和人性教育很简单,只要好好维护孩子这颗自然纯净的本心就好了,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做。
但显然,我们做得太多了,只可惜,大多是不该做的,而真正该做的,却又做得太少!生活和生命的真正悲剧就在这里,每个家庭当深思。
- 二胎宝妈,分享育儿经验,聊生活,聊宝宝;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