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浏览头条时看到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甘肃某小学六年级毕业合影,照片上只有一个学生,而这个六年级毕业生后面站着9名老师。
看到这张照片,我心里五味杂陈。
回忆起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在农村小学上学时,五百多学生的天水县葡萄园附中,教师和学校职工只有十几个人。一个班三四十个学生也就一两个老师。
之所以现在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率的提高,群众生活的不断富裕,人们对子女文化教育的重视,城乡教学资源的两极分化,出现这种现象应该不足为奇,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弃农经商,城镇人口猛增。一部分经济情况好一点的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人人都渴望叫孩子到城区上教育质量高一点的学校。以致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和学龄人口剧降,造成城市和乡村学龄青年儿童比重失衡,形成一头重一头轻的现状。城市孩子上学难,尤其上重点学校更是难上加难。
反观农村学校,九十年代至零零年代,国家投巨资改造了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当时有人说,到农村看到最漂亮的建筑和房子就是学校,我们西北农村确实如此。与此同时,国家培养了大批农村教师,农村多年的民办教师也转正成为公办教师。现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偌大的校舍,学生却寥寥无几。老师多、学生少、校舍多、师生少的现象比比皆是,城乡教和学的供给侧矛盾在逐步扩大。
虽然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不断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一些城区高中、初中、小学分校应运而生。但由于城市教育网点的布局受资金不足和教育用地、机构编制的限制,城市学校建设速度还远远跟不上城市学生增长的需要。
因此,加快城镇学校建设,增加城镇布点,调整城乡教师队伍比例,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资源是摆在市、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6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