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骗术四,虽千军万马在手,偏好施展“瞒天过海”骗中骗,骗连骗

古骗术四,虽千军万马在手,偏好施展“瞒天过海”骗中骗,骗连骗

所谓“三十六计”者,从本质上来说,都应该是骗术。

不过呢,如果是正人君子用在正经用途上,那就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传统智慧的结晶。

如果骗子学会了“三十六计”呢?那就变成了卑劣的阴谋,害人的钢刀,误国残民的权术。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计,

瞒天过海这个成语最初来之于《薛仁贵征辽事略》这本小说故事。

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亲率三十万大军来到海边,面对涛涛海浪、无穷汪洋,不由得措手无计,萌生了退意。

薛仁贵为了坚强李世民的决战之心,化妆成当地土豪求见李世民,“陛下,小人久居这海边,家资丰饶,地理熟悉,闻圣天子御驾亲征,小民甘愿倾尽家资助战,一切都准备就绪了,这里小民斗胆请陛下去家里做客一下,以光耀小民门楣。”

李世民大喜,“好,就依你,带朕去看上一看。”

于是,化妆的土豪领着李世民带着文武官员到了一个彩幕围挡处,十分的严密,再也看不见大海。

土豪倒退着引领李世民一群人进入了围挡,行不一刻,又进入了一个大室内,室内更是绣幔彩屏,锦褥铺地,端的豪气。

然后有美人进来献宴进酒,君臣一群人也就宴乐起来。

宴乐良久。

忽然,风声四起,涛声如雷,酒倒桌倾,人身都站不住了,不由自主的左右摇摆,良久就是不止。

李世民大惊,忙令人揭开帷幕看时,,一片蓝蓝海水,浩荡无际,哪里还是什么土豪之家,大军已经航行在了大海之上。

李世民被骗上了船。

此之正所谓“瞒住天子过大海”之“瞒天过海”。

上面只是小说故事,做不得真。

形容的是薛仁贵胆大包天,连天子也敢欺瞒,连三十万大军也敢欺瞒。

不过他是在做好事,所以不被人视为骗子,而称颂为英雄。


下面讲的就是一段真实历史片段了,也是用的“瞒天过海”计,说的是一个人意图欺瞒住南明满朝文武和天下军民,博一个天子去做。

至于这个“巨骗”究竟是谁,需要读者您亲自下结论,本文只负责叙述事实。

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年少继位,谋短识浅,一番折腾,就把北京皇城给弄丢了。

他急怒攻心,又羞又惭,自以为大势已去,天下已失,一时间也忘了大明是“双京制”,南京还有半壁江山,还有百万精兵呢!

一气之下,崇祯帝丢下烂摊子煤山自刎了。

软弱至极!


软弱不去说他,只是忽然间崇祯这一死,天下无主啊,淮河之南的大明文臣武将就恍然了,“咱们缺个天子啊!怎么办?“

自荆楚而至闽浙,从淮海往南至粤、桂、滇之地,都还是朱家的产业啊。

有个“布衣陈方策”给史可法算了算朱家还剩下的家底,他说道:

东南岁输粮米数百万,金钱数百万以供京边,动称不足。今我粮、银尽行南还,贼将存仓之余粒,栲索之金为泉源乎?贼其饥矣,贫矣......举天下之大,贼仅窃十之一二,我犹居十之八九。——冯梦龙《中兴实录》

即是说,以前北方打仗的钱粮用的本来就是东南地区的,北方穷的要命,现在北方虽然丢了,丢就丢了呗!正好不用再往北输送钱粮了,天下的财富依然还在我们手中。北方的贼人也就刮刮仓库底子过日子,他们比我们要穷的太多了!

可是现在,这全天下的财富就是缺个主人,怎么办?


1644年甲申年,这一年12月,大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一路南逃,惶惶不可终日。

一天,路上遇到了一个少年,少年虽然破衣烂衫,但看上去却也有器宇轩昂的痕迹,举手投足间四平八稳,身慢语缓,与人说话出口即是敬语,然而,敬语则敬语,总也有一种颐气指使的感觉。

少年向穆虎请求同行,“大哥好心,带挈则个。”

兵乱马乱,贼寇遍地,路上能多一个伴,自然是好的。

穆虎看那少年怎么也不应该像是一个歹人,自己在那里对自己说:“看这孩子行动言语,应该是一个破家落难的少爷,可怜!这世道,有钱也不好使了,打不过乱兵。”

于是,两人同行!

天晚宿店,都不是有钱人了,两个人无奈就只要了一间房,脱衣上床之际,穆虎赫然发现少年破衣烂衫之下竟然还穿着一身丝绸绣龙的内衣,穆虎惊奇的指着少年内衣问道:“少年,你究竟是谁?”

少年说:“我朱慈烺也。”

穆虎更是大惊,“莫非崇祯帝太子乎?”

少年说:“是也,吴三桂救我出京,可是他又要降清,故抛弃我于民间。”

甲申冬,自北都还南,过山东,遇少年求寄载,许之;暮解内衣,灿然龙也,虎惊询,自言即故太子,吴三桂夺还,遗之民间。——李清·《南渡录》


穆虎报于主人高梦箕,高梦箕往视,问曰:“贵为太子,怎会与人敬语,见人即称长辈?”

少年曰:“出宫之时,父皇所教,见岁数大的男女就叫大哥大嫂,见老朽的男女就称爷爷奶奶。”

这个时候,高梦箕住在杭州,于是赴南京密报。

与此同时,少年朱慈烺在杭州忽然变了性格,不再是穆虎遇到的那个稳重语缓讲礼貌的少年了,他变成了一个酒鬼,常常喝醉,在杭州的大街小巷狂呼乱叫,四处与人说:“我朱慈烺也!崇祯帝太子。”

次年元旦灯节,观灯者众,少年又做狂语,宣称自己就是崇祯太子朱慈烺,引起了大量人群围观。

于是,高梦箕把他转到了金华观音寺。

然而,天下已经哄传,太子朱慈烺还活着,已经到了杭州。

这个时候,福王朱由崧已经监国,等于坐了皇帝大位,也就是后来的弘光皇帝,他派人把少年弄去了南京,放在了南京兴善寺。

消息传出,文武官员请求谒见者如潮。

有两个曾在北京旧宫当差的太监一见少年,随即抱住了大哭,见少年衣薄寒冷,还分别脱了自己衣服献上。

有人报于朱由崧,朱由崧大怒曰:“所谓太子,真假还未检验,谁让他们去见他的,就算太子是真的,让不让皇帝之位,也是我说了算,这两个死太监简直找死。

于是,两个太监就死了。

一见太子,即抱定大恸。见天寒衣单,各解衣以进,上闻之大怒,曰:“真假未辩,何得便尔!太子即真,让位与否,尚须吾意,这厮敢如此。”

遂掠二竖俱死——计六奇《明季南略》


朱由崧杀了两个太监后,随之把少年就移入了他的皇宫大内,百官再不得见。

次日,朱由崧从狱中调出了曾经做过太子授课,现如今被叛死罪的“从逆案”案犯方拱乾,派人对他说:“你活命的机会来了,如果做得好,还可以升官,你去看看太子是不是假的。“

然后又派了出曾经的北京东宫讲师刘正宗和李景濂与少年对峙。

对峙现场就选在了武英殿,朱由崧坐在殿上亲自监视。

可以想见,对峙的结果是——少年乃假太子。

然后,“巨骗”假太子被送进了监狱。

在这个历史片段里,至于谁才是瞒天过海的那个“巨骗”?欺骗了天下人。

是朱由崧?

还是那个少年?

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因为要搞清楚他,需要长篇巨著一本书。

略过。


当年,朱慈烺的名声很大,在北京有一个大骗子,证据确凿的大骗子也用了朱慈烺故太子的名义搞了一个“瞒天过海”的大计策,轻而易举未非一兵一卒攻进了北京城。

这个骗子就是多尔衮。

当时,北京城中,民间朝野都盛传崇祯死后,太子本来是落入了李自成手中,但是在一片石大战中,李自成大败,太子为吴三桂救走留在了军中。

最重要的是,其时,北京城内的大明文武以及百姓还不知道吴三桂已经降清。

都以为打跑李自成的是吴三桂大军。

当时之世,兵凶战危,局势一日数变,城外又兵多如蚁,城中的百姓和官员唯一盼望的就是“稳定”,这烂天下总是需要一个主子啊。

快来一个大人物吧!安定住着纷乱的局面。

消息传来,吴三桂要保着朱慈烺太子进城了,天下有主了,请有关部门准备辇车接驾!


甲申年,1644年6月7日。

北京城中劫后余生的官民一大帮子人,东拼西凑,总算凑出了一副辇车,推到了朝阳门,然后大开了朝阳门。

各自回家,翻出了家中劫后余生还能穿着见人的明朝衣冠,重新跑回朝阳门,跪入了尘埃,只希望朱慈烺太子进城第一眼看见的就是自己。

不一刻,烟尘滚滚,大军驰至,皆白衣白冠,为崇祯帝服丧也。

白衣大军直驱入城,登城墙,霸街道,悠忽间就控制住了局势,北京城算是换了主人了。

大顺朝廷灭亡!

一帮子“大明余民”跪在尘埃中,且喜且悲。

喜的是自己幸亏坚守了底线,没有太露骨的去投降李自成,才有了跪在这里的迎驾资格,富贵指日可待;悲的是万贯的家产都已经被刘宗敏抢去,要是吴三桂大军早几天打来,该有多好,吴三桂这厮着实的可恨,那天有时间了一定找他算账。

又一刻。

一群顶白盔,衣白甲的将军簇拥着一个也是一身孝服的人施施然到了朝阳门。

那人下马登辇。

慌得一帮子大明余民跪拜不跌。

辇上之人大马金刀坐定,“哈、哈、哈”,大笑三声!一伸手就拂去了身上的白色孝袍,弃之于脚下。

众人看时,那里有什么太子了!分明是一个胡服大汉,蛮夷也!

再转眼一看,跟着的将军们随着那胡服大汉的笑声,也同时抬手撕去了盔甲上的白色罩袍!弃之于马蹄下。

原来也是一帮子蛮夷胡人大将军,高兴的哇哇大叫,也不知道他们叫些什么!

众人这才明白上了大当了。

瞒天过海的大当!

辇上之胡服大汉正是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然而,跪在尘埃的众人也没有办法,只好接受了现实。

被骗就被骗吧!

谁坐在辇上都是坐,只要“稳定”了就好,有主子就好。

事情到这里,你以为关于朱慈烺的“瞒天过海”骗术结束了吗?

还没有。


甲申这一年的十二月,多尔衮已经控制了北京半年了,崇祯帝的岳父周奎家来了一个少年。

这个周奎。

就是那个面对崇祯帝号召捐款一毛不拔的国丈周奎;就是那个周皇后心疼丈夫,偷偷卖掉首饰凑了5000两银子给了他去买面子的周奎;然后这个周奎扣掉了2000两银子,只捐献了3000两银子给崇祯的周奎。

是的,他还没有死。

他投降了多尔衮。

来的少年对周奎说:“万事休矣,已无斗志,只求见妹妹一面。”

周奎派了自己的侄子领着少年去见长平公主,转身就亲自去向清政府举报去了,“我家来了朱慈烺太子。”

长平公主就是那个被崇祯临死之际准备砍死也不留给敌人的小女儿,小女儿只被砍掉了一只胳膊,侥幸活了下来,苟活于亲外公周奎家中。


少年被领到长平公主跟前,“兄妹双向大哭”。

围观者劝止不住,纷纷流泪。

周奎派人来赶,“对不住了,大外孙,不敢相留于您。”

独臂姐姐长平公主也是寄人篱下,无法可想,取了自己的一领棉袍披在了弟弟身上,哭泣不能自己,嘱咐说:“弟弟,更姓换名逃命去吧,不要再来了。”可怜的小姑娘连一两银子也掏不出,她其实不会武功,没能成为独臂神尼。

少年出得周家大门,“恰遇”大清巡卒,遂被捉!关入大牢。

耐人寻味的审讯过程来了。

一开始,包括周奎,以及两位明朝的太监王化澄和常进节,还有一群锦衣卫都作证说:“这少年就是朱慈烺。”

已经投降大清的刑部主事钱凤览这时候被安排帮着满人官员审讯此案。

钱凤览坐在上面,闻听的周奎把朱慈烺赶出了周家大门,悲愤不能控制自己,走下堂去,喊一声,“老贼非人也!”亲自施以老拳,把周奎揍了一顿,据说也无人上去拉扯。

钱凤览后来被摄政王多尔衮下令绞杀,这里就不说了,这是一段小插曲。

审讯结果报了上去,命令下来,凡是指证少年就是朱慈烺的人全部下狱。

再审!

第二天,又审。

少年说:“我别无所图,只是思念妹妹,来看上一眼,真或者假,反正我都只有一死,不重要了,我不说什么了,随你们便。”


然后,有一个崇祯帝的贵妃,还有大名晋王以及一群原大明东宫官员站了出来,“这少年是个大骗子,他不是朱慈烺。”

太监王化澄也改了口,“昨儿老眼昏花,看错了,这人是个大骗子。”

于是,结案。

“骗子”少年下狱,后被勒死。

要说“瞒天过海”之骗术,多尔衮要称第一啊!真是骗连骗,骗中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389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