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自己,而有的人终其一生可能都在做别人期待的自己,更有甚者,在前行的道路上丢失了自己。
做自己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在充分认识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合理尊重并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做自己很难。很多时候,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恋人之间更容易出现“我是为你好”“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的矛盾。我们都知道对方是为了我好,但是听了违背自己的内心,不听又会让对方产生一种背叛感。
怎么解?有句话叫“夏虫不可语冰”,说的是不要与夏天的虫子讨论冰雪,因为夏天的虫子很难理解夏天以外的事物。心理学中讲“情感同化”“换位思考”,必须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要懂得尊重,积极沟通,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而不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对方身上。家庭的沟通是这样,人与人的相处更是这样。
如何选择想要的自己?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鲁迅先生为何学医,那是为了治病救人,后来为何弃医从文,那是看到了国人的麻木,看到自己想要救亡图存的内心。我们时常在意别人的喜怒哀乐,关心别人的兴趣爱好,却常常忽略了自己的喜好,忽视了自己的真实需求。
我们的内心总是被很多外在的东西所蒙蔽,变得善于权衡利弊,但却看不到自己的内心。高考填自愿,我们更愿意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而不是内心喜欢的;婚恋问题上 ,我们常常在众人追问下加入相亲大潮,将爱情功利化快餐化,而全然忘记自己内心深处等待一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被这个时代和周围的人裹挟着不断向前走,升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买房、买车,最终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但是在深夜我们心中是否会有落寞一闪而过?
做自己,接纳自我,勇于放手与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最不了解的其实就是自己。我们时常仰望着别人,但对自我,常常太过纵容,却又太过苛刻。
我们深爱着别人,却忍不住痛恨自己,这就是对自己的不接纳。而自我接纳,从心理学上讲,主要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身的缺点而自卑。
接纳自我,放开不喜欢的人生角色,在面对残酷的失败时,给自己一点勇气去改变。接纳自我,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我们与生俱来的神性,完整的自我,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渐遗失散落,甚至结合成相互矛盾的特质,而作为我们人类就不得不用终其一生的时间来重新整合自我,使之再次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己,重新找回那片自然的,各行其道的,有条不紊的,平衡、宁静、统一的乐土,并以此作为对生命的答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8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