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
温州,浙江省的一座地级市,地处浙江东南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2019年,温州市地区生产总值6600亿,浙江省内排名第三,仅次于杭州和宁波。温州市下辖4区5县,代管3个县级市,全市常住人口930万人,户籍人口832万人,外来人口近300万人。温州在2019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36位。
图片:浙江温州的地理位置
温州历史悠久,唐朝时“温州”一名开始使用,也曾有一个非常优美的名字“鹿城”。温州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城市。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之一,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温州曾以“南有吴川,北有温州”而享誉全国。温州人也誉为“东方犹太人”,经商足迹遍及全球。
温州曾经辉煌无比,名气不亚于任何一座城市。中国人也几乎都用过温州生产的产品。温州的民营经济模式曾轰动一时,名噪全国。1978年左右,温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青岛相差无几,地区生产总值几乎持平。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温州曾经辉煌的民营经济发展过程。
温州模式的发展
温州市自然资源极少,人均耕地面积浙江倒数第一,交通条件又极差。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想要致富,只能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1978年后,改革开放给民营经济松绑,鼓励人们经商致富。温州人把握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大量温州人开始外出做生意,开办生产加工工厂。从此,家家户户开始热火朝天的生产各种小商品。
到了1982年,温州市个体工商企业数量竟然超过了10万户,差不多是全国个体工商企业数量的10%。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温州销售员多达30多万人。这些推销员将大量温州生产的小商品被销售至全国各地,也将全国各地的财富汇集至温州。
图片:1978年,永嘉县召开联产承包大会
上个世纪七八年代,物资匮乏,商品匮乏。当民营经济松绑后,只要有货就能赚钱。于是温州人开始奔走于全国各地,倒卖货物。很快在桥头镇便逐渐聚齐了纽扣买卖交易。当全镇都参加到纽扣生意后,全国一个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便形成了。
纽扣市场的形成,催生了桥头镇家家户户开始生产纽扣。据不完全统计,桥头镇纽扣企业多达500多家,甚至形成了纽扣集团公司。不要小看小小的纽扣。它让桥头镇成为翻身中国非常富裕的城镇之一,也造就了一大批纽扣富豪。
图片:温州全国第一个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
浙南的这种“小商品,大市场,10万推销员全国跑”的私营经济发展模式被概括为“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的最大特点便是小商品大市场。
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例如纽扣、皮鞋、打火机、锁具等。因为小商品的生产制造门槛低,温州的小家庭作坊才得以发展起来。由于温州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因此其发展速度非常快,迅速形成规模。
由于小商品的特点是人人所需、家家所需的,在改革开放时市场需求非常大。温州人对财富的迫切追究,让他们推销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张市场经济网络。温州很快发展成为“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
图片:温州小电器生产作坊
温州模式的辉煌
《人民日报》曾于1985年刊登一篇名为《乡镇企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文章以及一篇名为《温州的启示》的评论员文章。一时间,“温州模式”成为企业全社会的广泛专注。
这种“户户是企业,家家做生意;遍地小公司,到处是工厂”的情景一度享誉全国,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新风向。温州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私营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弄潮儿。
图片:解放日报报道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中国工业化模式的独特一支,为内陆各城市各地区工业化提供了一个样板和选择。温州模式的这种低门槛、低标准和不需要大规模组织能力的发展模式比较适合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它能够迅速积攒财富和营造市场意义。同时温州制造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藏富于民。
此后,很多人前来考察学习,也有很多学者撰文分析和讨论温州模式。温州几乎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圣地”,成为研究民营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案例。
改革开放后,温州凭借独特的发展模式迅速实现城镇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快速上升至全国前列。1979年至1985年,温州的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5%。温州毫无争议地成为全国最具市场活力的地区之一。
图片:温州欧洲城建筑群
温州人的背井离乡四处经商和艰苦奋斗没有被辜负。他们成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求富之路上的排头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温州摆脱了穷山恶水的处境。“有钱”成为温州人的代名词之一。
温州人有着极为敏感的商业意识和难得重商主义,曾被誉为“东方的犹太人”而广为流传。温州有钱几乎成为一个全国共识。而且温州在外创造的财富不亚于另一个温州。温州人的经商足迹几乎遍及全球,成为全世界范围最会赚钱的人群。
毫无疑问,温州模式是浙江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
图片:温州商人与温州人精神论坛
温州模式的危机
在温州民营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之时,温州模式的危机也慢慢形成。
1987年,在杭州武林门广场杭州人在愤怒中用一把熊熊大火烧毁了5000多双温州生产的假冒劣质皮鞋。这一事件轰动全国,也成了温州制造永远也抹不去的耻辱。
198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全国范围内的低压电器产品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各地的大多数假冒伪劣的低压电器产品都来源于浙江温州地区。毫无疑问,那个时候的温州商品已然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图片:1987年五千多双劣质温州皮鞋被烧毁
温州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后,逐渐乏力。当全国各地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后,低廉价格不再是人们唯一考量。温州产品的低劣品质让温州民营经济陷入了危机之中。
在经历20年的快速增长后,温州的GDP增速急转直下。2003年下半年,温州的GDP增速竟然跌至浙江省倒数第一。2008年,温州私营制造企业注销1245家。要知道,温州的经济发展是那般辉煌,足以与青岛、苏州媲美。而如今,温州与这两座城市的差距太大了。
温州模式的不足
“刚刚放下锄头的庄稼汉们正在一台台斑驳陆离的机床边,把从全国各地国有企业收购来的废旧交流接触器肢解,用砂纸和鞋油将之擦得锃亮。河边的埠头上,挤满了一群群村妇,她们清洗着一筐筐电器,然后在河滩空地上晒地瓜干似的亮开成片的电器零件。炉火彤红的锅灶旁,老眼昏花的老太婆们一边煮饭一边慢悠悠地摇着漆包线……”
图片:温州的家庭作坊
以上这个场景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激荡三十年》一书中描述的新华社记者胡宏伟在浙江温州采访时看到的景象。假如我们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我们看到这种景象时,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如此这般生产出来的产品谁会买、谁敢用?如果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那这只手一定是“上帝之手”,也定会拿着“审判之鞭”。
图片:劳动密集型服装生产厂
曾经辉煌的“温州模式”在人们的一片质疑声中走向了衰落。这个曾经私营经济“圣地”可谓家喻户晓,而如今还有谁知道温州曾经的风起云涌。无比辉煌过后,又还剩下什么?有伟大的企业?尖端的工艺还是执着的匠心?
温州模式的方向与借鉴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软件产品无敌于天下,德国的机械产品无与伦比,日本的汽车精益求精。而温州呢?打上温州烙印的则是皮鞋、打火机和纽扣拉链等,或者说温州制造被这些最低端的产品打上了烙印。没有优质的产品,我们又拿什么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呢?又拿什么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
温州模式的经营主体是家庭加之温州模式起步阶段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造成了温州制造的产品品质难以保证。温州模式以市场为中心,以赚钱为目的,而忽视了产品品质和科技含量。没有像样的产品,任何经济模式都无法长久发展。当潮水退去,一切暴露无遗。
图片:飞机生产线
温州本来应该与青岛、苏州水平相当。但温州没有将赚来的第一桶金用在科技创新和高端产品研发上。这导致了温州制造始终围绕低端低附加值产品。温州人的财富可能比青岛、苏州人更多,但是城市发展上却差了一大截。温州正泰电器和服装品牌与海尔、美的、华为等相比差距太大。温州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图片:高铁生产线
温州模式在工业化初期无疑是成功的。在没有任何资源和政策支持下,实现如此成就确实不容易。我们说温州模式不足是因为我们对温州有更高的期待,而不是全面否温州模式。我们需要做的是改进和转型,而不是抛弃温州模式。
而对于内地落后的中小城市来说,温州模式具有绝对的借鉴意义。内地中小城市必须学会如何在没有资源和政策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心城市攻城略地之时,留给中小城市的发展空间很小。中小城市只有借鉴类似温州模式这样的从底层开始的工业化进程,或许才能实现小城发展和人民富裕。
【欢迎关注@城市评论,持续更新城市发展资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85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