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下的那些事儿,一位真诚写作者,愿我能用一份真诚送你一世温暖。
撒贝宁剧照
文章的开篇,问大家一个问题:当父母年迈的时候,你是愿意把他们接到自己身边,还是愿意让他们留在老家?
“尽孝”这个词的含义,我们谁也无法把它揣摩清楚,面对不同性格的父母或长辈,它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当我们有能力了,我们只给了我们认为最好的,却忘了问他们想要什么,就像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喜欢吃榴莲,可有的人一闻到榴莲这个味就要呕吐一样,所以不要以为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对他人来说就一定是好东西。
生命始于春天、终于秋天,叶落需要归根,人类也是一样,到老年的时候肯定希望自己回到故乡。
恋乡情节是一方面,和那些熟悉的人聊聊天、喝喝茶也是一方面,人到老年的时候是特别孤独的,儿女们陪伴他们要忙于自己的事业,陪伴他们只是少数,而那些和父母一辈大的人,反而能解彼此的孤独和寂寞。
撒贝宁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上也是非常不易的。
在他当初还没有成名时,他和妹妹都在北京打拼,家里也没人照看两个刚退休下来的父母,可父母又特别牵挂他们兄妹两,所以撒贝宁再三考虑,既然自己有能力那就把父母从武汉老家接到北京住。
这样既解决了父母的牵挂,又方便儿女们的照顾和陪伴,同时又尽了这份孝心。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北京之后才发现,那个时候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相聚的次数变得更多了。
只是让作为孩子的,在工作上做得更安心了,不用再担心父母过得好不好,因为随时都可以见到父母。
反而是父母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们曾经熟悉的生活环境,包括老朋友、老同事、家里的亲人,还有经常参加老年合唱团等他们喜欢的一些事情。
可一下子到了北京之后,一切却消失了,以为能天天跟儿女们在一起,但后来才发现他们俩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家里,两人四目相对,缺少那些生活中的必要元素,他们看起来却更显得孤单和寂寞了。
我们都知道当父母不在身边时,给他们打电话那头永远传来的都是“挺好的”一句话,两个老人在北京没有什么亲戚朋友,也更没什么地方可去,其实对于子女来说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踏实的是他们自己,反而不是自己的父母。
对于很多人来说的确是尽孝了,但这无形之中是把父母给禁锢住了,所以想尽一份孝心,必须要取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听从父母的内心想法,而不是一味地给他们强加你所认为的好。
我一直在想,在这个社会上,做子女的拿什么能够弥补父母或者回馈父母对我们的那份爱?
听从父母的心声,待老家也好,接的住在一起也罢,只要他们愿意
父母的想法很重要,不管他们想待在哪里,一定不可强求他们,尽量地去满足,因为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
如果为了方便,把他们接到身边,你自己可要想好,你的工作时间到底忙与不忙,像撒老师那样,还不如让父母待在原本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工作没了还可以从来,但父母没了那可是今生都无法挽回的事了,老有所依,依靠的就是儿女们帮他们实现想要完成却未完成的愿望。
大多数父母年老的时候肯定都不希望整天住在十几平米的房子里,像一个鸟笼一样永不见天日,说到小区里转悠,又没有熟悉人,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孤独的。
不管他们在哪儿,手头的工作得多放放,别让遗憾成了终身的伤
时间总是有的,少刷一会抖音,少玩一会游戏,那么陪伴父母的时间也就出来了。
在这个社会里都很忙,有的人忙得有效果,可有的人却忙的在事业上没有任何起色,属于瞎忙活。
最后工作不成,反而还把最亲的人给弄丢了,事业和亲情都没兼顾到,这才是这个人最悲催的。
尽孝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非要把父母接在自己身边,踏实的只是我们自己反而不是他们,因为在一个崭新的环境里,作为父母的也很难适应。
老年人需要的是清净,需要的是归根也就是恋乡情节,自己出生的地方,这里的人和事都比较熟悉,就算孩子经常得不在身边,也不会寂寞,因为有和他们同龄相仿的人,可以说说话、下下棋、喝喝茶,也就是老有所依最好的状态了。
尽孝,当然也就是我们让他们老有所依,而这个依字就是我们依附他们的想法,而不是我们想什么就做什么,那可能就真的是不孝儿女了。
END
今日话题:
对父母的爱,怎样做才算是尽孝?
欢迎留言,一起分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8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