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统治者都以“重农抑商”为基本政策,农业才是“治国之本”,正如商鞅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又说:“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
既然古代社会农业那么重要,土地也就成为了老百姓的“命”,这里可能就有人提出好奇了?古代人少地多,“开荒”好像不难,古代空地那么多,为什么农民宁可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垦荒地呢?
在古代开荒都是“政府行为”,普通老百姓开荒种地,生产成本太高
现在科技发达了,假如开荒的话,基本上都是用机器、拖拉机等机器开荒。但是古代社会开荒种地的生产成本太高,古代的老百姓开荒费劲了,首先工具就不行,你开荒没有政府的“文件”,他让你开荒吗?
一般在古代开荒屯田,都是政府来干这个事情。比如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为了安置贫苦老百姓,通过收回现有官田、组织新的官田屯垦以及鼓励垦荒等方式来扩大可控的土地资源,官田屯垦主要集中在人口最为密集的京畿、河南、河北地区。
说完唐朝的,咱们再说是明朝的朱元璋,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就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建立和巩固根据地,荡平了各地割据势力,建立明朝。登基以后的朱元璋更是不忘民生疾苦,常自警说:“君舟民水,载复不定,敢不畏哉。”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曾“徒江南民田淮南”,朱元璋曾接受大臣桂彦良等人的建议,“令有司务民开耕,愿应募者资以物力,宽其徭役……及凡犯罪者亦谪之屯田。”据史书记载,洪武元年新垦田770余顷,洪武二十六年增加8577623顷。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一般耕地都需要灌溉,对于开荒的老百姓来说,灌溉也是难题,一般都是政府“工程”,朱元璋统治期间,广西的灵渠,四川的都江堰都得以修复和利用,黄河也得到多次有力的治理,从洪武元年到二十八年,共疏浚河道4162处,修筑坡堤岸渠5048处,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赋税沉重,也是自主开荒路上的一大拦路虎
普通的老百姓开荒,沉重的赋税,也是自主开荒路上的一大拦路虎。还是拿明朝举例,朱元璋时期给老百姓了很多“惠民政策”,但是到了明朝晚期,赋税不知不觉涨了起来,而且统治者变着法增加收税方式。
咱们主要讲讲明万历朝,万历腐败怠政,又挥霍无度,平哱拜之乱,花费200万两;援朝抗倭,花费银700万两;平定播州花费300万两;这些钱从哪儿来,主要是从老百姓的身上出。钱粮不够,只能加派赋饷。
万历朝加赋白银520万两,到了崇祯朝加辽饷900万两,剿饷330万两,练饷730万,总数2480万两。除了赋饷,还要矿监、税监、盐监、珠监等等,后期直接导致东北的辽事,西北的民变。
这些赋税越收越多,导致老百姓苦不堪言。交不起税的农民只能成为佃农,只能靠为地主卖苦力打工养家糊口。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农民从来都是身不由己,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8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