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难预测任何经济体的长期增长,但是有几个关键因素可能影响2050年的中国经济。
鉴于最近的趋势,服务和消费将占GDP的绝大部分,中国可以在再平衡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进口量也将增加,从而有可能减少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在此期间,经济中的投资份额也将下降,因为近年来观察到的投资水平不可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
中国到2030年可能会实现适度繁荣的经济,但是到2050年能否实现高度繁荣的经济?
尽管没有与此相关的明确的量化目标,但研究其他亚洲国家的人均GDP增长轨迹对评估这一点将具有指导意义。
日本人均GDP的大部分增长是在1985年至1995年的十年中,从1985年的11599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43440美元,几乎翻了两番.
日本的人均GDP一直保持波动,但此后增长缓慢。在中国增长最快的十年中,即2005年至2015年间,人均GDP从1,753美元增长到8,069美元.93 人均GDP仍然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等较富裕国家的水平(2016年为27,538美元),而中国人均2016年人均GDP增长开始放缓。鉴于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放缓,人均GDP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可能很难。尽管将有大量的中国城市居民处于或高于邻国的收入水平,但要使所有中国公民实现类似的繁荣水平将需要更长的时间。
但是,要达到这一水平,中国经济将必须进行重大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与长期的消费增长密切相关。赋予消费者权力的重大政策变化包括增加获得信贷的渠道和更强大的社会安全网。消费者获得信贷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取决于建立法治以免除债务偿付能力,有效分配信贷需要市场确定的利率。
长期经济增长计划将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困难的人口趋势:劳动年龄的中国公民数量将下降,经济能力下降和增长率下降可能会导致。随着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数量减少,工人人数少的劳动力市场通常经历工资和价格的螺旋式下降。
中国领导人意识到邻国日本为满足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而进行的人口斗争。同样令人关注的是重大的福利问题,因为工作年龄的个人将不得不支持迅速老龄化的人口。展望未来,从2015年到2050年,中国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比例将下降近10%(图4)。
图4 按年龄分列的中国人口比例
对于中国来说,要避免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急剧人口下降是不可能的。在废除一个孩子政策和实施两个孩子政策之后的初步出生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可能仍无法实现每年数百万人的人口增长目标。
中国还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严重的空气,土壤和水污染。毁林水资源短缺;而且,包括海平面上升在内的全球变暖的长期挑战。此外,由于近年来出现的严重毒物和污染丑闻,中国人民对国产食品非常不信任。
到2050年,中国很可能会将技术集成到其许多关键领域,甚至可能在某些技术领域成为世界领先者。中国工业可能已经从渐进式创新转变为破坏性创新,并发展了高附加值制造业的壁垒,这可能会挑战传统的世界出口领袖,例如德国和日本。中国有望引领的特定行业包括基因组学,超级计算乃至尖端技术,例如量子计算。这些都是中国展示了最新进展或世界领先技术的领域。
科学技术转型
科技是经济和军事竞争成功的基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大大增加了对科学技术的投资,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十年中继续投资发展其科学技术基地。这些投资将继续提高中国的科技能力。但是,该科技能力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仍然受到限制。
实现中国的科技目标取决于三个基本支柱: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工业基础的支持和创新的推动力。
训练有素的劳动力
科技工作只能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可用的劳动力相适应。科技工作者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研究生教育,这意味着高中毕业后的五到七年。即使没有研究生学位的技术人员也需要三到五年的经验才能精通他们的学科。在新的科技领域建立起最初的工人干部很容易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拥有完整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的员工队伍还需要十到20年的时间。
产业配套基地
科技进步也需要有支撑的工业基础。至少,需要子系统及其组件的可用性以及其S&T领域所依赖的制造能力。科技界可以共享重要的实验和测试基础结构,例如超级计算机,风洞,测试范围,粒子加速器等。该基础设施通常由政府补贴,但可以由政府,私人实体或财团运营。没有这样的共享设施,就无法实现规模效益以具有全球竞争力。当工业基础在其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具有全球竞争力时,可以实现最大的效率。这样,支持工业基础的资源就可以来自政府和商业活动。
创新推动者
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也影响着科技竞争力。知识产权法,科技组织和网络以及学术自由和权利都在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者将无法共享自己的科技进步或进行协作。无论是大学,政府实验室还是工业界,科技组织通常通过能够提高效率或创新的专业协会或个人网络相互联系。最后,企业一开始往往对前沿研究并不完全赞赏;即使有很高的失败率,学术自由对于实现突破性的科学和技术发展通常也是必不可少的。
短期目标(未来五年)
中国对建立科学技术基地的承诺是明确的。“十三五”规划把创新称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呼吁创新“置于中国发展的核心,并在从理论到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创新应渗透到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并成为社会的固有组成部分。”包括有关“确保科学技术创新起主导作用”,“优先考虑人力资源开发”的章节。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以指导对基础设施,教育和产业基础的投资。它甚至将中国的科技增长与国防发展联系起来,表明中国的目标是“开发新的作战能力,加强与国防有关的科学,技术,装备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开展战斗训练,并加强基于网络信息系统的联合作战能力军队。”
中国迅速发展了大学体系,制定了针对高科技领域的政府发布的工业发展计划,并为科学和技术优先领域投入了大量军事资源。一方面,这些举措是中国政府的中央计划和充足的资源。另一方面,数量并不意味着质量。
图5显示了中国对改善科学技术的承诺。研究与开发(R&D)投资占GDP的比例在20年内翻了三倍,考虑到这些年来中国的GDP增长,这甚至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图6透视了这些数字。在研发投入方面,中国仍然落后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但是,由于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因此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总支出是巨大的。
图5 1994年至2014年中国研究与开发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来源: 国家统计局和科学技术部的原始数据,中国科学技术统计年鉴
图7显示了中国对扩大教育的承诺。在过去十年中,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增长了近一半。考虑到中国的GDP增长,在此期间,政府总支出增加了一倍以上。有趣的是,它在该数据集的最后几年趋于平稳。图8和9跟踪了科学和工程学(S&E)学位的结果。
图7 2005-2014年中国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
资源: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教育: 快照,2016年,第5页。 15
图8 2000-2012年按地点划分的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
但是,图10表明,在中国,研究人员的定义仍在发展。2009年中国研究人员人数的调整是由于对研究人员采用了更加严格的定义,使其更符合OECD标准。图11进一步表明,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较弱,因为它招收的国际学生相对较少。
图10 2000-2013年按地区分列的研究人员估计数
来源: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2016年,第2页
关于工业基础,在2010年和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SEIs)的两个关键文件:关于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决定和“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计划。这些文件优先考虑了七个产业:
• 生物产业
• 新能源
• 先进设备制造
• 新材料
• 节能环保
• 新能源汽车
• 下一代信息技术
表1 战略新兴产业
中期目标(到2030年)
最近对中国的S&T计划和大型项目的审查发现了其中的一百多个(图12)。这些计划建立在SEI文件和最新的MIC 2025计划的基础上。
MIC 2025计划确定了十个领域:
• 下一代信息技术
• 高端计算机数控(CNC)机床和机器人
• 航空航天设备
• 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科技船舶
• 先进的铁路运输设备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 电气生产设备
• 农业机械设备
• 先进的材料
• 生物医学和高性能医疗设备。
最终,这些最新计划是对过去计划的改进。 将MIC 2025计划与SEI优先事项进行比较,发现存在重大重叠。尽管中国有雄心勃勃的目标并已朝着这些目标取得进展,但除少数几个工业部门外,尚未实现全球竞争力。
长期目标(到2050年)
中国科学院制定了2050年的科学技术路线图.104 描述了八个总体主题和22个具体计划,这些计划基本上是上述主题的线性推论。八个系统是
• 可持续能源和资源
• 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的绿色系统
• 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
• 生态和高价值农业与生物产业
• 普遍适用的健康保证体系
• 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体系
• 扩展的空间和海洋探索能力系统
• 国家和公共安全。
图12 中国发展计划和重点样本(点击看大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8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