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月亮上现在是3点整,一场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给孩子的哲学启蒙

月亮上现在是3点整,一场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给孩子的哲学启蒙


绚丽的色彩

世界风平浪静,

由于我的头埋在地。

这儿凉爽清静

不必求索

深奥的生活之谜,

却只能看见现实之影。

我这就抬头望世界,光明让我目眩神迷


你用黑白两色看世界,

就会错失一切绚丽的色彩。


暗与明,错与对,

可以或也许,还有所有的其余。

如果不停地向东行,

西方就是你的抵达地。

你的范式会改变,

只要看到一切都紧密相连。

拥抱你的心灵和思想吧,

这就去发现你要追寻的东西。


孩子啊你根本没想到

你的旅途刚刚起航

你如果睁大眼睛看一看

就会觉察世界的奇妙,

而你并非孤身前往。


世界不乏奇迹,

只要你将头伸出地。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看着书本后面所列的长长的参考书单,所引用的哲学家的编年表,以及每一章所探讨的问题,其中的每一个点,或许都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阅读,去理解。

而这趟旅程用通俗的故事,如此简洁的表述了出来。书中对于老子、庄子的引用也让我心生好感,原来印象里艰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哲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期待给我们一个顿悟的惊喜。

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

最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不是瞄准目标本身,而是对准远于它的、某个较为模糊的目标。这虽看似荒谬,但却是生活中深刻的真理和重要的原则。

自我、心灵、灵魂

这个身体容纳着我,提醒我,我不是独自在此

这个身体让我感受永恒,所有的痛苦都是虚化

-工具乐队

如果试着证明自己的存在,

你是谁,

是你的名字(总有人跟你重名吧)

你的身份

你的地位

你的职业

你的样貌(一直在发生变化)

·······

你最终会发现,没有什么是跟你恒久联系在一起的

就像一个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你下一秒踏进的河水就已经不是之前的这条河了。(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00年)

所谓的名字和符号,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用以解释这个世界的。


关于人类对世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二元论--人类有物质的以及精神的属性,

如心灵或灵魂。

唯物主义--人类只是物质的动物。

唯心主义--人类只是非物质的心灵,且不包含任何物质。“物质”不过是无形的理念的集合。物质实体只在被感知的意义上存在。

你拥有自由意志吗?

你所理解的自由是什么?

如果一切皆由命,那么你的所作所为是自己支配的还是有背后的无形之手?

如果上帝是全能的,全知的,至善的,你的命运皆在他的掌控之中,那么是你决定了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还是上帝?你是自由的吗?

如果上帝是全知、至善的,为什么还会允许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悲剧和恶的发生?


当代哲学家罗伯特·凯思就小说人物的类比做了讨论。他写道:“在对其自由意志的运用中,主休同时既是其自身故事的作者,又是故事中的人物……他们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塑造自己”,因而他们如果确实是自由的,就不会将其未来局限在一条路上。”

林中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较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温和的决定论

一种介于极端决定论和自由意志之间的调和论。威廉·詹姆斯认为,极端决定论会导向一种无望的人生观,因而最先提出了这个术语。

1.所有的行为都由先在的环境所引起,并被决定。

2.只要不受外部力量的约束,自愿的行为就是自由的。

3,只要没有约束,自愿的行为就是由主体的欲求和意志引起的。.

相容主义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是相容的,也就是说,它们并不相互排斥。

休漠支持这种观点。

他指出,在如下情况下可以说某人拥有自由意志:在某一情境、某一时刻,如果某人具有不同的信念,那他本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因此,虽然说我们的信念可能是由外部的或未知的力量所引发,但我们基于那些信念所做出的行为应当被视为自由的。

从不存在自由的观点中摆脱出来,这其实就是自由

试想一下芝诺的“飞矢悖论”:

1.在任一片刻,飞矢是不动的(可用其照片来设想)。

2.一段时间只是由一个个片刻组成的。

3.因此:无论在哪段时间,飞矢都是不动的。

亚里士多德将芝诺的论点总结为: "运动体要么是在其所在处运动,要么是在其所不在处运动。

而它既不在其所在处运动,又不在其所不在处运动。因此,没有任何事物在运动。”

这个观点你认同吗?


最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不是瞄准目标本身,

而是对准远于它的、某个较为模糊的目标。

这虽看似荒谬,但却是生活中深刻的真理和重要的原则。


数学--科学中最有逻辑的一门-向我们表明,

真理可能是高度违反直觉的,

而科学完全不同于寻常的道理。

伦理与道德 - 地狱之路由善意铺成

伦理利己主义-人们应当做符合自身最大利益的事情

在如下情景中你将如何选择?

●要么你被杀,要么在世上随机选择另1人被杀。随机选择另外10人如何?另外100人呢?

●要么你失去1000美元,要么另外10人各失去1000美。另外10人各失去100美元,情况又如何?

是不是艰难的选择?


哲学就像是在试图打开一个带有密码组合锁的保险箱;对拨号进行的每一个细微的调整似乎毫无作用,只有当一切都恰好,才能打开门。


对卓越与幸福的追求

Arete (希腊文"卓越")在柏拉图的美德观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达到Arete的情况是当一个人:

(1)受到适当的教育;

(2)有一位良师:

(3)在他有望达到卓越的环境中实践。

例如一位木匠通过制作精良的家具而达到卓越。一个人可以通过均衡地使用理性、自然欲望和意志而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卓越。

亚里士多德写道,每个人的目标都是幸福。

我们通过履行我们的基本功能(目的)达到幸福:我们尽最大能力而做到者。

例如,眼睛的目的是看东西。亚里士多德写道,一个人的目的是发挥理性的作用。

通过理性的运用,我们体验到希腊人所谓的幸福(edaimonia) --好生活。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应该都是卓越的和幸福的。


而以下这个描述,也是困扰我很久的问题。总觉得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这么多需要帮助的人,而自己可以吃饱穿暖,更需要努力,所以对于休闲,对于享受之类没有价值的活动总会心存愧疚。


地球村

每天约有24000死于饥饿或与饥饿相关的原因。

彼得·辛格写道: "如果我们有能力阻止某些糟糕的事,且无须就此牺牲任何道德重要性相当的东西,那么从道德上说,我们就应当去阻止。”他提出如下类比:一个人一旦看到一名落水儿童,就应当跳入水中救儿童,即使这会弄脏他的衣服。

他认为,以下原则是正确的,即无论对象的远近,我们都对他们负有一种道德义务: "我们不能因为某人或物离我们很远,就有区别地待他……从道德的观点看,世界已发展成一个'地球村',这使得道德情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那么,到底该在这个地球村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救助的现实面前,作为个体,要如何自处呢?


亚里士多德给出了一种观点

“我们即是我们反复不断之行事”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美德不是一种固有的特性,而是习得的东西。就像画家通过创作好画而成为好画家,人通过做出好行为而成为好人:"因而卓越并不是一个行动,而是一种习惯。”

他提出了一种确定美德的方法,称之为“中道的原则”。

他写道: "美德是某种适度,因为它旨在中间或中等的量。”

例如,他指出,温和的美德就处在以下两恶的中间:

狂怒(过度的愤怒)与胆怯(完全无愤怒);

机智的美德也处在乏味与滑稽这两个极端的中间。


过上优质生活的佳径如同享用佳肴--让自己既不饥渴,也不醉倒。

一亚里士多德

这种平凡不是闲扯天气如何,也不是谈论当下流行的时尚,而是关注哪些貌似平凡的事物--花开花落,吸引着我有限的感官,为我们仅认作一种工具的语言所捕捉。

优良的思想必须有想象力,想象揭示着事物可以呈现出的无尽可能性;而优良的思想还必须严谨,只有严谨才能揭示独一无二的独特现实。​

平凡孕育着的,正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生命的本质。

人更愿意相信,他所喜欢的是正确的

--弗兰西斯·培根

这个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值得细细品味,处处都能碰到原来如此的惊喜。在今后的日子里可以一个个故事拆开,来讲给孩子们听,一起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


对于十四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就可以独立来看了,非常期待孩子们看完之后的感受。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从中找到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的最本质的方法,用书中的故事把思考这个世界以及人生的方式传递给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哲学进行训练的。


惊奇是哲学家的感受,哲学始于惊奇

发现自己的无知,

然后,归零,从头开始,

月亮上现在是3点整,既不是对的,也不是错的


高效阅读实验 20分钟读一本书 第五天

■ 理想即现实 [理想主义实验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7553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