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即将迎来全球最大的数字金融独角兽之一。
7月20日,蚂蚁集团(原蚂蚁金服)宣布,将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寻求IPO估值至少2000亿美元(约1.4万亿元人民币)。
2000亿美元,这意味着蚂蚁集团将成为阿里腾讯之外,中国市值第三大的互联网公司,甚至将超过建行,挑战茅台。
1、IPO前夕:集团更名、支付宝“数字化”
蚂蚁集团IPO,其实早有征兆。
6月22日,蚂蚁集团完成更名,从“蚂蚁金融集团”改为“蚂蚁科技集团”,现在也被外界认为是为IPO铺路。
从支付工具到金融服务再到终极目标全球化科技公司”,蚂蚁集团已经花了15年的时间。
现在,作为国内最大的金融科技独角兽,蚂蚁集团旗下的支付宝在全球已经有超过 12 亿用户。
为了更加契合科技的定位,今年三月支付宝公布升级计划,从金融支付工具,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
升级后的支付宝去金融化的同时,强化了数字化属性,首页应用展示位从原来的9个增加到14个,增加外卖、美食/玩乐、酒店住宿等数字化生活服务选项。
而这也预示着数字化、本地化业务将成为支付宝为了五年内最重要的业务之一。
“中国所有线下服务市场超过 50 万亿元规模,现在数字化程度不超过 5%。”蚂蚁集团Ceo胡晓明认为未来5年,这个市场将有50%完成数字化改造,即 30 万亿元规模的线下服务,将和线上相结合。
不久前,根据阿里的财报披露,2020财年阿里生态的GMV已经达到6万亿元。
6 万亿GMV能够托起阿里巴巴的6000亿美元的市值,那么30万亿的线下服务“数字化”,则是蚂蚁集团和阿里经济体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
而支付宝,作为蚂蚁集团的数字开放赋能平台,开启了助攻小商家数字化进程的第一枪。
2、未来5年,数字化成蚂蚁集团重要战略
在公开信中蚂蚁集团提及,未来将致力于用数字化推动全球服务业,实现可以持续的转型升级。
作为ceo的井贤栋,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全面数字化升级,是蚂蚁集团今年的重要战略。
在市场看来,蚂蚁集团此举,意图构建一个基于数字支付、面向B端的数字生态体系,以帮助线下实体商户转型升级。
蚂蚁集团ceo胡晓明也表示:未来五年,蚂蚁集团收入的80%要来源于技术服务费。
胡晓明的自信,似乎也来源于现今支付宝已不仅是一个支付手段,而是成为了线下实体商家经营的数字化经营工具,如收银、理财、本地生活等等数字化服务。
《2019本地生活服务行业中小商户发展报告》显示,在本地商户中,72%的商户希望全渠道运营,60%以上想拥有数字化运营工具。
而在今年的疫情下,实体经济数字化也不负众望,成为线下经营复苏强有力的支柱。
以星巴克为例,疫情期间星巴克临时关闭全国超过半数的门店,调整部分门店的营业时间,但与阿里合作的数字化到家业务“啡快”却迎来爆发式增长。
经此一“疫”,让星巴克对数字化彻底信服,原本计划在3-5年的时间内实现“啡快”店的布局,也将在18个月内实现。
在蚂蚁集团宣布上市时,星巴克也送来一记“助攻”,宣布未来借助阿里数字化能力,进一步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数字化升级。
3、服务好商家,最终才能服务好消费者
自从宣布:“全面升级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生活开放平台”以来,支付宝就不断数字化领域深耕。
目前已相继推出“数字景区”、“数字生活城市”、“数字市民中心”、“数字出行”、“数字酒店”等服务。
这还不止,前几天支付宝宣称已在全国引入超1000家游泳馆入驻平台开“办事处”,还引发了互联网热议。
这件事情对于近十亿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但背后其实意味这支付宝的“大趋势”: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人们生活所需就搬进平台来赋予数字化能力,借此服务好数十亿消费者。
而30万亿的数字化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也非支付宝一蹴而就,需要的是更多的同行者共同开拓。
作为支付宝的合作伙伴之一,超盟集团近年来在数字化本地生活服务的布局上,也突显成效。
自超盟发布的全新私域流量数字化服务平台——超盟u品后,通过打造数字支付、在线外卖、在线直播、数字营销、积分兑换等各类应用和本地化生活服务。
已经帮助数万商户打造线下线上一体化经营手段,在实体商家中得到一致好评。
一方面,超盟u品为实体商家提供线上化平台和线下庞大的帮扶团队,实现低门槛、低成本的智慧经营方案,将门店3公里范围的客群实现全覆盖。
另一方面,通过打造“超盟通积分”和“生活圈”两大板块,为平台的商家打造获客、营销、私域流量体系,改变过往商户难以留住消费者的困境,实现流量的可控。
如今,超盟u品已开始在深圳、厦门、郑州等地开城拓户,为数以万计的实体商户转型贡献了解决方案,实现了门店的数字化。
在蚂蚁集团的上市声明里,井贤栋也向外界表达到:“我们会始终全力以赴,为客户去创新,为社会去创造,为未来解决问题,做一家能活 102 年的好公司。”
超盟,亦是如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7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