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古能人巧匠的人生少有一帆风顺者。
一代圣人孔子,虽桃李满天下,但其所奉行的“仁”的政治主张却终身未曾得到君主的重视;姜子牙72岁时才被明君赏识,前几十年当过屠夫,也开过酒店买过酒;大军事家韩信在未发迹之时甚至还曾蒙受过胯下之辱。
及至近代,清朝末年的一位学者,他的身世可谓是坎坷不已,他13丧父、14丧妹、15丧师、16丧母,53岁因病去世,与世长辞之时,身上只有10元钱。
坎坷的少年时期
这位名人便是张季鸾。1888年出生在山东邹平中的一户书香门第。父亲张楚林曾是光绪三年的进士,在山东境内的各地都担任过知县。张季鸾的出身虽谈不上显赫,但也是家境殷实,没有口腹之虑。
本该顺遂地长大,继承父亲衣钵的张季鸾却在幼年时遭遇了家变。1901年,张季鸾13岁时,父亲张楚林便因病身亡与济南,在那个医疗资源不充足,诊疗技术也不发达的年代,一点小病都可能要了人的命。年少的张季鸾随母亲扶灵回到了陕西榆林,就此在榆林生活了下去。
张季鸾自幼聪敏无比,且对世事有着敏锐而好奇之心。父亲为官清廉,给张季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清官注定没有多少资产,张季鸾与母亲和妹妹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母亲没有要求他放弃学业,出去做工补贴家用。
张季鸾在榆林,刻苦读书,先后就读于榆阳书院、烟霞草堂、三原宏道三个书院,积累了深厚的国学知识。张季鸾还曾师从当时的文坛大儒刘古愚,刘古愚非常喜爱这位学生,二人亦师亦友,他作为一个长辈对张季鸾从生活到学习上的关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张季鸾父亲早逝的痛苦。
“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张季鸾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一刻也没有松懈过。然而好景不长,他的妹妹、母亲和老师刘古愚分别在他14、15、16岁时相继离开人世。
一位亲人的逝去尚且让人肝肠寸断,在短短三年内失去了三位最为重要的人,年纪尚小的张季鸾体会到了刻骨铭心之痛。以致几十年后,他每每回忆起这段日子都坦言,“这三年是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始终忘却不掉的悲怆,三十年来,每每想起,不由感到无可奈何般的痛彻心扉。”
化悲痛为力量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斯人已去,张季鸾却必须背负着父母亲人与师长的期待坚强地活下去。
1905年,张季鸾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去日本公费留学的资格。同期远渡重洋的不少学子,往后都成长为了乱世中的国家栋梁,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
张季鸾在日本学习的并非军事或治国之经纬,他在日学习的是新闻学。张季鸾敏锐地感知到,20世纪的纸媒将会风靡世界,在这个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把握住传媒这条命脉,就是把握住了在国际上的一席之地,舆论战的威力是不容小觑的。三年后,张季鸾学成回国。
他曾经担任过《民立报》的记者,撰写了许多出色的新闻稿件。不久后,辛亥革命爆发,怀有报国之心的张季鸾开始跟随孙国父进行革命事业,孙非常信任这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将他放在身边,担任自己的秘书。
二十三岁的张季鸾负责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参与历史列车中的重要一环,让这个张季鸾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也逐渐对政治有了自己的想法。
张季鸾在乱世中沉浮,几经辗转于各大报社,积累了丰厚的新闻传媒经验。1926年,他与吴鼎昌、胡政之一同成立了新记公司,创办了后来赫赫有名的报纸《大公报》。
张季鸾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也秉持着作为一个职业新闻者的原则,对待时局时政与国家大事,他都以最为公平公正的态度进行评论和报道,张季鸾痛恨笔下尽是胡言,满纸无一句事实的无良记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方针。
“不党”即对于各党都以公民的角度发表意见,不加入,不牵连,尊重客观;“不卖”即本报任何观点都不受政治与金钱所左右,不区别对待;“不私”即办报不图私利,以笔做全中国人民的喉舌,为百姓发声;“不盲”即不盲信盲从盲争,一切尊重事实,力图还原本真。
张季鸾的四不主义方针一经提出便一片哗然,有激烈反对者,也有誓死追随者。不论时局如何动荡,张季鸾都未曾变过起办报之本心,1941年《大公报》获得了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至高无上的世界荣誉,对张季鸾的付出给予了肯定。
与不义之抗争
中国自清朝灭亡以来,先后经历了军阀割据,民国初立之后过国军执掌天下,虽已进入民主时期,但百姓生活却依然穷困潦倒。不久后抗战爆发,两党都有着自己对日的方针,期间有合作,也有冲突。
1930年,蒋下令让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大公报》撤销所有报道我党的文章。得知这一消息的张季鸾愤怒无比,他始终坚持《大公报》不能被政治干涉,于是抗命不从,一度得罪了蒋。
张季鸾本人却无所畏惧,他虽生性温柔,对新闻事业却也有着自己的一份坚持。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新闻从业者,并没有等来黑暗后黎明的曙光,张季鸾与1941年9月在重庆与世长辞,他去世时年仅53岁,身上只有10元。这样一位泰斗级的人物,却是如此的清贫,他所作所为从来都不是为了名与利。
“我要做的只是以我的微薄之绵力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与张季鸾的一生不谋而合。在新闻这条道路上,张季鸾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本心,以微薄之力守护《大公报》这一方在乱世中未被政治与金钱玷污的净土,他不为名利,只为了自己人生的目标与理想。
现代社会,人心浮躁,追名逐利已成为了最为要紧之事,心怀理想反倒会遭人嘲笑,也许我们应该走得慢一点,多回顾自己的本心,叩问自己为何出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7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