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贵州山里住着明朝巨富的后代,还穿着朱元璋时期的衣服

贵州山里住着明朝巨富的后代,还穿着朱元璋时期的衣服

曾经到周庄游玩过的人想必都知道,周庄古朴幽静,有着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这里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古风犹存。周庄还有独特的地方美食,如令人垂涎三尺的"万三蹄"、入口即化的"万三糕"、醇香珍贵的"万三酒"等等。

周庄从一个小村落发展成商业大镇,这与一位江南富豪的发迹有很大关联,正是由于这位富可敌国的传奇式人物,周庄才有今天的古城秀色。

这位大富豪便是沈万三,元末明初时的巨富,吴兴南浔人。他本名沈富,字仲荣,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意为他非常富有。时人号曰"沈万三官"可见沈万三的财富多到名震大江南北,妇孺皆知。

躬耕起家 富甲天下

沈家定居周庄后,沈万三把周庄作为了他的立业之地,与父亲苦心经营粮食和油菜、桑蚕等农产业。那时很多富商为了逃命,丢弃了大量土地,沈万三不辞辛劳,开发那些被丢弃的肥沃的土壤资源,据后来统计,沈家的土地面积占了当地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便有了"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说法。

由于沈家对土地保养得当,施肥优渥,加上大面积种植,他们每年收入丰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沈万三有着过人的经商头脑,他不局限于农业的发展,开始从事贸易投资。即使当时社会以"士农工商"为准则,商业不被看好,认为是投机取巧的行业,沈万三也坚持投资,他抓住了良好的商业机会,用自己敏锐的投资嗅觉,资助商业界的富商,帮他们打理钱财,赚取利益。

"苏湖熟,天下足",作为江南经济发达的粮仓,苏州和杭嘉湖地区每年都提供大量的粮食到北方,而拥有田产数千顷的"售粮大户"沈万三,自然也因此得到了一大笔钱财。

之后元朝政府开放了私人对外贸易,沈万三机敏的看中时机,他将江南盛产的丝绸、布匹、茶叶、瓷器等物品运输到亚非等国,然后进口大量珠宝、象牙、药材和香料回到国内,从中谋取高价利润,迅速致富。

民间相传沈万三有一聚宝盆,能使物生物,钱生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说,他捡到了一只被很多青蛙围着的盆子,有一日,妻子梳头时不小心将金钗掉落盆中,而盆中却生出更多的金钗。他们感到惊奇,将银子丢进去便源源不断的生出银子,沈万三由此发家致富,成为元末明初的巨富。神乎奇乎的传说也许不可信,但这也反映了沈万三的财富之多。

《吴江县志》里记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沈万三的发家之路可谓传奇,起于农,富于商。

得益于他机智的商业天赋、苦心经营农业的勤勉和善于抓住时机的果断。或许这种精神能为后人所借鉴,明白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刻苦耐劳的努力。

树大招风 犒天子军

元朝末年时,朝廷苛纳税收繁重,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崛起了无数农民军起义势力。张士诚便是农民军领袖之一,作为盐贩子,张士诚对朝廷的欺压勒索十分不满,遂发兵起义,盘踞在江南富庶之地。

沈万三家资丰厚,为寻靠山,资助张士诚,同时用张士诚的政权开拓自己的商业范围。不料,在诸多起义军势力的较量中,朱元璋最终登上了皇位,张士诚、陈友谅等人被灭,政权随之被瓦解。

沈万三也受到了各种巧取豪夺,朱元璋要求他献上无数珍宝,对他的田地每亩都征以重税,甚至让沈万三养数十"披甲马军"。即便如此,沈氏仍富饶如故。

一次朱元璋到沈万三家中做客,沈万三拿出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猪蹄膀。朱元璋便趁势为难他,问他一整个蹄膀没切开如何吃,如果沈万三说用刀切,便顺理成章的治他的罪。

结果沈万三取其一根细骨,以骨切肉,蹄膀便一分为二。接着他又巧妙的用"万三蹄"代替猪蹄膀,避开皇帝的姓氏,躲过一劫。"家有宴席,必有酥蹄",直到今天,"万三蹄"仍是周庄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主菜。

时逢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工程浩大,由于前期战事频繁,开支颇多,已无钱财再筑城墙。这时沈万三主动承担了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的一段城墙,他请来有名的营造匠师,自己也每天督促工程进度,检查质量。

就这样,沈氏比皇家修建的城墙提前三天竣工,仅凭家族资产完成了明城墙三分之一的工程量和材料、物料。这让朱元璋颜面尽失,为了修筑明城墙,光是烧城砖就动用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却不如沈万三。他怕沈氏真的富可敌国,对他造成威胁,一直心怀芥蒂。

谁知沈万三在工程结束后,向皇帝提出要犒劳三军,皇帝龙颜大怒,说道"匹夫竟然犒劳天子之军,这是要造反,理应砍头"。好在马皇后劝谏朱元璋"不祥之民,天将灭之,陛下何诛焉"。沈万三因此免受砍头之刑。

经历了诸多浩劫,沈万三损失了大量钱财,因家底丰厚倒也还富足,真正让沈氏没落的是被卷入了惊天动地的"蓝玉案"。

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好色成性,因和陈家的媳妇偷情,陈家一怒之下,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这给沈家带来了灭顶之灾,几乎是满门抄斩,从此江河日下,一蹶不振,彻底衰败,沈万三也被发配充军云南边陲

沈万三为寻得一方安稳之地,主动承担修筑明城墙,欲出钱出力犒劳三军,可谓财大气粗,行事略为高调。况且他还碰到了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朱元璋忌惮他的财力,心生妒恨,最终导致了沈万三晚年的悲剧

探秘屯堡 明风犹存

沈氏一家被发配云南后,便不知行踪。由于缺乏史料,沈万三后代最后的归宿也无从考究。周庄、丽江等地都称其地域范围内有"沈万三的后代",靠着沈万三的名气赚取利益开发旅游业。

一位南京摄影师扎西刘,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南京的民俗文化,他花了5年时间,走遍了5个省,为我们查证沈万三的真正足迹。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之后,最终大胆的推测出:沈万三的后代隐居在贵州的山区,至今延续着沈氏家族完整的宗族体系和明代的生活习惯。

当初被发配充军至云南的沈氏,为何在贵州山区延续有后代的身影呢?扎西刘发现,在明朝政府往云贵高原大规模屯军之前,贵州、云南都统称为"滇",而后贵州才立省。沈万三被发配的滇,或许是一个大地理概念。

沈万三的后代便是生活在贵州天龙屯堡古镇。为了保护家族血脉,沈族隐姓埋名,在沐英的大军的掩护下,行至滇黔一带,且定下祖训:沈家不与其他三家通婚,要始终居住在一个屯堡里。

屯堡里至今还有明朝巨富沈万三的故居,故居里的"聚宝盆"也被摸得光澄明亮。经过一代代繁衍,在天龙屯堡有沈氏家族400多人。他们的文化自成一体,在语言、服饰、建筑、宗教信仰上都保留着六百年前明朝文化的遗存之风。

屯堡妇女保留祖制,衣着宝蓝色的长衣大袖,俨然成为了研究明朝服饰的活资料。每逢节庆,屯堡的男性跳着明代传承至今的军傩,持戈扬戟,那些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仿佛历历在目,

天龙屯堡是沈万三人生的最后家园,人们为了纪念他,修建了沈万三纪念馆。采用石木结构,沿用屯堡三合院、八字长门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屯堡建筑特色,馆内陈设沈万三神像、聚宝盆、珠算和相关书籍,融入了沈万三理财文化。一方面继承历史、纪念先贤,另一方面又充实了旅游景点,为教育后人,传承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文/史海观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6455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