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不止一次的提到过很多长大后的犯罪行为或者心理问题都和孩子的幼年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李玫瑾教授也曾对父母们有过忠告:“6岁之前说不!”
6岁前,父母要学会拒绝孩子
李玫瑾教授认为,6岁之前的孩子,从心理上说对父母是十分依赖的,因此,父母的“唠叨”就是“金科玉律”,是要执行的。所以在这个时期,是给孩子立规矩最好的时机。
而且,在心理学上,是将3-6岁这个阶段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孩子的行为习惯、性格就像潮湿的水泥一样,还处于一个可以塑造的阶段。而7岁之后,“水泥”定型再想要帮孩子立规矩就很难了。
因此,在孩子6岁之前,家长要学会拒绝孩子,帮孩子树立起为人处世的基本规则,让孩子今后在行事之时能不加思索的做对的事。而当孩子7岁之后,会进入儿童叛逆期,自我思想越来越丰富,家长就要少“唠叨”一些。
6岁前,帮孩子立下这5个规矩
1、不能说谎
宝宝在3岁左右会进入“说谎敏感期”,这个时期宝宝的语言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在快速发展,因此自己就突然会说谎了。所以,家长也不用太惊讶!觉得孩子是不是“学坏了”。
不过,虽然这时孩子说谎不完全是坏事,但家长还是要及时引导孩子,避免在这段时期过去之后,孩子养成说谎的坏习惯。
水儿妈妈给大家分享一个技巧,如果孩子说出的谎言是自己的想象或者善意的谎言,那就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孩子是为了逃避责任、逃避惩罚等情况,就要好好管一管了。
2、不逃避自己的责任
孩子3岁左右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处理一些事情了,比如收拾书包、准备出门要用的物品、洗小件的衣服等,也可以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和抉择了,所以家长也要开始有意识的放手让孩子尝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责任意识。
3、不能乱发脾气
孩子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发起脾气时经常会摔东西、打人、躺地上“撒泼打滚”,这是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嘴巴跟不上大脑的情绪。
家长要趁着孩子发脾气的机会,等孩子冷静时好好谈谈,教会孩子不要用“暴力”的手段发泄情绪,可以将“坏情绪”说出来、画出来,避免孩子养成“暴躁”的性格。
4、不能用哭闹威胁家长
很多孩子从2、3岁就开始学会“假哭”、“哭闹威胁”,当家长意识到孩子时故意哭闹的时候,就不能一味顺着了。可以直接不理孩子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总之要让孩子明白“哭闹”换不来“好处”。
5、对长辈不能无理
有些孩子在长辈的宠爱下长大,所以面对长辈也肆无忌惮没有礼貌,水儿妈妈建议,平常玩闹时、生活中孩子可以与家长、长辈用平等的方式沟通,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懂礼貌、懂尊重,不能随意做出无理的举动。
怎么帮孩子立规矩?
1、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讲清楚规则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家长立规矩的时候最好用贴近孩子的方式讲解,将规矩尽量简化或者利用绘本、动画片等方式讲解,让孩子能更好的理解。
2、设立惩罚
有规矩就要有惩罚措施,家长可以先和孩子说好,然后给孩子3次犯错的机会,之后每次提醒孩子这是第几次了,再有几次就要受到什么惩罚,强化对规则的记忆。
惩罚的方式也可以比较多样,比如没收一段时间心爱的玩具、罚站、罚坐、“禁言”10分钟等。也可以让孩子承担一部分或全部犯错的后果。
3、适当表扬孩子
当然,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也别忘了夸奖一下,有奖有惩才能给孩子变好的动力。
最后水儿妈妈给大家分享一个方法:利用绘本,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表达一些规矩和道理。
水儿妈妈给大家推荐一套《德国幼儿自我管理图画书》这套绘本中讲述了小浣熊韦博一家的故事,故事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懂得孩子的心,通过榜样的力量给予宝宝积极的成长引导。
另一套是《小猪佩奇我有好习惯系列》利用孩子们都喜欢的小猪佩奇一家的故事,用幽默、欢乐的方式传递一些道理,引导孩子养成守规则、不挑食、按时睡觉、整理房间等好习惯。这套绘本适合3-6岁宝宝,纸质专门做了防水处理,沾水也不易坏。
点击下方“去看看”即可购买↓↓↓
#育儿有方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4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