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女儿每逢周三不想上学,妈妈怀疑被欺负,偷偷跟踪到学校红了眼眶

女儿每逢周三不想上学,妈妈怀疑被欺负,偷偷跟踪到学校红了眼眶

小静今年30几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日子过的平平淡淡却又温馨幸福,但是最近小静发现女儿似乎不想上学,而且还是集中在周三。

女儿每逢周三不想上学,妈妈怀疑被欺负,偷偷跟踪到学校红了眼眶

这位妈妈发现女儿到了周三就不爱去学校,问他是什么原因他也不说,小静担心女儿受欺负,决定偷偷跟着去学校看看。

于是到了周三,妈妈就跟着去了,发现周三有节体育课,老师要求大家跑步。别的孩子都挺快的,自家女儿跑的很慢,别的孩子都在嘲笑她,女儿红着脸,想哭又不敢哭。

看到这一幕的小静当即就红了眼眶,原来孩子是因为这个才不愿意去上学的,自己还每天逼着孩子去,怎么就没有好好关心他呢?

家长该怎样关心孩子

当孩子想尝试之前从未做过的某些事情的时候。

我们是向孩子及时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还是因为某些可能存在的风险而蛮横地阻止?

是否愿意(能够)和孩子一起面对并承担可能失败的后果?是否愿意(能够)进一步询问、了解孩子之所以想尝试的真实动机?

倾听孩子意见

将孩子视为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出于“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试图一厢情愿地沿着自己的路线去粗暴简单地培养孩子的兴趣、能力,会扭曲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梦想。当然,孩子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限,有人生梦想但不稳定,这就需要父母顺应孩子的个性特征进行引导与指导。

孩子年龄稍长时,则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听取并吸纳他们的意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有了相对明确的独立自主意识和选择能力时,家长则需要退居幕后,只提供建议或意见,指导、帮助并支持孩子的选择。

联合国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有一条重要原则——尊重儿童观点的原则,即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儿童,应当听取儿童的意见。

有所坚守

理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每个家长都会受到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面对别的家长及其孩子成功的压力,变得紧张、焦虑、不淡定乃至疯狂。

很多家长一边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一边抱怨孩子的竞争压力太大不种健康成长。殊不知,这种不良的社会教育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每个人“共谋”的结果。每个人都不想去改变,而只是想去适应,最后造成了如此“水涨船高”的恶性竞争现状。

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根本上还需要环境中的个体的改变。什么对孩子是合适的教育,什么又是不合适的教育,什么会促进、什么又会阻碍孩子的可持续全面发展,很多家长实际上是明了其中道理的,关键是要冷静面对,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

所以,就家长而言,如果认定了什么是不合理的,就要大胆地拒绝,拒绝跟风;如果认定了什么是合理的,那就要勇敢地坚持,坚持到底。

如何正确表达对孩子的爱

创造充满爱意的家庭。父母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是建立充满爱意家庭的先决条件。孩子在家庭里不单可以得到他的生活所需,他还需要在家庭里得到真正的、集中的关怀。如果父母在家里对孩子冷冷淡淡、漠不关心,孩子便会产生自卑情绪,变得孤僻。

秀的父母在家里通过言语和行动,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集中关怀,保证孩子在感情需要上的平衡。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在遇到困难或做错了事情时,对父母总有一种“爱的期望”,孩子通常在“关键时刻”判断父母的爱。

所以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在冷静中寻找好的对策,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发脾气是一大禁忌,也许父母是出于好意,恨铁不成钢,真正被气坏了,但无论如何要学会克制自己。因为发脾气,最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随着孩子越长大,这种伤害也更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4459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