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没有不灭的王朝,其中的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用了15年。为什么秦朝灭亡的那么快?有人说是因为严刑峻法,有人说是因为不恤民力,有人说是因为穷奢极欲,有人说是因为不施仁义。这些说法都有他的道理,但是无一例外,这些说法都是秦朝灭亡以后,事后诸葛亮的分析。有没有更早的看法呢?《史记》上面记载,有这么一个人,早在秦朝没有建立的时候,就预言了秦朝的灭亡。当秦国还是偏安一隅的小国时,这个人就已经准确的预言了——将来由秦国建立的统一王朝,年数长不了,将会短命而亡。
这个人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秦朝法律的创始人商鞅。
商鞅预言秦朝不会长久
商鞅所处的时代
商鞅生活在战国初年,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大强国纷纷变法图存。齐国有奏忌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赵国有公仲连变法;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其中成效最大的是魏国,魏国经过李悝变法以后,一跃成为天下霸主、横行四方。
魏国小官吏商鞅,从小热爱刑法,很早的时候就掌握了东方各国,尤其是魏国变法成功的先进经验。但是,商鞅职微言轻,满腹才华没有用武之地。就在商鞅郁郁不得志的时候,西方的秦国向商鞅伸出了橄榄枝。
魏国小官吏商鞅,满腹才华没有用武之地
秦孝公想要变法图强,求贤若渴
秦国在战国初年,只是一个二流的诸侯国,蜷缩在西方一隅,偏霸一方。没有实力参与中原逐鹿。
公元前362年,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赢渠梁即位。秦孝公年轻气盛,他看东方六国都已经完成了升级改造,威风十足,秦国要是再不改变弱势,那就会被吞并。
所以秦孝公在当上君主的第二年(公元前361年),就广发求贤令,说: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无论是秦国人还是外国人,谁能够给秦国出一个新奇的策略,让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称霸天下,秦孝公就让他做秦国最大的官,并且分一块土地给他。
秦孝公广发求贤令,想要花十年的时间,就赶上东方国家一百年走过的道路
从这个求贤令,可以看出秦孝公痛下决心改革,但是急于求成。秦孝公要用策略,短时间赶上魏国、楚国、齐国这些大诸侯国。
秦孝公想要花十年的时间,就赶上东方国家一百年走过的道路,这样的策略不是没有,但是一定会付出代价。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强盛的速度越快,代价就越高。
秦孝公的求贤令发出以后,各国的能人异士纷纷前往秦国,投奔秦国的人中就有商鞅。各国人才们都聚集在秦国的人事部门,排队投简历,等秦孝公面试。
商鞅没去排队,而是去找秦孝公身边的宦官——景监,景监是秦孝公的宠臣。商鞅给景监送上厚礼,插队直接去见秦孝公。
商鞅走捷径,给宦官景监送礼,希望提前被秦孝公面试
秦孝公对商鞅的第一次面试,不接受帝道
商鞅走捷径,给景监送礼以后,当天就被秦孝公接见了。秦孝公就问商鞅有什么策略。商鞅给秦孝公献上了“帝道”。“帝道”是道家的学说,它的关键词是一个“道”字,道就是天地自然的自身力量。
“帝道”的代表人物,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据说五帝在执政的时候,采用无为而治的方法,对于老百姓的发展,对于社会自然的发展不加干涉,所以国家发展的很好。
商鞅长篇大论讲完五帝的时候,秦孝公都睡着了。
商鞅就推醒秦孝公,问秦孝公是否采纳“帝道”。秦孝公把商鞅赶了出去,还把宦官景监臭骂一顿,斥责景监不该安排商鞅来耽误时间。
秦孝公不接受道法自然的“帝道”策略
秦孝公对商鞅的第二次面试,不接受王道
景监被秦孝公斥责以后很生气,就找到商鞅大骂一顿,告诉商鞅赶紧消失。商鞅不慌不忙,又拿出一份厚礼给景监,拜托景监再安排秦孝公面试一次他,还说自己已经有了三成把握。
景监收了礼,安排秦孝公第二天接着面试商鞅
景监收了礼,气也消了,就安排秦孝公第二天接着面试商鞅。
第二天,商鞅又见到了秦孝公,给秦孝公献上“王道”的策略。所谓王道,就是儒家理想派的学说,关键词就是“德”,讲究以德服人,为政以德,推行仁政,慢慢的一点一滴用道德去感染别人。
秦孝公这次没睡着,问商鞅:以德服人,统一天下大概要多久?
商鞅说以德服人,统一天下大概需要一两百年。
秦孝公认为时间太久了,他要在活着的时候就看到秦国称霸天下。于是,商鞅又被撵走了。
秦孝公不接受以德服人的“王道”策略
秦孝公对商鞅的第三次面试,不接受霸道
商鞅一走,秦孝公把景监叫过来又是一顿臭骂,景监受了气就又去找商鞅算账。
商鞅赶紧拿出第三份厚礼,送给景监,并且说服景监接着安排秦孝公面试他,商鞅表示自己已经有六成的把握了。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景监收下礼物,又帮商鞅插队,第三天秦孝公又见到了商鞅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景监收下礼物,又帮商鞅插队,第三天秦孝公又见到了商鞅。
秦孝公都纳闷,怎么这个人每天都来呢?也看不到别人来。商鞅说大王您别嫌我烦,我今天给您带来了“霸道”策略,所谓霸道,就是儒家务实派的理论观点,讲究一个“礼”字,以军事力量维持礼法秩序。
秦孝公感觉这“霸道”之策不错,听的是欲罢不能,但是感觉隔靴搔痒,不够直接。就问商鞅有没有更好的策略。
商鞅说没问题,明天您再面试我一次就可以了。
秦孝公感觉讲究礼法的“霸道”策略是隔靴搔痒
秦孝公对商鞅的第四次面试,接受强国之术
第四天,商鞅也没用送礼,就又坐到了秦孝公面前。商鞅向秦孝公献上了强国之术,所谓强国之术,就是法家的学说,简单来讲:就是对内用法律治理国家,对外用重兵征伐其他国家。
这个强国之术听得秦孝公心花怒放,跟商鞅促膝而谈好几天。
强国之术听得秦孝公心花怒放,跟商鞅促膝长谈
商鞅和秦孝公认为:不能用讲道德的人做官,要用不择手段的人对百姓统一思想,进行思想控制。还要把富有人的搞穷,再把穷人搞富,等富了再搞穷,疲于奔命的百姓没有时间想别的,国家就稳定了。
君臣二人还强调,要把百姓维持在刚好饿不死的状态,赖以生存的物资等着朝廷分配,不听朝廷的就得饿死,没有了安全感的老百姓,才会对君主产生强烈的依附感,感激涕零。
对百姓统一思想,把百姓维持在刚好饿不死的状态
商鞅建议实行检举和连坐的法律,鼓励百姓互相扣帽子,百姓的邻居要是有错,百姓不检举就会被处罚。在威逼利诱下,百姓没有廉耻心、道德沦丧,官员就可以通过恐吓和欺骗的手段来控制百姓,百姓人人自危,人人监视别人,大家夹着尾巴做人,天下秩序井然。
商鞅还说只有弱民存在,国家才能强盛。说到底就是别让人富裕,方便操控。
只有弱民存在,国家才能强盛
聊到后来,商鞅体力不支,跟秦孝公请求回住处休息,秦孝公才让商鞅离开王宫。
等待商鞅的宦官景监赶紧过来,问商鞅给秦王讲什么讲好几天。
商鞅说他这次献上的是强国之术,估计秦国将来会一步一步强大起来,可能会吞并六国,但是将来建成的统一王朝恐怕难以和商朝、周朝相比,美誉比不上,维持的时间也比不上。
后来,秦始皇横三六合,在公元前221年建立大秦朝,秦朝的统治维持到了公元前207年。商朝国祚有六百年,周朝国祚有八百年,而秦朝呢?只有十五年。
秦国法律的创始人商鞅预言:秦国会统一天下,但是不会统治长久
商鞅的强国之术,是历史的进步、伦理的堕落
秦国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前,只是一个边陲小国。而秦国之所以能迅速强大,并逐鹿中原,原因很多,其中商鞅变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的强国之术,从效率层面来看,国家实力越来越强,战斗力越来越猛,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从伦理层面来看,不讲道德礼法,这是历史的堕落。
秦孝公没有图霸的耐心,他要的是进步而堕落的强国之术,当时的秦国,采用强国之术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这是强国之术的效果。但是长远来看,秦朝二世而亡,这就是强国之术的代价。
统一天下是强国之术的效果。秦朝二世而亡,是强国之术的代价。
秦孝公还是太年轻,不明白命运给他的每一样馈赠,都早已经暗中标定了价码。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司马迁说秦国真不容易,从第一任国君秦襄公开始,30几代人花了五百多年的时间,终于走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积累那么久的德行,耗费那么大的力量,统一多难啊。但是,秦朝走向灭亡却非常容易,走向灭亡只要两代人花了15年的时间。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都有代价
参考资料:《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书》、《商君书注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34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