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国速度"四个字热络于网络,它主要指国内当下的工程基础建设速度领先于世界。比如43小时完成北京三元桥整体换梁工程、221天完成港珠澳两岛筑岛并创造该领域世界记录等都印证着中国的工程建设实力。然而原计划由中铁一局承建5年完成的大柱山铁路隧道却足足花了12年才实现贯穿,其时间跨度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到当下东京奥运会推迟,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大柱山隧道居于中国西南的横断山脉,该区域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如果仅仅出于经济目的,人类本不该在这种地方修建大型的工程设施。该地多种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杂糅在一处。
项目开建之后,施工人员才发现工程验证阶段大大低估了施工的难度。隧道开挖后,一会是高温区,一会透水,一会又是喷出的泥浆和瓦斯,甚至还有辐射区域和释放应力导致的岩石爆炸。大柱山外表看来虽然是一个包裹严实的石层,可因为横断山脉区域降水十分充沛,所以它的内部就像一个超大水库,仅仅挖通大柱山隧道排除的岩内积水就可以填满15个西湖。且因为横断山脉的地质形成并不久远,即便将隧道内的水排干净后,地下岩层积蓄的热量还不能完全排除,内部温度可以达到35度,打开机械后,隧道的热量竟可以升到42度。施工人员只能往施工区域运送冰块降温,可也不过降低两三度。一线人员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平均两三个小时就得换一次班。隧道内未排干净的水加上融化的冰块,隧道内的湿度达到80%,使得不少人员都得上了风湿病。可见国家为了挖通这条大柱山隧道不仅花费了巨大的财资,一线的施工人员在时间和健康上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降温而送进隧道的冰块
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这里挖上一条隧道,或者就不能换一个线路找一个施工相对容易的地方开挖呢?答案是不能!首先因为横断山脉的这一区域的地质环境都十分相似,总的来说就是无论在哪里施工其难度都较大柱山只难不易,这里在施工项目上成为事实上的"天堑"。
而耗资巨大的大柱山隧道所连接的不仅是所在人口只有20万的大瑞铁路,它更是连接缅甸、泰国、老挝三国铁路直达印度洋沿岸的关键咽喉,尤其是三国国内的铁路太过老旧,中国可以与三方谈判由中国投资开建规格和中国内地相同的铁路,并且有关方面也已成功投资建设中国占股的缅甸沿岸大型港口并部分投入运营,这样一来中国在印度洋中东方向,就多了一条能源物资进出口通道,而非仅仅依靠美国军事控制下的马六及海峡。如果这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划能够实行,那么对我们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将会有巨大裨益。
泛亚铁路示意图
中国目前70%的贸易进出口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尤其是能源供给咽喉更是还在他人的掌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作为一个传统陆权国家在这些年海军建设上"下饺子"般的投入新式军舰,并且在印度洋上以护航编队的方式维持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存在,可长年的缺课不可能依靠短期的"进补"就能立马挽回,因而一条降低风险的新通道在这种情形下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一人的安逸必有数人的负重,在此还需对那些成功打通大柱山隧道的一线施工人员以感谢和道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33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