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位来自明朝正德年间的商人。不,准确地说,那时我还是个农民,但我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逆袭成功。从农民到工人到商贾,从一贫如洗到腰缠万贯,我有着颇为丰富的人生经历。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说说历史上辉煌一时又饱受争议的年代,明朝中期商道上的那些事。
一:弃农从商,看明朝商业崛起的背景
正德年间,我出生于南方一农户家,祖上是勤勤恳恳的庄稼人,世代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虽说日子过得清贫了些,但还算安稳,不愁生计。你可别小瞧我们农民哦!要知道在我们古代,职业由高到低大体分为四类,即士、农、工、商,我们农民排在第二呢,仅次于那些当官的读书人。本朝的太祖皇帝也出身于农家,而且还是佃农之家(自己没有地,靠给地主种田维持生计),地道的放牛娃。正是在太祖皇帝"洪武之治"的关照下,我们农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可日子久了,社会发展方向逐渐发生了变化。到我祖父那一代(天顺到成化年间),农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为何如此?来看看我们的负担有多沉重。当时有种说法,"南人困于粮,北人困于役"。就拿我们的赋税来说,税收在分摊上很不公平,很多豪门大户根本不交税,税收反倒压在我们这些小民身上。有些村民因为交不起税,入不敷出,不得已变卖自己的农田,去租官田来种,说交税的生活还不如做佃农呢。有些农户干脆弃田逃走。走了的那户不要紧,可当地的税却不减,仍然分摊到剩下的各户。而被遗弃的土地被那些豪门大户兼并。我们普通农户既没有捞到一分田,还要为逃走的人的税收买单。这还不算,如果碰上洪涝旱灾,更是苦不堪言。那一年,遇上旱灾,地里几乎颗粒无收,可税收却不给减免,这可难为我了。赤裸裸的剥削与压榨!最后,我迫不得已变卖土地,奔走他乡,另谋出路。
庄稼人没田种能干什么呢?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当时社会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明朝中期,商业化加剧,加上政府推出一系列利于经商的政策。大批农民改行务工或经商。我也加入其中,打算去江南一些发达地区碰碰运气。
不仅我们农民,很多读书人也改行从商了。因为社会人口大增,而科考的录取名额没有多大改变,导致仕途之路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商业的空前发展,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多,士子们也对此产生了兴趣。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跟钱过不去!穷苦农民选择弃农从商,无路可走的士子毅然弃儒从商,社会上一大批来自各行各业的人都步入了经商之路。
同时,朝廷的一系列政策也无形当中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商机。比如盐业,这里面有着巨大的利润。在以往朝代,盐业一般是官营的,被政府垄断,严禁私营贩卖。到了本朝得以放宽条件,民间可以合法经营盐业。商人有了钱以后,又从盐业市场逐步向其他方向拓展,渗透到更多的行业中。再有,朝廷对商业征税很低。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以商业为主的城市。比如苏州,手工业市场很好,纺织厂不全是官营的,也出现了很多私营的纺织厂。高度发达的商业市场同时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我此行正打算去苏州,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二:混迹于商帮之中,看明朝商场众生百态
初到苏州城,我被眼前的繁华深深吸引住——海陆珍宝,纱罗绫缎、珠宝玉石,百工技艺,富商巨贾,多聚于此。阊门(苏州城西门)、码头之间,"楚商闽舶,辐辏云集"。这里的"码头"是指货物的集散地,每天有大批的物资和商品在这里运转。"苏杭之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临清、济宁之货,徐州之车骠,京师城隍灯市之古董,无锡之米,建阳之书,浮梁之瓷……"明代有很多这样的大马头,多分布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
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份工作,负责给往来的船只搬运货物。这活很辛苦,我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也乐得其所。虽然收入很低,但勉强过得下去。关键是不用像以前种地那样为交税而发愁了。每天码头上来往客商很多,交易频繁,在这里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经常听到很多趣闻,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几年,真是大开眼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一个盐商老板,他正好缺一个伙计,见我能吃苦耐劳,人又机灵,便叫我去做工。我对这突如其来的机会十分珍惜,每天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一边干活,一边学习技能,又利用工作便利广交好友,扩充人脉。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伙计,但也有机会接触到上流社会的人。原来这些富商巨贾也好与名仕结交。尤其是我的老板,一个地道的徽商,可他完全不像一个身上沾满铜臭味的商人,更像个儒生。外表儒雅正派,平时喜欢舞文弄墨,附庸风雅。也时常出入风月场所,与文人士大夫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当时富商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时,商帮开始盛行,势力范围很大。商帮是以地域划分的商业集团,比如晋商、鲁商、徽商、浙商、闽商、潮商等。其中势力最大的要属晋商和徽商,而他们的崛起都和盐业有关。至于商帮是怎样崛起的?听我给你细细道来。
食盐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大且稳定,盐业利润巨大。明朝初期,太祖皇帝的"开中制"给了一部分商人合法售盐的资格。那时政府公开招商,商人只要替政府运送军需物资到指定边地,就可换取盐引,商人凭盐引即可到盐场换取食盐来销售,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当时,占据地理优势和边商身份的山西晋商得以发展壮大。晋商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到了明朝中期的弘治年间,又推行了新政策——改"开中制"为"开中折色制",商人无需运送物资到边地,直接向有关部门交纳现钱即可获得售盐资格,条件再度放宽。因为安徽两淮盐场产盐多,这给徽州人民带来了巨大方便,徽商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徽商行事风格独树一帜。手握大笔财富又常与名仕交往,追求儒家伦理,品德深厚,又有儒商的美称。
三:明朝商业巅峰时刻,厉害了我的国!
我在江南一带摸爬滚打多年,赚了些钱,也累积了一些社会资源。此时,已是不惑之年,眼看时机成熟了,我开始自主创业,开了一家典当行。在我们圈子里流传着这样的一件事:有一位徽商名汪通宝,开有一家典当行。一日一位老顾客朱秀才前来,存了500两银子,而后外出游学,多年未归。后来经打听,朱秀才已客死他乡。汪通宝为此感到惋惜,让账房算一下朱秀才存有多少钱。结果一算,连本带息有一千八百两银子。账房伙计为此庆幸,人死账消,这笔钱可纳入自家口袋了。可汪通宝却不以为然,他费尽周折终于找到朱秀才的家。家中尚有朱秀才年迈的双亲,他们以为汪通宝是来要债的。经过一番解释,汪通宝把钱如数交给了朱秀才的父母,两位老人对此感激不尽。汪通宝的事迹流传甚广,我一直把他当做楷模,在我经商之路上,一直坚守诚信经营的原则,从不贪图不义之财。
到了隆庆年间,一个重磅消息来袭,隆庆帝解除部分海禁,允许私人合法地开展对外贸易,史称"隆庆开关"。期间,在福建海澄的月港开放了口岸。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港口,但抵挡不住商业的浪潮,海上贸易呈现喷井式爆发。
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高潮。我朝的丝织品、茶叶、瓷器、铁器等深受外国人喜爱,得以大量出口,这样白花花的银子大量流入明朝。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东南沿海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富商巨贾,闽商得以振兴。同时也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
隆庆开关是继郑和下西洋之后对外交往中又一重大事件。而前者为国家带来了实质上的利益,后者更倾向于宣扬大明国威。
在这种商业空前繁荣,商品、货币高度流通的大环境下,我的典当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又在浙江、福建一带开了许多分店。就这样,我从食不果腹的贫民摇身一变,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商了。
然而,在古代我们商人的地位普遍偏低,几乎处于社会最底层。在以往朝代,国家对商人的行为活动管控非常严格。平时连穿着打扮,出行交通工具都有明令限制。比如以前农民可以穿丝绸衣服,商人却不允许,只能穿粗布麻衣。出行方面,马车、轿子都不能坐。是不是过分苛刻了?可现如今,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明朝中期政府一改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放开了对商人的各种禁令。规矩没那么多了,别说衣服了,只要有钱,轿子都随便坐。这里要感谢明朝中期的统治者,他们推行的国策无意中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也给了我们商人莫大的包容与支持。商人还可以入士为官,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叫商士。而有些官宦人家也摒弃了以往对商人的偏见,甚至加入我们的经商行列之中。
四:明朝商贾对社会的贡献及影响
在众人眼中,我们商人就是一群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小人。做生意利字当头,的确有一些同行玷污了我们的群体形象。但我们当中不乏有品德敦厚,正直诚信的义商。
我朝很多商人为国家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圈子里有位晚辈名陈振龙,万历年间福建人,他弃儒经商到了菲律宾。发现菲律宾到处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农作物,产量极高,可以当主食吃。他决心把甘薯种植技术带到家乡。于是,冒死从西班牙殖民者的手中弄到一株甘薯苗,并机智地躲过了海关检查。回国后,他悉心培育甘薯苗,终于栽种成功,结出大量甘薯来。这下解决了国内的饥荒问题,造福万民。
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我们明朝在农耕文化的轨道上发展出一个商业高峰。商业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商品的高速流通,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使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同时带动了经济增长。国家税收很大一部分来自商业。就拿隆庆开关时月港的关税这一项来说,从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占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税收近三万两白银,这笔钱也为日后张居正的改革打下了经济基础。
嘉靖年间,王阳明说道:"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农、工、商各司其职,都为国家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商人同样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群体。
明朝商场风云变幻而又妙趣横生,或许只有过来人才能领略其中魅力。而我只是商海浪潮中的沧海一粟,我不入朝堂,不懂政治,不懂党争,仅以个人的所见所闻来诉说这个时代的故事。作为大明商人,我深感自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29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