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许多教育子女类的文章,都是以家长的角度去说如何让孩子得到更好、更快乐的成长。
在这些文章里我感觉他们把孩子当成了没有思想的植物人,和那些游戏攻略、角色技能加点一样:坚韧不拔的性格怎么养成,怎么培养热爱音乐的特殊技能,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等等。
但他们完全忽略了孩子也是会思考、有思想的一个真正的人。
就拿我自己家来说吧。
我爸总是告诉我眼光要放的长远一些,格局要大一些。不用想我就知道肯定又是看了什么关于名人名言人生哲理或者成功人士的特质之类的文章,鸡血上头了。
而我也反问:那怎么才能格局大,眼光怎么才能长远。
那边要么应付两句,要么没有回应。
网上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老师,就应该言传身教。
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没有被互联网普及,父母的手机还是小灵通。
父亲经常在桌上写东西,我也有样学样拿根笔在纸上乱划几圈,问爸爸:爸,我这个是字吗?
那时候我拼音都还不会呢,更别说字了。
我爸每次都告诉我:等你上了学就会写字了。
我也一直在纸上照着我爸写的东西一个圈一个圈地划着。(我爸写的是连笔,如今再看有的字我还都认不出来)
……
那时候看爸爸写字引起了我对文字的兴趣,当初就感觉会写字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然后上了学之后被作业压垮了对笔杆子的兴趣。
我时常想如果老爸在我学他写字的时候就教我怎么写字,然后在上学后也可以凭着会点文字在小朋友里脱颖而出,从而更加喜欢写字,那么在之后面对山多的作业我会不会为能动笔写字而开心,而不是厌倦和抵触。
现在我写字的时候也有一种微妙且舒服的感觉,但不是那么强烈,甚至不是经常能感觉到,我想我是得了作业恐惧症的后遗症了。
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我和父母的关系往来就只有分数和钱财,血浓于水的关系渐渐淡化。
我在学校的各种事情不想让他们知道,也不想让父母插足我在学校的生活,但老爸总是找关系和我的代课老师搭上茬儿,让老师特别照顾照顾我。
我小时候特别正直,而且我知道老爸这种行为是找关系走后门好办事,我自然就生起了抵触情绪。
在上课的时候面对“被走后门”的老师时,就有种强烈的不自然、放不开、难以融入学习氛围中的感觉。
五年级的班主任跟我爸是同学(小地方就是这样,地方就是这么大,走两步就是熟人),在她的课上我感觉到的只有尴尬。
那节课上我椅子咯吱咯吱响,就问同桌要个螺丝刀想拧个螺丝,同桌刚好有我就问人家借了,但同桌不给(小孩子就是这样,小气),被班主任瞧见了,问了一句,然后怒气冲冲走过来拎住我耳朵起来就是两巴掌,然后我就站在了教室门口。
那时候我想起来老爸说的:不好好学就打,不打不成器,别跟他客气……这类的话。
“照顾地挺好啊”我咬牙切齿地低声说着。
……
我对老师、父母的看法从那时候瞬间变了质,一直到长大一些才缓过一点劲儿来。
现在想来老师那时候可能是心情不好,成年人的压力不可能小,当我理解到这个的时候我就已经不恨老师了,但对我爸爸的做法还是特别抵触。
尽管现在和父母之间还有很多隔阂,但我已经差不多都知道是为什么了,剩下的就只需要时间和沟通了。
我同时也趁着还没有淡忘童年,规划了下以后该怎么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有个比我更幸福的童年。
虽然我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但我有新鲜的、还未遗忘的被养育经验。
这是我的好家长计划:
1、不能欺骗孩子,不能言不符实,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就不要承诺,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懂得失望。
小时候喜欢吃辣条、方便面、碳酸饮料那些垃圾食品,在家想让爸爸回来捎上两包零食。
每次都是答应地爽快,回头就是我一个人面对饼子加鸡蛋这种健康食品的失落。
哪怕是直接强硬地拒绝也比这样对孩子的伤害要小。(这并不是善意的谎言)
2、多跟孩子亲昵,多些肢体接触,尽量多些陪伴。
小时候爸妈忙,陪我的时间很少,所以很少有肢体接触。
现在长大了,那天被舍友握着手开玩笑的时候,一股暖意从右手漫向全身,打了个颤,一向喜凉的我突然就开始喜温了。
3、不当着孩子面大吼大叫,吵架甚至打架。
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是我爸爸妈妈的每日任务,但家里房子小,隔音又不太好,邻里邻居都能听到,恰好我又是个性格安静的小孩,每次都只会躲在被窝里抖机灵。
一直到现在只要有哪个地方声音突然间大起来,我就下意识反应地感到恐惧。
4、孩子认真地问问题就一定要认真地回答他,不能搪塞敷衍。
小孩问题多,确实是一件很招人烦的事情,但还是要尽量认真回答他们。
儿时我问的大部分问题得到的回应都是“你以后就知道了”。然后我问爸妈的问题就渐渐少了,因为没有答案,但问题依旧是问题。
后来疑问多了也懒得去找答案了,因为以后总有一天会明白的,不是吗?
5、别把饭桌上好吃的都留给孩子。
懂事早的孩子会内疚但不一定会说出来,但内疚绝对不是一种正向引导的感觉。
不懂事的孩子这样是教会他们人和人之间平等关系的一课。
6、爱惜自己。
别把自己的身体不当一回事,同时言传身教教会孩子爱惜身体,什么都没有健康来的重要。
孩子都有一种自我归因的心理,“爸爸妈妈是因为我才这样的…”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就会影响孩子一生。在父母离去之后,就只能活在愧疚中。
7、在保证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做吧,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
只有被石头绊过才能知道,那是石头,得绕道。
8、遇事也和孩子商量商量,孩子想知道的让他知道也没什么。
前段时间老爸单位让刷学习强国的积分,他和他的朋友一天天总是在讨论怎么得分,还比谁分多,像极了自己在学校的样子。
我就突然明白年龄并不能象征得了什么,每个时代的经验都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件事物的经验才是值得教授的,但社会、人生不同,必须让他自己的脚去踩下脚印。
……
因材施教,不能因为有些东西好就让孩子一股脑地去学,最后让孩子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职业散打运动员?意志坚定的接线员?还是积极乐观的殡葬师?
让孩子跟随自己生命力中野性的呼唤,对一件事情的热爱才是一个人进步的源动力。
他可能会走很多弯路,试错的成本可能也很高,但我相信这一切对于孩子的幸福来说,都是值得的。
这些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快乐,那就先想象自己是个天真的娃娃,会喜欢怎样的花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7087.html